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适应网络时代政务工作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设了政务服务号,让政务信息更加公开,办事流程更加简便。但是,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部门、单位的政务服务号“重建设、轻服务”,“僵尸”“睡眠”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江西省南昌市国土资源局官微两年多未更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政务上网本是一件利企便民的好事,原来粘贴于墙上、收在柜里的信息,若公开到网上,群众一阅便知,既增加了透明度,也方便了群众。原来办事咨询必须不远千里跑窗口,如今时时在线、处处可及,群众诉求若能及时作出回应,肯定省心贴心,政务服务的口碑也会在群众心中长久树立。可为什么一些政务新媒体被做成了“夹生饭”?主要原因还是政务媒体平台内容与运营出了问题。打开各类政务新媒体界面,文件一股脑的照搬,信息分类不全、标题不够鲜明准确的现象很是普遍,导致检索起来相当麻烦。而有些“网上办公”非但没有简化流程,反而因为“一事一端、一单位一应用”,强制群众下载App、填个人信息、分享转载,给人徒增麻烦。
研发者对后期运营不走心,看重数据流量带来的效能,归根结底是政绩观出了问题。透过“互联网+”,一些政府部门看到的不是为群众提供更多便利,而是凸显“政绩成果”的捷径。这样一来,推动所谓的“掌上办事通”,成了“晒成绩”,看上去“花团锦簇”即可。至于发布内容是否有用,内容信息更新是否及时,沟通渠道是否畅通,政务服务水平有无提高,反倒变得无关紧要了。
“面子工程”靠不住,唯有实干得人心。互联网+政务就像一面“照妖镜”,谁花的心思多、做的功课足,谁真正在走“网上群众路线”,谁在随意糊弄、虚报政绩,翻几页界面就能看得一清二楚。近年来,一些政务新媒体就闹出过笑话,出现了机器软件自动回复,网友提出意见,怒怼“你最好永远别来”;个别“官号”蹭热点请水军,流于低俗。这些行为在自毁公信力,也让网上政务的作风之弊原形尽现。纵观当下,政务新媒体办得有声有色的也不少。仔细观察,“优秀者”制胜秘诀各相不同,或诙谐幽默,或真实亲民,或以文字风格圈粉,或以回复速度见长,但无一例外,都是将“人民”二字贯穿工作全程,始终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形式上的花哨,只会显得矫揉造作,产生负面效应反倒越大。有些政务部门与其在新媒体数据上绞尽脑汁,还不如回归初衷,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胡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