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蒲川乡户弄村村民杨绍兴:思想神经的意思,不可能的事,有史以来没有人做成功的事。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蒲川乡户弄村村民杨春国:大家都不相信,就有这个怀疑,野生的东西,人工来养,不行,养不活。
多少年来,当地人都是进山把野生蜂窝摘取之后,拿回家挂在房前屋后,依旧让蜂自由采食,过了中秋节,就可以把蜂窝取下来,收获蜂蛹。蜂蛹被当地人看作上等的食材,当地人一般用蜂蛹招待贵客,多的话就去集市卖钱补贴家用。
一斤蜂蛹可以卖到100元左右,当地村民也有尝试驯养野生胡蜂的,但都没有成功,而杨绍位却对人工养殖胡蜂很有信心。为了得到妻子经济上的支持,杨绍位对妻子作出了一个大胆的承诺。
杨绍位:我说百分之百看准,她不同意。我最后就给她一个定心丸,我说两年之内保证我们在这个行业,我们的家庭两年赚100万元。
妻子张丽仙:我说你赚吧,好吧,我就等你赚100万元,我就回家闲着吃。
杨绍位:怎么赚怎么细化我都跟她讲,她听了以后还感觉是有道理。
妻子张丽仙:没戏。
记者:为什么?
妻子张丽仙:因为我不看好这一行,我从来没看好过。
杨绍位有30多万元退役安置费,夫妻俩还有20万元的积蓄。杨绍位计划前两年,每年投资15万元。他将怎样实现两年赚到一百万元的目标呢?
村民杨昌锁被蛰的第三天,杨绍位又找了几位村民,准备掏取这个夜食蜂蜂窝。这次的情况又会怎么样呢?
记者:你就穿这个就行吗?
杨绍位:这个也还是可以。这也算是防蜂服,它是两层,这种防蜂主要就是要有点滑性,它就蛰不进去,不是说要多厚,就是要表面有滑性。这种简易一些,也方便一点,爬树方便。
准备上树的村民套了一件自己的外套和一条裤子,防护帽是自己用摩托车的头盔改的。
村民刚爬到距蜂窝两米左右的一个树杈,夜食蜂就已经将他团团包围。
杨绍位:(夜食蜂)太多了,至少几千只。好好好,断了断了,你捏住一点,捏住一点,轻一点,也行。
胡蜂有的像这样在树上筑巢,有的在地下筑巢。2010年4月,杨绍位在山里寻找和购买了三个品种共117窝野生胡蜂,花了10多万元。他没有想到,第一年总共投下的15万元很快打了水漂,起因便是这种地下筑巢的大土蜂。
杨绍位:云南人也叫它红娘,也叫虎头大土蜂。红娘它的特征,它的背部有红点或者红线,三角形,是不是。
大土蜂在胡蜂家族中体型最大,攻击性最强。采访时,杨绍位原本想让记者近距离观察它,大土蜂却用毒刺实施了攻击。
杨绍位:放在手上要捏住,不然它一下子就跑了,但是你又不能猛捏,它有刺,它的后面(有刺)。你看,它已经攻击了。
记者:它已经攻击了我。
杨绍位:它的尾部(蛰完)都留在你(手套上)。
记者:它还会动。
杨绍位:还会动,它的生命力,它的攻击力是很强的。一般的话这个刺也不留,它就是留下那个毒液。
而生性凶猛的大土蜂还有一个攻击同类的特性。
央视七套《致富经》官网播出频道:CCTV-7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 21:17--21:47
重播时间:周一至周五 13:42--14:12
看点:胡蜂,令人谈之色变。而有人却偏要养胡蜂,并声称,只用2年时间就能赚到100万元。他的信心从何而来?他又将如何靠凶猛的胡蜂实现财富梦想?
这天中午,杨绍位请来几位当地的瞄蜂高手,一起进山找胡蜂。
杨绍位:这是我们当地瞄蜂大王。
记者:你最高的记录是(一年)能瞄到多少?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蒲川乡户弄村村民陶正华:(一年)70多窝。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从小在山林里面看,所以对这些东西都不怕。不管什么蜂我都可以尝试一下,搞定。
每年的四月到八月,是在山里寻找野生胡蜂的季节。民间常说的马蜂,在生物分类上属于胡蜂科的蜂类。
杨绍位是当地规模化人工养殖胡蜂的第一人,每年这个时候,他都寻找一些野生蜂种,跟自己繁育的蜂种杂交,保持蜂种的优良基因。他得到消息,这片山林里有一种昼伏夜出的蜂,跟绝大多数胡蜂白天觅食的习性相反,这种蜂只在晚上觅食,因此得名夜食蜂。
走了不到五分钟,瞄蜂的村民突然兴奋起来。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哇,找到了找到了在这里,看清了看清了。
杨绍位:是不是找到一包了?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找到一包了。
杨绍位:好好好,跟我来。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好大一包好大一包。在叶子最密的地方就是。
杨绍位:这棵树的正中上面,黄色的一坨,黄黄的那一坨。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主要是看叶子的密度,能不能够遮荫。(夜食蜂)就是讨厌光。
记者:这么快就发现了?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我也使了好大一点力了。我爬了几棵树了。这窝蜂子要想一点方法才能把它拿下来,不想办法拿不下来。你上还是我上?
杨绍位:你上,就是你上。
几个人决定就由发现蜂包的杨昌锁爬上15米高的树摘取蜂包,其他人在树下配合接应。这样的防护服8斤多重,不透气,穿着很热,也不方便爬树,但必须要穿。因为如果被胡蜂蛰,轻则肿痛,重则有生命危险。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蒲川乡户弄村村民杨绍忠:蛰着脸部,蛰着眼睛最危险,还有蛰着脖子在,蛰着脖子一肿,肿到里面就难喘气。
云南省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食用药用昆虫研究所所长郭云胶:看人,看人的体质,有些人体质里面没有分解蜂毒的那种酶,先天缺乏这种酶,我们叫过敏性体质,这个蜂毒蛰进去,没有酶把这个蜂毒分解上来,这个蜂毒就直接对人的呼吸心跳,这个神经中枢就造成影响,就出现呼吸停止,休克、心跳加快之后停止,严重的就有生命危险。
如此凶猛的胡蜂,要掏取它的蜂巢,不能有丝毫大意。杨绍位让在场的每个人都穿上了防护服。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我上去了。
村民杨昌锁很快就爬到树的顶端,但他却突然停在了那里。
记者: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不行了不行了,我下来了,防蜂服漏了,你们快闪,你们快闪。
记者:小心,怎么了?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赶紧撤赶紧撤。赶紧撤。受不了了。
记者:你被蛰到了是吗?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不要跟着我来,不要跟着我来。
还不清楚刚才究竟发生了什么,村民杨昌锁已经消失在视线中。记者跟着杨绍位赶紧从另一条路上山,最后在山路旁的一户村民家,找到了杨昌锁。
记者:你刚才怎么了?跑得那么快。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我被蜂子蜇了八九下了,脸,这里这里这里这里,吃点头痛粉。
记者:止痛粉?
杨绍位:解毒的,赶紧吃,上来坐下。
既然穿了防护服,咋还被蛰了呢?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那个防蜂服那里漏了,钻进去。要不然我那么快的速度,你们都没有发觉我已经到树脚了。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这是安装在杨昌锁身上的微型摄像机记录下的当时的画面。村民杨昌锁在爬树的过程中,防护服脖子那一块松开了一条缝,胡蜂钻了进去。被蛰后的杨昌锁是爬着上山的。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拍一下,你们请勿模仿,这种东西真的受不了,非专业人员请勿模仿。
记者:这个也太危险了对吧?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对,要不然又是随随便便一个人都可以养,这个东西太危险了。我现在脸上就像在烤一个烙饼一样的形式。你们寻常人早就扛不住了,当时就(昏迷)了。
记者:这个这么危险,你还每一年都瞄蜂吗?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每一年都做的,因为没有办法。现在不想去瞄了,就去人工养殖,跟杨绍位来这里交流一下,学一下。
杨绍位跟当地很多村民一样,也是从小就喜欢瞄蜂,头上两个疤就是当初被胡蜂蛰过留下的。当地人遇到被蛰的情况都是赶紧喝浓的红糖水、吃止疼药,严重的就送医院。记者后来得知,被蛰的当天晚上,村民杨昌锁也被送到医院输液。
杨绍位的老家森林资源丰富,很适合胡蜂的生长。2010年,杨绍位从部队退役后,就拿出家里全部积蓄,尝试驯养野生胡蜂。和如此危险的胡蜂打交道,并作为自己的事业,杨绍位看中的就是胡蜂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可是他要在老家人工养殖胡蜂的消息一出,就成为村里人嘲笑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