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金字塔”上的知识留存率是没有经过科研验证的,只是制作这张图的人自己标上去的,所以算不得准。
“学习金字塔”来源于戴尔的“经验之塔”(Cone of Experience)。“经验之塔”发表在戴尔的著作《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中,有1946年、1954年和1969年三个版本。在这三个版本中,戴尔都既没提到“知识留存”(Retention),也没有提到任何百分比。他仅仅就是把学习活动或学习行为的抽象程度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做了一个排列。他认为,学习行为的抽象程度越高,越不利用于学习者的学习(可以笼统地理解为记住得越少);反之,则越有利(记住得越多)。原始版本的“经验之塔”见下图(越往上越抽象,越往下越具体):
但是,戴尔并没有提到能记住多少。所以,从上图看,没有任何数字或百分比,对吧?
目前我们看到的“学习金字塔”上的那些知识留存率的百分比,大约是在1970年左右,被某个不知名的人给加上去的。学术界为此调查了很多年,但至今没有查出当初是谁给加上这些数字的。具体见下图:
另外,1970年版本的这些数字,也只是代表在不同的学习行为下的知识留存率,而不是一概而论的知识留存率。怎么理解呢?假设一堂课的知识总量为100%。其中,10%的知识需要通过阅读来获得,30%的知识需要通过听讲来获得,20%的知识需要通过看视频来获得,20%的知识需要通过亲自体验来获得,20%的知识需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获得。根据1970年版本的“经验之塔”,10%指的是学习者使用“阅读”这种学习方法时,只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也就是整堂课知识总量的1%。而“学习金字塔”中的10%,指的是学习者只要使用了“阅读”这种学习方法,就能获得整堂课知识总量的10%,不管这10%对应的是通过阅读、听讲、看视频、参与讨论还是亲自体验获得的知识。
所以,我们如果使用“学习金字塔”,可以参考塔上给出的学习活动或学习行为,用它们作为我们设计出促进高阶认知能力的学习活动的大致指导。但对于图上那些百分比,看看就好,不必当真。
参考阅读:
What Really Is The Cone Of Experience? - eLearning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