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从何发展而来?摘要
通过对汉字“秦”、“各”、“骆”的讲解,我们了解古代养马人的故事。与此同时,通过故事启发孩子去思考父亲的责任与个人努力的关系。
回顾
在上一期《马之旅(二)》中,我们讲解了汉字“马”的演进历史,让我们稍微了解一下汉字的发展阶段。再来温习一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简体。
在《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甲骨文 | “六书”简介》的文章里面,我们学到了汉字的六个规律,古人称之为“六书”。前三种:象形、会意、形声,应用非常广泛,涵盖目前绝大多数汉字。而后三种:指事、转注、假借,虽然使用并不如前三种频繁,但其中的规律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六书”的规律
象形:古人按照自然界物体的形状,弯弯曲曲描绘出来的字体。
象形
会意:将不同的象形文字组合一起,如同讲故事一样,表达新的意思。
会意
形声:以象形文字为“形符”,再加上“声符”,共同构成的文字。
形声
汉字的指事,类似图标的功能,比如汉字的“上”“下”,看看甲骨文的这两个字,就能清楚地知道方位了。这就是“指事”的意思。
指事
如果你要查字典,使用偏旁部首来查询,那么“老”字,与“考”字,都属于“老部”。这样的规律,便于我们检索、分类,古人称之为“转注”。
转注
以发音相同的字,代替或者补充原先的字,这样的用法称为“假借”。
秦
接下来,我们通过讲述养马人的故事,来巩固前面所学内容。首先来看一个会意字“秦”的故事。
这是什么?一株禾苗,破土而出。这让我们联想起《五行之说》所讲的:木胜土
出现了左手、右手,一双手。那么,这双手在做什么事情?哦,拿起了禾苗。这又是什么?像中午的“午”字。对了,在《论衡》:“午,马也”。
会意字“秦”的故事现在展现出来了,养马人用双手捧起禾捆去喂马。
会意字“秦”的故事
在西周时期,赵非子非常善于养马,对马匹照顾得很精细。甚至周朝天子将王室马匹交给他看管。赵非子将王室马匹养得膘肥马壮,深得天子赏识,于是受封于“秦”地,他也改姓为秦非子。这就是会意字“秦”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看看“秦”字,从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所演进的历史。
各
(脚步声)听到了吗,脚步声。
这是一只脚掌,缓缓前行。
汉字部首“夂” 【 zhǐ 】就是由此而来。
那这只脚掌要去哪里呢?原来要回家。这是汉字“各”的故事,每个人向下走,回到家里。
汉字“各”的故事
象形文字“夂”与“口”组成了会意字“各”。而由“马”为基础,加上声符“各”,就组成形声字“骆”。
不过,我们先看看“各”字,从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所演进的历史。
路、辂、骆
汉字“各”与“足”组成了“路”。
马所跑的路,称为“马路”。《左传》解释为,专供马或者马车奔驰的大路。
路上跑的车,叫“路车”,或称为“辂”【 lù】
路上跑的马,叫“路马”,或称为“骆”。
形声字“骆”,由形符“马”,与声符“各”组成,同样能讲述一个故事。一匹“路马”,行驶在回家的路上。
汉字“骆”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看看“骆”字,从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所演进的历史。
大骆
我们仔细看这张图,在天子旁边驾车的马夫,称之为“大骆”,古代也指替天子管理马匹的官员。
刚才我们学了“秦”字,讲到赵非子善于养马,这也许得益于他父亲的言传身教。赵非子的父亲也曾得到“大骆”的官衔,并传于他的儿子。赵非子不仅继承父业,将马养得精壮,而且深得天子赏识,获得封地,称为“秦”。这就是汉字“骆”所讲述的故事。
总结
通过汉字“秦”、“各”、“骆”,我们温习了六书的会意、象形、形声造字理念。并通过汉字的故事,重温了汉字的来龙去脉。
如同照相的快门,汉字将历史、文化、故事等要素,浓缩到简单的方块字里面。即便是距离我们千年的历史,过去的故事好像历历在目,发生在眼前一般。
在赵非子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他的父亲很有才华,并将产业交付儿子继承。赵非子没有坐吃山空,也是非常勤奋、努力。小朋友们,对于你们的父亲以及你个人的责任,有什么想法呢?
请继续关注微信“甲骨游学”公众号,微信“甲骨游学”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