他们,没有什么不一样

——我市残疾人就业现状调查

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焦敏龙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各项扶助就业政策,积极推进残疾人就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行精准扶贫措施,促进贫困残疾人就业,缩小残疾人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差距,但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缺乏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文化程度低、技能水平不高等原因导致残疾人就业普遍存在薪酬待遇少、就业层次低、就业稳定性差等问题。

(小标题)自强自立学技能残疾人也有春天

5月9日下午,西峰区九龙南路某盲人按摩店按摩师张永强正坐在椅子上,为客人做中医推拿,拍、按、推、打,他的双手变换着各种动作,虽然眼看不见,但每个治疗步骤都很娴熟。

17岁那年,突如其来的眼部病变使张永强的视网膜发生脱落,不到两年的时间,他便双目失明了。“那时,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却还要父母照顾,这让我备受打击。”他说。

2006年,为了生存,张永强选择了盲人按摩这一职业。经市残联推荐,他多次前往兰州、西安、山东、上海等城市的盲人按摩学校参加培训学习,从盲文到中医理论,再到解剖、经脉知识,他学着用双手摸盲文,每天坚持练习按摩技艺,在黑暗中摸索自己的就业之路。

2012年3月,经过同事推荐,张永强放弃了已在上海工作了三年、月薪数千元的按摩工作,抱着“出去闯一闯”的心态,他匆匆返回庆阳办理了护照等出境就业手续。当年6月,便只身前往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一家开在华人街的盲人按摩公司工作。“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许多30—50岁患有颈椎病、肩周炎的外国人都喜欢中医推拿按摩,那时,工作一小时能赚158元,只要肯努力,月收入过万元不成问题。”张永强说。

“盲人按摩工作不仅解决了我的温饱问题,还让我找到了人生价值,迅速自力更生起来。”2014年,带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和近10万元积蓄,张永强回到合水县,开起了一间属于自己的盲人按摩店。去年7月,经过多方考察,他又把按摩店搬进了西峰城区。如今,创业梦实现了,每天近12小时的工作,张永强不仅每月能有六、七千元收入,还为两名盲人按摩师提供了就业岗位。

“自己创业不仅要有技术,还要懂经营、会管理,都得靠自己慢慢摸索。”张永强说。

张建文是西峰区专署巷社区残协专职委员,4岁那年因患小儿麻痹症,他的右下肢不幸落下残疾,带着拐杖,他一路前行,求学、就业、生活。他的就业之路既有坎坷,亦有收获。1993年,从原庆阳师专物理系毕业后的张建文因为自卑心理,放弃了学校安排的教师就业岗位。靠着敢闯敢拼的勇气、不服输的韧劲和灵活的商业头脑,他当起了个体户,自力更生走上致富路。

直到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建文参加了市残联举办的全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班。通过培训他发现,有的残疾人因为缺技术,生存在贫困线下;有的残疾人遭受着社会各界的歧视,心理问题异常严重。他真切感受到了残疾人群体背负着巨大的生存与就业压力。那时,他心中暗下决定:以后一定要为残疾人群体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2004年,我市设立残疾人公益性岗位,开展集中安置性就业,张建文受聘成为社区残协专职委员。回忆起当初的心情,他仍然感到兴奋不已。上岗第一件事,就是骑着自己的残疾人专用电动车,着手对辖区内的残疾人家庭进行逐户走访,建档立卡。如今,专署巷社区93名残疾人的家庭生活状况全都记在张建文的心里。

他告诉记者:“残疾人在身体上有缺陷,本身就很不幸,平日里只要一有时间,我就经常到残疾人家里,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倾听他们的诉求,及时向上级领导反映残疾人的呼声,帮助残疾人排忧解难。”

(小标题)专业跟着就业走课程围绕市场定

5月10日,记者走进庆阳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理发班,安静的课堂上只有两名学生使用剪刀的“咔咔”声。因为不懂手语,外聘指导教师肖永佰需要借助着眼神、手势、黑板和粉笔向学生教授理发知识和要领。今年22岁的李涛两年前从环县来到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学习,在肖永佰的耐心指教和自己的刻苦练习下,如今,他已逐渐摸索出了剃刀技术的轻重缓急,能独自为别人理发了。肖永佰告诉记者:“特殊学生虽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语言表达障碍,但他们学习兴趣高,善于思考,肯认真钻研,基本技术掌握得很快。”

过去,庆阳特殊教育学校实行九年一贯制教育,学生入校后主要以基础教育课程学习为主。因为无法像健康学生一样继续进入高中深造学习,他们在毕业后,往往过早步入社会,因缺乏一技之长,城镇残疾学生多以打零工为生,收入少、就业稳定性差;而农村残疾学生只能回到家乡,年复一年地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劳作。多年来,庆阳特殊教育学校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特殊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型,结合实际帮他们开辟一条合适的就业路。

2014年,教育部在颁发《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规定,增加必要的职业教育内容,强化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让特殊学校儿童有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为此,庆阳特殊教育学校面向社会聘请6位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开设了面食制作、理发、纸扎工艺和工民建4个适合特殊学生从事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学时为期三年,毕业后颁发职业高中文凭。目前,已面向全市招收学生37名。

在面食制作班,来自山西的面食制作教师主要培养学生揉馒头、炸麻花、蒸包子等基础面食制作;工民建班则以砌墙、粉刷、内贴等主要教学内容;而丧葬纸扎用品制作则是纸扎工艺班学生的学习目标。今年寒假,面食制作班学生段怀成因为面点手艺好,临时被村里一处建筑工地聘为兼职厨师,一个月下来挣了1000多元。

该校校长张宁纲告诉记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特殊学生来说,多掌握一项技艺,就多一项谋生本领。四个培训班是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我市经济市场需求设置的,技术难度低,学生易掌握,且市场需求大,将来学生就业时,投资小、收益见效快。开班后,看着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家长们重拾了信心,觉得孩子将来的生活有了出路。”

(小标题)增强就业稳定性技术本领是关键

记者自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了解到,截至2015年底,我市共有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各类残疾人19.85万人,涉及全市近五分之一的家庭,占全市总人口的7.4%,其中城镇残疾人2.45万人,农村残疾人17.4万人。据粗略统计,目前,我市残疾人就业岗位主要为保洁员、环卫工、公厕看护工、修鞋匠、按摩师等,行政管理岗位工作人员极少,仍有3.4万在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简单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因文化技能偏低等未实现就业。

近年来,我市将残疾人民生项目列为民办实事计划,连续三年开展“残疾人扶助政策落实年”活动,通过多渠道培训、多方位安置、多资金扶持,积极实施残疾人就业工程,建立起了以分散就业为主,集中就业与个体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格局,全市残疾人生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我市残疾人“少有所教、壮有所为、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等民生问题得到持续改善,政策保障兜底制度已经形成,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开始在勉励中奋起,在关爱中重生。

一份工作,对于残疾人来说,不仅能帮助他们开启就业、创业之路,更能使其重拾对生活的信心。2015年,为了充分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市残联积极搭建省、市、县(区)三级培训平台,共推荐选送12名有需求、有能力的盲人参加按摩技能培训。此外,市残联通过设立残疾人公益性岗位,开展集中安置性就业。去年,以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为西峰城区重点区域公厕配备了19名管护工,以此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庆阳凌云服饰集团公司、镇原县智慧康复医院、环县回生果品厂、西峰区环卫局等10家单位先后吸纳全市百余名残疾人就业。

谈及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张宁纲:“近年来,虽然我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专业设置逐年调整和增加,尚停留在初级教育和短期职业培训阶段,缺乏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残疾人经培训上岗后,就业不稳定、工资待遇低于健全人。”

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张荣芳告诉记者,如今,社会各界就业竞争激励,残疾人群体就业之路更为艰辛,残疾人总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他们因身体存在缺陷,在社会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一些歧视残疾人、损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多数残疾人存在文化程度低、技能水平不高等困难,薪酬待遇、就业层次、就业稳定性与健全人相比都有一定差距。我市残疾人劳动服务与市场所需还未完全接轨,残疾人就业门路窄、渠道少、路子短,就业服务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