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群众冷暖放心头

横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韦兵

说起驻村第一书记梁善范,横县那阳镇政华村贫困户吴进连的女儿秦少玉言语中充满了感激。这几年,他们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两年前,身患小儿麻痹症的吴进连已卧床多年,家里一贫如洗,三女儿秦少琼辍学离家,两个儿子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全家仅靠刚20岁出头的二女儿秦少玉苦苦支撑。当时,驻村不久的梁善范走访到吴进连家,眼前的景象让他感到震惊。两年多来,他利用住房、教育、民政、残联等部门及社会帮扶等多项脱贫攻坚政策,千方百计帮助吴进连一家。如今,吴进连全家享受特困人员待遇,住进了新房,孩子们也都能安心上学。

驻村以来,梁善范走遍全村249户贫困户,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实际困难。

针对村里产业整体发展缓慢、群众脱贫致富质量不高的问题,梁善范充分挖掘政华村的传统特色产业茶叶,与村两委通过调研,并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建320亩茶叶扶贫示范园。如今,村民不但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收取租金,还可以到示范园里就业,村级集体经济也有了可观收益。最近,在梁善范的大力推动下,村民合作社利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探索扶贫资金良性循环,与广西一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1200亩中草药产业基地,发展林下中草药。2018年底,全村贫困发生率已降至2.41%,实现整村脱贫。

谈及驻村工作,梁善范动情地说:“为村民疾苦、为村里大小事务日夜奔波中有苦也有累,但我无怨无悔。”

用心用情为民办实事

龙胜各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黄勇丹

初夏的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都坪村,流水潺潺,绿意盎然。板坪组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游泳池内,上百名游客正在亲水消暑,欢笑声打破了山里的平静。一到夏天,该游泳池每天游客接待量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众多游客的到来,也给村里带来了生机,一座1200平方米的农家乐和观光餐厅正在筹备中。

这一切,源于驻村第一书记郭奇芳的到来。2018年3月,广西日报社派驻郭奇芳到龙胜镇都坪村任第一书记。驻村两年多以来,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定规划、搞基建、抓项目,为帮扶村做了大量艰苦细致而又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称赞和好评。

“真是太给力了!”都坪村贫困户黄家祥谈起郭奇芳,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点赞。2019年,黄家祥家60亩红心猕猴桃第一次挂果,3500多公斤猕猴桃在郭奇芳的帮助下,由后援单位广西日报社统一收购了。加上后援单位帮助其在网上推销,黄家祥的果园收入达十几万元。

郭奇芳帮助板坪合作社解决菊花滞销难题、带领都坪村民成立板坪樱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入资金130万元修建游泳池边长廊、完成雨沟组硬化道路1.8公里……伴随着村民一件件烦心事的解决,村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产积极性逐渐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提升。都坪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5户496人,截至2019年底共实现133户493人脱贫摘帽。

“作为一名基层扶贫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一名实实在在、为民办实事的扶贫干部。”郭奇芳说,他在黄文秀同志的事迹感染下,坚持用心用情服务群众,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青春在基层燃烧

钟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杨燕辉卢文华

6月30日,在贺州市钟山县回龙镇力争村,陈锐玲又在村里“转悠”。作为驻村工作队员兼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陈锐玲主动靠前服务,提升贫困户对扶贫政策的知晓率和帮扶工作满意度。

两年前,刚进村的陈锐玲就面临着一个困境——

由于是外地人,陈锐玲听不懂本地方言,沟通不畅。同时基层工作经验不足,对村情掌握不够等等,这一系列困难,让陈锐玲打了退堂鼓,甚至写了辞职报告。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她还是留了下来。她开始学习方言,很快掌握一些基本的方言,在学习中慢慢和村民打成了一片。

陈锐玲还夜访贫困户。很快,在她心里,就绘制出一张全村“基本信息地图”。她的工作,也步入了正轨。

去年8月,力争村委第一批产业奖补申报,许多贫困户来村委办理申请手续。期间,陈锐玲注意到,一名贫困户进门时特地把鞋子脱在门口,赤脚走进村委楼,生怕把地板弄脏。填好申报材料后,他拿起扫把把地板的烟头纸屑清扫干净,并说:“小妹子,你忙你的,你为我们服务,我们也应该为你服务!”

“原来你在为别人服务的时候,别人也会惦记你的好。”陈锐玲告诉记者,作为年轻党员,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心。

在陈锐玲这些驻村党员干部的帮助下,力争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该村共有贫困户121户596人,2014-2019年共脱贫108户549人。目前该村未脱贫13户47人,贫困发生率1.14%。

驻村8年的第一书记

北海日报记者罗伟

驻村扶贫8年多,有着23年党龄的何远芳,一路走来,虔诚而又执着。

合浦县曲樟乡中城村,地处偏远,是自治区“十三五”时期的重点贫困村。2012年4月,刚脱下戎装的何远芳,受北海市机关后勤服务中心选派担任该村第一书记。

如何带领导乡亲们闯出一条致富路?何远芳与村两委干部通过走村入户走访,了解村情民意。他发现,中城村虽然资源匮乏,但山地、水乡的自然环境具备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基础。

在各级部门的帮扶支持下,中城村筹措资金29.5万元发展淡水鱼、母猪、鸡鸭生态养殖和荔枝、龙眼等水果种植项目。2017年,中城村成功摘掉贫困村帽子,2019年,实现全村2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如今,在中城村,人均年收入达到8600元。

8年间,何远芳帮助很多乡亲走出困境。因学因病致贫的郭芳清一家,是2015年精准识别的贫困户,大儿子读大学,二女儿待业在家,小女儿身患智障,全家靠种地为生,生活十分困苦。何远芳一边为他们申请产业帮扶资金,一边帮他们联系工作,办理残疾和困难低保补贴。在何远芳帮扶下,郭芳清一家通过饲养生猪、肉鸡产业,2017年成功摘掉贫困户帽子,2019年收入达6.8万元,还盖起了两层小洋楼。

何远芳带领工作队一起,协调扶持金35.6万元,将已破烂不堪的村小学修葺一新;争取各类助学金16.3万元,为6名高考贫困生解决上学困境,全村没有一名儿童因贫失学;协调帮扶资金3.8万元,改善8户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化解矛盾纠纷12起;解决困难诉求42件。

“心系群众,勇于担当。”在中城村村民的言谈中,流露着他们对这个第一书记的敬佩和肯定。

平凡的筑梦者

金秀瑶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廖晨言

近日,我们来到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垌乡平孟村,见到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筑梦奋斗者”。他就是驻村第一书记谢春源。

平孟村有153户527人,群众的收入主要依靠八角、杉树等,产业发展单一。近年来,受炭疽病感染的影响,造成八角树异常落叶、落花、落果,甚至整株枯死,对八角产量造成重要影响,也让平孟村戴上了“贫困帽”。

2018年,谢春源受派担任平孟村第一书记。两年多来,他多次邀请药用植物专家和农科专家为平孟村“把脉问诊”,开出“致富方子”,鼓励群众发展布福娜、甜茶、油茶等特色产业。

“平孟村已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我奋斗的足迹,我也见证了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平孟的发展变化。”成为平孟村第一书记以来,谢春源积极向后盾单位申请资金,建设了防洪堤、护栏等基础设施项目,带领村民开展“三清三拆”清洁活动,为村民提供舒适、便捷、安全的生活和生产环境。

平孟村于2016年脱贫摘帽,2019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村”称号。该村将生态发展理念和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以村集体资金打造的250亩花海项目,为全村发展乡村旅游打下基础。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群众谋幸福就是我的初心和使命;作为组织选派的第一书记,我义不容辞扎根基层。只有投身这场大战役,才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我的历史使命。”谢春源表示。

在金秀大瑶山,谢春源只是广大平凡“筑梦者”的一员,在最平凡的岗位和任务中,他彰显共产党员的魅力本色。

“三朵金花”绽放苗寨

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覃美欧振波

近日,千名记者一线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雨卜村。在雨卜村,记者看到“三朵金花”罗晓琳、唐丹丹、陆莹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脱贫攻坚的重任。

“这几天,她们白天到田里面验收产业,晚上又来帮我整理材料,帮我报名参加全国金凤凰展示。”融水县“金秀球”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负责人梁小哲感动地说。她们,就是雨卜村驻村第一书记罗晓琳、驻村工作队员唐丹丹和陆莹莹。

梁小哲说,基地成立之初,因为资金不足,没有办法配备办公桌椅,她们就想方设法找后援单位帮忙提供30多套桌椅和部分电脑显示屏。

在各方大力帮助下,梁小哲的基地吸纳入驻了31家个体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返乡创业大学生4户,通过“基地+传人+贫困户”的模式,向苗族绣娘、小学生以及村屯留守妇女传授苗绣蜡染技艺。

雨卜村第一书记罗晓琳介绍,雨卜村是典型的苗族村落,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苗族风情。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发展“非遗+扶贫”文化旅游产业。目前,该村非遗传承人有4人。每年的卜令苗族坡会、“五一”假期、国庆黄金周等吸引游客8万余人次,促进当地消费700万元,仅在龙雨山庄务工的贫困群众就年人均增收1000元。

为了脱贫攻坚,“三朵金花”在苗山深处恪尽职守,奉献青春。在她们的带领下,2019年雨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88%。如今,该村实现杉木、优质稻、禾花鲤等特色产业全覆盖;依托本村特色旅游优势,通过雨卜苗家、龙雨山庄、东兴旅游景区等龙头企业和农家乐,带动当地贫困户实现增收;贫困村“十一有一低于”指标完成良好。

2020年,她们将带领全村群众通过发展“非遗+扶贫”旅游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脱贫奔小康。

四任书记接力建设产业园

贵港日报记者张思

6月23日,贵港市覃塘区樟木镇罗柴村158亩扶贫特色产业园里,沃柑、百香果硕果累累,10多名工人在采摘辣椒。贫困户周秀莲已摘了20多公斤辣椒,她一脸快意:“今天能摘八九十斤,收入八九十元呢。”

正在一旁帮忙的第一书记刘权说:“产业园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跟我的前三任第一书记接力建设分不开。”

罗柴村是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建档立卡贫困村,有784户2705人,其中贫困户107户437人,已于2016年脱贫摘帽。

2015年,贵港市纪委派石金叶作为第一书记来到罗柴村。“组织派我下来帮助贫困户脱贫,我就得好好干。”经过两年苦干,2016年,该村58户243人实现脱贫摘帽。

2017年,甘天阳接过第一书记“接力棒”,积极组建党员突击队,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预流转”。仅3个多月,罗柴村就完成158亩土地流转。2018年2月,产业园终于种下第一批138亩1万多棵果苗。该村开始迈上产业发展之路。

2018年3月,甘恒接任第一书记。他向该区组织部、扶贫和水库移民管理局、水利局等,争取18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修建水泥路、蓄水池、排水系统、水泵房,配置喷灌设施,产业园稳产、高产能力大大提升。

2020年3月,第四任第一书记刘权来到罗柴村。当时,产业园套种的30亩辣椒开始大量收获,却因疫情没有销路,刘权急忙发动亲朋好友帮忙销售,并请求后盾单位支持。

5月20日,在贵港市商务局牵线搭桥下,步步高、万达、华隆等超市采购经理来到产业园,现场签下采购合同,形成稳固的订单。目前已销辣椒0.5万公斤,收入3.1万元。

现在,刘权正在请专家对园区的产品进行富硒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争取打造出品牌,让产业园走得更稳更远。

大容山上致富“领头羊”

玉林日报记者禤繁

“叮铃,叮铃……”北流市西埌镇大车村就在大容山脚,在半山腰的林间草丛,传来阵阵铃铛声,一只只山羊在吃草,驻村第一书记梁洲舀起半勺玉米倒进饲料盆喂羊。2018年3月,梁洲是北流市政协驻大车村第一书记,如今村民都夸赞他是带领大家脱贫的“领头羊”。

梁洲是带着满腔情怀来的,他全心全意服务群众,并借助大山丰富的自然资源,带领全体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2020年3月,梁洲被评为玉林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百优驻村工作队员”。

“靠山吃山,靠政策发家,靠自己脱贫!”梁洲说,大车村背靠大容山,有林地2万多亩,非常适合养殖业。“养羊3只以上,每只补贴350元……”梁洲积极宣传产业奖励补助政策,给贫困户吃下定心丸。不少贫困户纷纷在山上发展自己的脱贫事业,羊、牛、猪、鸡在山上撒欢跑……记者在现场看到,梁洲忙着拍照片和录视频,并上传到网上,为大车村的各种农产品“代言”。

“客人来了!”刚来到村民谭深格家门口,孩子们便大声喊起来。谭深格激动地告诉记者,家中仅靠妻子打工维持生计,但最近失业让他家雪上加霜。梁洲及时协助他们办理低保,又介绍了公益性岗位上班,才让他一家人得以度过难关。

“多亏他,我们才住进了新房子。”黎竹组贫困户卢婴玲说,原来他们一家五口居住的老屋漏水裂缝,非常危险。“必须想办法!”梁洲和村支书杨振有、村主任陈荣经过多次商议协调,落实一处新房宅基地,并发动社会各界捐助11.8万元,为其重新置地78平方米建成砖混房。

勇于担当的女书记

大新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梁桂花

“村中小巷环境大变样,板赦屯还被评为自治区级绿色村屯,群众收入逐年提高,生活越来越好,这都得益于基层党组织和驻村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的作用。”6月30日,大新县宝圩乡板价村李荣业这样对记者说。

2018年3月接受党组织的安排,周瑞芳从崇左市总工会下派到大新县宝圩乡板价村担任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面对陌生工作环境,她要求自己尽快进入角色。她经常与村党总支部书记及其他党员一起学习,共同交流工作,白天顶着烈日深入群众了解民情,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开展工作。

驻村2年多的时间里,她为村民办了好事实事。协调有关单位和指导全村种植甘蔗4200亩,优质水稻约1500亩,仅这两项就为群众年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以上。协调后援单位聘请种植专家教授深入板价村田间地头传授葡萄和桂花梨种植技术,为种植户提供实用技术指导和业务咨询服务,引导村内一批能人带头发展甘蔗、桂花梨、葡萄等产业。通过创建“爱心驿站”促进脱贫攻坚、宜居乡村等工作。发挥本地企业“先富带后富”的示范引领作用。动员大新县饮用天然泉水公司建立扶贫车间,吸收5名贫困户入职,增加贫困户收入。2018年和2019年分别帮助贫困户获得扶贫资金49.94万元和79.85万元。

2019年板价村板赦屯荣获自治区级绿色村屯,3个屯被评为市级“四个好”宜居乡村示范点,15个屯为县级“千屯五化”宜居乡村达标村,并作为崇左市整乡推进“四个好”宜居村庄建设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现场观摩会选定观摩点。

老党员带富乡亲

藤县融媒体中心石丽

在藤县太平镇陈垌村,每天都可以见到一个忙碌的身影。那就是今年60岁的韦灿基,经常串门入户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了解产业发展、监督基础设施项目施工质量……

提起韦灿基,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他担任陈垌村党总支部书记以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门心思想着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我们村在村党总支部的带动下,产业有了发展,贫困户有了稳定收入。”韦灿基一见到记者,就打开了话匣子。

以前,陈垌村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窘境,全村没有主导产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空壳村”。

韦灿基上任后,经常琢磨该村的发展以及贫困群众的脱贫难题。“要发展,就要有钱、有人、有资源”,这是他一直以来坚信的原理。但发展初期,村中凡涉及“筹钱、筹劳、使用集体资源”等问题,很多村民都不理解。

为引导村民配合发展集体经济,韦灿基想方设法说服家人,将位于村道旁边的2亩空地无偿让给合作社,用于建设腐竹厂。在他影响下,合作社就吸纳80户村民入股200多万元,腐竹厂和酒厂也办了起来。

韦灿基还主动将个人资产拿出作担保,为村集体申请到银行50万元贷款,并联系镇政府动员邻近6个贫困村每个村入股20万元,再加上之前的利润一共200万元,建起了陈垌村凤凰泉水厂。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陈垌村走出了一条“党组织+合作社+经济能人+农户”的“党群致富联合体”模式发展道路,村级集体经济日益发展壮大,村民收入日渐增加,昔日的空壳村变成了如今的致富村。

目前,村中17户80多名贫困群众入股合作社并在合作社务工,每年获得15%合作社经营利润收益,每个月获得工资收入2000多元。去年,陈垌村实现了整村脱贫。

村民联名申请让他留下来

钦州日报记者肖鑫

“罗书记驻村4年多了,为我们村做了很多好事。”6月23日,灵山县陆屋镇申安村甘蔗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班在村委开班,参加培训的2017年脱贫户卢贻逵和记者聊起该村第一书记罗旺彬。

罗旺彬2016年3月主动接受国家税务总局灵山县税务局选派到申安村参加扶贫工作,他把产业扶贫作为工作的重点,带领大家配套修建3000亩甘蔗产业园的水泥路和排水渠,建设1500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同时,组织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协作产业发展。

“我这10多亩甘蔗,不但得到扶贫产业奖补资金,而且第一书记又优先帮助联系销售,今年收入有4万多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卢业雄说。今年1月3日,正值甘蔗砍伐收割的季节,罗旺彬组织人员到卢业雄的甘蔗种植基地帮助砍伐甘蔗装运销售。

目前,申安村1200多户农户大部分都种植糖料蔗,并与企业签订定期收购协议,该村是全县种植甘蔗最多的贫困村。2019年甘蔗种植销售收入约为900万元,其中全村69户贫困户种植600多亩,户均每年至少获得过万元的收入,并且2019年全村贫困户共获得甘蔗产业奖补25.7万元。

至今,申安村已有146户贫困户脱贫摘帽,剩余的未脱贫2户/2人已经达到脱贫标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6.5万元以上,每户贫困户均发展有一项产业。

为了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问题,罗旺彬与村两委谋划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再建2个扶贫车间。“前期3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已经建成,并已联系到有意向的企业,正在商谈进驻事宜。”罗旺彬说。

“罗书记为村里做了许多实事,大家都舍不得他离开。”申安村党支部书记施显光说。2月26日,申安村两委干部、贫困户和村民代表联名向陆屋镇党委申请,把罗旺彬留在村里继续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有党员带头,生活有奔头”

河池市金城江区委宣传部韦福珍

6月30日白天,在河池市金城江区五圩镇三境村,10多名工人忙着移种红薯苗。晚上,村里的55名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庄严的宣誓声从村委办公楼里传出:“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村委外的球场和文化广场上,太阳能路灯散发亮光,孩子们三五成群嬉戏玩耍,老人们悠闲地聊着家常……村民说,有党员们带头,生活有奔头,日子越过越好。

近年来,三境村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让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越来越信赖。2015年精准识别时,该村贫困发生率为26.39%,村民靠传统种养多日子,村集体经济仅有7000元。

在脱贫攻坚战中,金城江区从“强支部”入手,将三境村党支部建成战斗力强、能带富群众的坚强堡垒——

下好“产业棋”。在金城江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该村创建“金城江凤飞三境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区”,引进9家企业(合作社)进驻,示范区年存栏蛋鸡近30万羽、猪2800头,建成一个2300亩的标准化柑橘等特色水果种植基地;带动117户贫困户就近就业近,村集体经济预计今年达20万元以上。

做好“家庭”文章。该村组建10支妇女文艺宣传队、14支“环保妈妈志愿服务队”和1支“桂姐姐”宣讲志愿队,创新开展寻找十佳“最美家庭”“清洁家庭”“新时代好少年”等评选,以良好的家风促进文明乡风。

奏响民族“和谐曲”。三境村居住有壮、汉、瑶、苗、毛南等10个民族,今年该村重点打造“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依托各民族传统节日,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文艺演出、文体联谊、民风民俗展等,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三境村的变化,凝聚着自治区妇联派驻三境村第一书记唐婧的心血。2018年3月20日,唐婧离开两个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来到三境村,她在朋友圈中写着:“带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我来了。”

回首两年多的驻村工作,唐婧说,为能投身到脱贫攻坚这样的事业中感到幸运。

“驻”进村民心里

东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黄诗林

6月30日,走在东兴市江平镇那漏村的村庄大道上,鲜花映入眼帘;有机蔬菜、百香果、甘蔗等特色产业,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户户喝上了安全饮用水;村屯条条水泥路直通村民幸福的内心……

2018年3月,东兴市委办干部缪道坤接受组织选派到那漏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此,他为村民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农家书屋里的书不够多,他想办法扩大容量;一些村道夜晚难走,他申请经费装路灯;村里娱乐活动少,他邀请演唱队入村演出;一些村民缺乏种植养殖经验,邀请老师来上课;贫困户没有工作,他给他们介绍工作;村民生病,他开车送去医院……

驻村后,缪道坤指导抓好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那漏村现有正式党员32名,通过争创“星级党组织”和对党员进行积分化管理,村党组织组织力以及服务群众意识和水平大大提升。

2019年6月,村民向他反映,村里年久失修的蓄水池出水量少,大家互相截水导致矛盾时有发生。他用驻村帮扶经费修好蓄水池,为村民办了一件好事。

村民黄爱锦一家三口都身患疾病,黄爱锦不幸患上肺结核,他的两个儿子得了尿毒症。缪道坤了解情况后,帮助他们募捐到将近2万元的帮扶资金。

缪道坤还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那漏村石江组深入推进“村企共建”,建设生态产业扶贫示范基地300余亩,带动那漏村60%的贫困户和辐射带动江平镇其他贫困村的贫困户增收脱贫。目前,那漏村成立有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覆盖率达到85.8%。

那漏村党支部获得2018年度“自治区三星级党组织”荣誉称号;缪道坤本人也获得2018年防城港市“第一书记奋斗之星”、2019年“百年五四·防城港市青年榜样”荣誉称号。2019年12月,那漏村最后的1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