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粘贴自己的其它答案了,虽然还没写完,惭愧中。
如何成为著名建筑师? - 样衣的回答
先提纲,再详述。
一,建筑设计师的三个层次
1,模仿。
2,自成体系的建筑理论并结合实践。
3,开创新时代
这三个层次也可以这样解释,
1,学习别人。
2,找到自我。
3,让别人学习你。
顺便说一句,国内大部分所谓的“著名”的建筑师都处在第一阶段。所以王澍得普利兹克大家真的别不服气,他是第二个阶段。可惜他应该到不了第三个阶段了。
二,优秀建筑师养成计划
1,14岁以前(基础属性)
2,30岁以前(基础技能)
3,30岁以后(专精技能+综合能力)
三,建筑作品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是我自己定的)
美学,文脉,场所及体验,技术创新,完成度
四,建筑师的综合能力
控制,沟通,社交,宣传。 这一段会举一些建筑师的例子。你们也可以给我补充。
宣传有多重要?你们有没有想过奥雷舍人为什么和张曼玉谈恋爱。
下面进入详细内容
应该先定义一下什么是著名建筑师???
我认为应该是大众都知道的,才可以叫著名。就在小圈子里有点名气完全无卵用!
建筑圈子太小了,互相谁不认识谁?
根据六度理论,全世界的每一个人和人之间最多就隔6个人,根据我的经验,建筑圈也就隔1个。
建筑圈以外的人都知道才能叫著名。
一,建筑设计师的三个层次
1,模仿
毋庸置疑,每个设计师在开始阶段都要学习别人。只不过有的人生涩,有的人娴熟。低级的人学手法,学表现。高级的学理念,学思考过程,最高级的学如何找到自己的路。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模仿别人并不可怕,怕的是走不出别人的世界。
我见到过一位建筑师,对各种大师和理念耳熟能详,风格流派侃侃而谈,紧跟世界流行趋势。谈论设计的时候还经常能翻出某犄角旮旯的某理论来佐证自己。实际作品呢,只能让人。。。。。不说了,你懂的。眼之高,手之低令人感慨。此君目前是某学校建筑系主任。
还不如我见过的另外一位建筑师,此人是某大院一所长。实用主义至上,规划小区就画条鱼,讨个好说法,要个好寓意,甲方能理解,设计能实现,虽然无法成大师,但是能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做作,也挺好。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建筑设计本质就是服务业嘛。
像董豫赣老师这样课讲的好,理论研究的好,做出来的作品却是用力过猛,令人扼腕。
如何评价董豫赣,及他的红砖美术馆? - 建筑
对不起,董老师,用你做反面教材了。虽然我们不认识,但是我还是很抱歉。
下图是红砖美术馆(照片看起来还不错)
和小李子近年的电影作品一样,普遍评价是用力过猛。(洪荒之力都用上了)
我想起了有一年听崔凯大师的讲座,他说中国驻美使馆请贝大师做设计,这么好的项目,代表中国形象,又体现中国文化,为什么不请国内的设计师呢?
他想,有一个原因是,国内设计师如果接到这么重要的项目,很有可能会用力过猛,过犹不及,反而搞砸。(下图是中国驻美大使馆)
其实,建筑设计的用力过猛问题真的值得另外写一个好答案呢,有空再说吧。
有点扯远了,还是拉回来——继续说模仿
我经常想,这是不是国内教育导致的问题。因为中国的教育并不是教人学会独立思考,而是要把前人的东西背的滚瓜烂熟。最后能上好大学的人都是最善于死记硬背的人,模仿能力超强,唯独找不到自我。
不光建筑,其他学科如是。当年普利兹克确定颁奖给中国人的时候,清华大学建筑圈一片哀嚎,感慨为什么不是清华这座中国建筑最高学府的人拿奖。
我想说,可能因为他们都太聪明了,做有些事,坚持就好,真的不需要那么聪明。。。。
2,如何进入第二个阶段,自成体系的建筑理论并结合实践。
这几乎是建筑师需要毕生思考的问题。
我也只能试着总结一下。
首先,设计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先说艺术的本质,艺术,或者说当代艺术的本质就是标新立异!就是与众不同!
本质就是这么赤裸裸的庸俗!!!
艺术家往往会否认这一点,而更愿意解释作品背后的宏大主题和叙事。设计师也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实际上所有的理念,所有的主题和叙事逻辑,都是为了标新立异服务的。
这个“新”“异”,就是风格,就是个人标签。
为了实现一种风格,或者有云山雾罩的理论背书。比如库哈斯,(等一下!有人说库哈斯的理论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你真的看过他的书吗?)
库哈斯《疯狂的纽约》
或者把某种材料研究运用到极致,
比如安腾的混凝土,直岛当代艺术博物馆(这张图的樱花树应该是p的吧,但是很好看)
(经提醒,这张图来自于alex roman的CG作品。谢谢 )
坂茂的“纸”建筑,蓬皮杜中心
再或者把建筑结构表现到极致,比如卡拉特拉瓦。(密尔沃基美术馆)
还有对内外空间关系的思辨,比如妹岛和世。(瑞士劳力士中心)
或者索性用造型震撼世人,比如盖里,扎哈。
注意,所谓主义流派大部分都是后人的总结。有人称扎哈为解构主义大师,扎哈并不同意。她心里肯定冷笑着说:“呵呵,什么主义,什么流派,老娘就是想帅你一脸而已。”
(扎哈作品大家看的太多了,放一个丑的吧)
总之,找到建筑的一个重要元素,深入,坚持,修炼为专精技能,最终成为自己的风格。
当然,这并不容易,扎哈坚持了多少年才有了消防站这个项目,以至于之前一直被人称为纸上建筑师。
我这么总结是过于简单粗暴的,
大师不是只有一个特点,往往是各方面都做得很好,
只不过,让世人记住的,却是一个最显著的标签。
这时你会发现。。。。。怎么好像各方面都有前人占据了,
别着急,还有建筑表现呢,看看最近BIG刷爆朋友圈的概念视频,这个信息极度爆炸并且碎片化的时代,眼球经济日益凸显。优秀的建筑表现,能获得更多关注,更准确的传达建筑内涵,使项目更容易获得成功。
丹麦建筑设计师BIG 成名作The 8-House 新锐建筑设计师BIG成名作—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3,第三个阶段,有意思了。就算你又聪明,又有风格,如何才能站在时代前端,引领潮流呢?
这个。。。。。。。。就靠运气了!!!
因为不是大师引领了时代潮流,而是大师恰好站在大时代的风口上。
现在流行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如果第二阶段的建筑师,他的风格恰好与时代同步,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那么,进入第三阶段是妥妥的。
现代主义早期大师引领时代几十年,是因为他们超出常人的智慧吗?并不是,是因为工业时代发展到这了。
最近几年扎哈为什么独领风骚?是因为信息化时代来临了,计算机技术发展到这里了。
所以我为什么说王澍到不了这个阶段,因为他的风格是和传统结合,而不是面向未来。这个你们体会一下。
二,优秀建筑师养成计划
1,14岁以前(基础属性修炼)
我看过一个理论,陈丹青说的,大意为,人的审美能力的建立,主要在于14岁以前。14岁以后,不论怎么学习,都无法突破小时候形成的美学认知。
比如学习语言,小学出国的孩子都能学会地道的语言,一听就是native speaker,最晚初中出国,也是可以的。到了高中,大学再出国,就算身边没有一个中国人,也很难改变口音,因为已经根深蒂固了。
美学也是一样,因为小孩子学习靠的是本能,这个很重要。长大了,本能就没了,学的也是表面,学不到骨子里了。
贝聿铭为啥能成大师,因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狮子林原来就是贝家的,从小在这种环境长大,审美能差吗?下图是狮子林
你为啥成不了大师?你成长的环境可能是下面这样的。
尽管看这篇文章的人可能已经晚了,但是如果你想让你的小孩将来继续入坑(学建筑)的话,别忘了在他/她小时候多去艺术馆参观,多出国旅行,多接触大自然。
2,30岁之前(基础技能修炼)
从18岁上大学到30岁之前。是建筑师很重要的成长阶段。
这个时间主要做三件事,学习,了解自己,立志。
顺便推荐一本书叫《建筑师的二十岁》,看看大师们的二十岁都在干嘛,希望给你一些启发。
在这个10年,你会从一个对建筑完全不懂的年轻人,慢慢学习了解这个行业,并且进入行业开始实践。实践也是学习的一种。
与国外不同,由于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特殊性,一般到30岁肯定做过完整的项目了。就算是你一直念到博士,也会帮老师做过实际项目了。
第一件事,学习。学习的途径,或者在国内,或者留学。如果你没有在国内上一个很好的大学,最好出国留学,在国外上一所好大学。如果家庭条件不容许,那你就自学,把各种软件练到精通,犀牛,参数化,AI,ID等等,然后申请一个最好的国内事务所。
有些事务所很看重教育背景。有些比较看重个人能力,比如MAD。
但是,
你在好的大学未必会碰到好的老师,而且现在普通大学也会有很多好的老师,都是名校毕业,或者海外归国。
你在好的事务所也未必能跟大师说上一句话,你只是一个小人物,只能做做基础画图工作,和大师之间隔着3,4个级别,大师在忙着在全世界讲座。
那么为什么还要去好的大学,为什么还要去好的事务所???
因为你的学习对象并不是大师,大师离你太远了,遥不可及,大师说话云里雾里,你根本听不懂,大师的作品在网络上,所有人都能看到。
你学习的对象是身边的人,在好的大学,好的事务所,身边的人都是能力超强,智慧过人,他们是你能达到的目标,整体的学习氛围与一般学校是完全不同的。而且这些人也是你将来发展的人脉资源,大师是你的背景,同学,同事是你的资源!
关于学习,了解这两点就够了。
第二件事,了解自己,在学习和时间的过程中,你会逐渐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对设计到底有没有热爱,热爱能让你克服一切,向着目标前进,没有什么能阻挡你!
(不小心又鸡汤了一下)
如果你经济压力大,生活困难,那还是先解决温饱问题吧,人活着还是要脚踏实地。
了解自己的能力所在,不是每一个都能成为伟大的设计师!
有些人擅长方案设计,有些人擅长材料构造,有些人擅长管理,有些人擅长沟通。
根据自己的能力,
再做第三件事,立志。
并且经过几年的设计实践,经历过熬夜赶项目,领导的批评,甲方的折磨,政府的冗长程序,
此时此刻,
你站在一座高楼上,望着远方雾霾下模模糊糊的地平线,
右手摸着胸口,问问自己,是否初心不改,
如果答案很肯定,那么请对着天空大声喊出你的愿望。。。
“我要成为海贼王!”
不对,串频道了,“我要成为建筑大师!”
(这篇答案这么长,写到这我都懒得写了,能看到这,说明你很有韧性,一定可以成功的!!!)
3,30岁以后(专精技能修炼)
30岁以后要做的事只有一件,就是坚持,把所有技能点,都加在你选择的专精技能上,这个上面讲过了。
30岁以后可能有困难,也有诱惑。如果你做的不错,肯定会有猎头打电话的,给你开价比现在工资多好几倍,让你去某地产公司,你是拒绝呢?还是接受?
(答主当年毅然拒绝了诱惑,后悔至今!)
30岁以后还要注意身体,这是本钱,本钱没了,技能再高有啥用。这个有太多血淋淋的例子了,你们应该都懂的。
30岁以后还要开始培养建筑师的综合能力。(恭喜你,可以打野了)
综合能力篇章在第四部分详述。
三,建筑设计作品的评价标准
1,美。设计一定要美,不可以丑。
我说的丑不是这样的:
这样的建筑师本身是没有审美的
我说的是建筑师本身其实有审美,为了更高追求,结果不小心走上歪路。
有一段时间,大约是在zaha流行之前,库哈斯未成熟的时期吧,建筑设计师也很迷茫。像我之前讲的,计算机技术还不成熟,非线性设计还不顺手,大时代没来啊。导致前沿的设计师有点走弯路,为了追求设计哲学,经常会做一些很丑的东西。
比如这个,
这个建筑在北京最繁华的地段,金宝街上,现在已经看不到了,立面被改造了。你以为这个是一个博物馆?错了,这是一个实打实的商业建筑,高档餐饮。真不知道建成后甲方的内心是否崩溃。
你以为这是一个垃圾设计师的作品?又错了,这是一个现在圈内赫赫有名的建筑师在迷茫时期的作品,他现在的作品很好了,这个就算是一段不为人知的黑历史吧。哈哈
建筑是给人用,给人看的。纯艺术可以追求让人不舒服,让人产生愤怒,悲伤,痛苦等负面情感。建筑最好不要这样,除了一些特殊的建筑,比如下图,柏林犹太人博物馆,而且这个建筑也,并,不,丑。
2,文脉,与当地环境,历史,文化,习俗,宗教,等等的融合度,还有传统建筑形式,材料,构造做法等方面考虑。这个你们都懂,只不过做好太难太难。好坏例子各举一个,自己体会吧。
-----------本章未完--------
四,建筑师的综合能力1,控制力
控制力是一个优秀建筑师必备的素质,尤其是在能独立承担项目以后。
控制力包括三方面:项目管理,团队管理和自我管理(管事,管人,管自己)。
团队管理这里不展开说了,机场书店的成功学书籍里面都有很多相关内容了。(曾仕强之类的)
项目管理也是个大课题,这里就说一个问题,也是初进入行业的人最爱犯的毛病,叫做舍本逐末。
项目设计从灵感到深化,是个线性的发展过程。
用图形示意如下(是时候展现我用word绘图的强大能力了,哈哈,颤抖吧!):
这个图简单易懂,一个项目的设计,从步骤A开始,概念一步一步的深化。从A深化到B3方向,再深化到C3方向,再到D3。。。。最后到最终结果。中间每一步都面临无数的选择,面临无数的问题和无数的解决方式。最终得到了设计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哪个层次碰到的问题,要尽量在本层次解决。
有些人会犯的错误是:进行到D1,他发现出问题了,不是在D层解决,而是往回找,甚至往回找几个层级。
举一个我实际见到过的栗子,
高层办公楼设计,设备专业认为核心筒设备机房形状不好,无法布置。
于是,负责此事的建筑师修改了核心筒尺寸,导致标准层平面要跟着调整,导致建筑外形改变,导致园区规划布局调整。
很离谱吗?这是我的亲身经历,因为项目进行不下去让我临时加入负责此项目。直接在原尺寸范围内调整核心筒布局,结束。
(放一个办公楼平面,随便找的,与内容无关。)
自我管理
建筑师往往容易犯的错误是来自于对自我丧失控制,设计师嘛,想表达的太多,抓不住主线,往往乱套。用力过猛的问题我上面有提过,这就是丧失控制的表现。
还有一种表现,我最近还碰到一个设计师,要去汇报了,火车上还在改ppt,出租车上也在改,到了会场还在改,结果呢,汇报了很多甲方毫不关心的问题,过程中被频频打断,效果很不好。
---------本章未完-----------
(为啥还没写完?没赞没动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