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之年,是一个喜庆之年。

对于全国的党员干部来说,是一个迎考之年,是一个撸起袖子加油干,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今年,我们将向时代交出一份精准扶贫的中国答卷。

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整族脱贫作了重要批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近年来,多个少数民族先后实现整族脱贫,这是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总书记的批示,令人振奋,让广西人民喜上心头。这是总书记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极大关心和厚爱,更是总书记心系群众和爱民为民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对广西、对环江的脱贫攻坚工作的充分肯定,是对战斗在一线的扶贫工作者的巨大鞭策和鼓舞。也是新的期望和新的要求。

一个居住在石山夹缝中的民族

我从报上得知环江县毛南族整族脱贫,标志着环江延续千年的贫困已成为历史,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正与全国同步开启现代化新进程。我深深为之感动,深深为环江县感到骄傲,深深为环江县干部群众为此付出的辛勤努力而产生崇敬之情。为此,我专门到环江县走访,向为环江县毛南族整族脱贫作出贡献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

到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蒋晗明和谭联宾同志分别向我们介绍了环江毛南族整族脱贫的情况和县委、县政府各部门干部扶贫的情况,以及社会支持扶贫情况。并陪同我们到下南乡和思恩镇三乐村毛南家园采访,让我们对毛南族整族脱贫情况有了大致了解,并看到环江县委、政府带领全县党员干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夺取实现小康全面胜利交出的满意答卷。

环江县紧邻贵州,地处云贵高原边缘。毛南族发祥和主要居住地是环江县的下南乡,这里石山林立,被称为“石头上的森林”。所以毛南族被称为居住在石山夹缝中的民族,是国家贫困县和我区2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5年底,全县有6.45万毛南族人口,约占全国毛南族人口的70%,主要聚居在环江县的下南乡,分散居住在县内72个村。2015年底,环江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66万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19.56%,其中毛南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7万人,占贫困人口的22.07%。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环江县一直是广西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当地干部群众用四句话来形容环江县毛南族的贫困状况,“地块没有草帽大,饮水靠天把雨下,走路如同走楼梯,全靠救济过生涯。”所谓地块没有草帽大,指的是环江大部分地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和岩溶山区,群众基本是在“石头缝里种植粮食”,“七分种、三分收,苞谷洋芋度春秋”。“饮水靠天把雨下”,指的是当地石漠化问题严重,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长期短缺,全靠雨水,田头水柜存储供水给人畜饮用。每年冬春,喝的是水柜存储的雨水。“走路如同走楼梯”,指的是下南乡90%的村屯山高路陡,毛南族群众长期以来住的茅草房、泥坯屋,走的是崎岖的山路,货物全靠人挑和马驮。“全靠救济过生涯”,指的是毛南人无法自供自给,生活艰难,全靠政府救济过日子。毛南族人民祖祖辈辈在大山中生活,与外界隔绝,接受文化教育程度较低。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环江得到中央和广东省的大力支持,自治区也在资金、项目、举措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先后实施危房改造、光伏发电、香牛养殖、香菇种植等36个项目,带动了16个毛南族聚居贫困村摘帽和1.1万毛南族贫困人口脱贫。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深圳市福田区与环江县结对;同时,实现福田区5个机关单位,2个社会组织机构和7个毛南族聚居贫困村结对帮扶。此外,中科院一直帮扶该县,争取获国家、自治区等30余项科技项目支持。自治区、市、县三级落实72个单位定点帮扶72个有毛南族群众的村,选派72名第一书记和162名工作队员吃住在村、开展帮扶。安排1674名干部,结对帮扶4083户毛南族建档立卡贫困户,联系4500多名毛南族贫困户学生实现帮扶联系全覆盖。

2016年—2019年,环江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累计脱贫6.59万人,其中毛南族减贫14152人,剩余贫困人口579人,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19.56%降到2019年底的1.48%。

在扶贫一线的“大村长”

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投身到扶贫攻坚战役中去,干部既得到锻炼,同时也显示出干部的工作能力。为打赢扶贫攻坚战,环江县在扶贫攻坚特殊时期作出特殊的决策;县级领导去担任乡镇一级领导;县里的部委办局的局长去担任村一级的“大村长”。这不是大材小用,也不是降级使用,而是像战争年代一样,战斗最激烈时,部队领导前往连队去,和战士们一起共同战斗,既鼓舞了士气,又起到战斗员的作用。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2019年7月6日,环江启动脱贫攻坚“百日攻坚冲刺”,出台方案明确由县领导担任乡镇党委第一书记,对所联系的乡镇脱贫工作负总责;由各后援单位的主要领导担任各行政村“大村长”,对各村脱贫工作负总责。12名县领导正式上任乡镇“党委第一书记”,县直单位123位“一把手”分赴到全县143个行政村担任“大村长”,县委书记黄荣彪,县长黄炳峰到扶贫一线指挥,重点对贫困村“十一有一低于”标准及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八有一超”脱贫目标逐一排查核实,做到不漏一村一屯、一户一人。对此,环江县委书记黄荣彪说:“我们把123个县直单位负责人放到143个定点帮扶联系村担任‘大村长’,就是精锐出战,让他们去啃最后的硬骨头,去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采取这样的措施,是让后援单位及其负责人找不到推诿责任的借口。“大村长”坐镇一线,问题排查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加强,解决问题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工作队员的信心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快速解决了脱贫攻坚战中一批难点问题。

从扶贫的实际工作中看,办公室的事情可以在一线处理,而一线矛盾却难以在办公室得到解决。我们来看一看,“大村长”是怎样化解一线矛盾的。

环江县明伦镇百祥村洞王屯的11户村民约50人,祖辈都是从邻村卫星屯搬迁而来的,因此两村一直往来密切。12年前,由于林地纠纷,一直交好的两屯群众剑拔弩张,关系恶化。由此,两屯的脱贫摘帽工作遭遇“肠梗阻”,洞王屯道路硬化项目无法实施,两屯公益林补助款迟迟不能发放。

12年来,虽历任村两委干部和帮扶干部努力调解,均收效甚微。2019年7月26日,该县城市管理执法局局长卢撑吉进驻明伦镇百祥村任“大村长”后,一周内11次进屯入户,既唱红脸又唱白脸,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软硬兼施”,以极大的耐心和细致的说服工作,换来了双方的让步,双方由针锋相对,恶语相伤,到相逢开口笑,握手言欢,最终达成谅解合作的协议。很快就把洞王屯群众期盼多年的硬化路修通,原先断了往来的亲戚恢复了走访。2020年1月7日,两屯100多名村民敲锣打鼓到百祥村委,给卢撑吉送来了锦旗和感谢信。被帮扶的群众说:“大村长”扶贫在一线,解决困难在眼前。

该县教育局副局长韦应松在驯乐苗族乡山岗村和福寿社区担任“大村长”职务。山岗村是环江县最偏远的山村,从县城出发,要颠簸3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去一趟山岗村非常不容易,道路崎岖难走,车子走在路上像筛沙一样抖动,人坐车上被颠簸得似身骨散架。但却抖不散扶贫干部坚韧的意志。韦应松到山岗村后,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完成艰巨任务,2015年底,山岗村贫困发生率为82.02%,2016年到2018年全村脱贫238户955人,2019年实行“大村长”制后一年就脱贫227户910人,是脱贫人口最多的一个村,贫困发生率直线下降到8.41%。

扶贫先扶智,较之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社会保障兜底等形式,教育通过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能力而实现根本脱贫,既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又带动家庭发展,因而意义重大,影响长远。韦应松发挥自身教育扶贫的优势,对驯乐中学有辍学倾向的7名学生及时做工作,采取措施,促使辍学学生返校学习。贫困学生梁花妹,家庭非常困难,她的哥哥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她妈妈已过世,女孩很有孝心,想辍学回家帮家里干活,减轻家里负担。韦应松耐心做她的工作,帮助她家提高低保等级,还帮她的爸爸安排了公益岗位,解决了她家庭生活困难的问题。最后,打消了她辍学的念头,安心返校。

韦应松还为黄国管、潘海军等68位学生争取到雨露计划资助,让68位学生获资助到中职高职学校学习。

在洛阳镇团结村任“大村长”的县机关事务局局长莫文卷,着力解决村里存在的脱贫难题。他了解到,村里的致富能人覃国肯投资2000多万元建了一个生态旅游基地,解决了村里数十人的就业问题,但某些群众认为他是抢土地、炫财富,不愿流转土地给他,导致基地部分规划无法实施,基地对外交通条件不便利,难以满足游客需要。覃国肯的基地诸多问题未得到解决,思想产生了波动,一度动摇投资信心。莫文卷便想尽办法为基地发展出谋划策,为其排忧解难。经莫文卷努力,基地周边有土地的群众通过流转方式出租土地300亩,供覃国肯扩大基地规模,还计划继续流转土地1000多亩,为基地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让群众有了稳定收入。

除了着力解决村庄的脱贫大难题,“大村长”们还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

在下南乡才门村任“大村长”的县审计局局长卢国将,在下伍屯走访时,了解到群众一直期盼村里的文化活动场所能够安装路灯。他四处奔走,筹集1.2万元为村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还筹集了6万元资金,全面改造村委办公楼和购置全新的办公设备。当他了解到下伍屯贫困户谭合干进行危房改造时,上级的补助资金还没到位,钱跟不上进度,面临停工的状态。卢国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方奔走争取资金,但仍没奏效,为不影响谭合干的危房改造进度,让他早日搬进新房,卢国将从自己的工资和积蓄里拿出2万元,给谭合干建房,保障了危房改造不受影响,让贫困户搬进新居。卢国将借出了工资后,家庭生活开始紧张,看到妻子为此节衣缩食,让他感到歉意,但看到谭合干如期住进新房,他心里也很宽慰了。

县直单位“一把手”担任“大村长”后,责任意识普遍增强,担责担出累累硕果。“大村长”和全县各村工作队员一起在百日扶贫攻坚战冲刺期间,新引进项目410多个,为民办实事1.1万多件,解决了制约整村脱贫的重大难题近500个。

2019年是国家级贫困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整县脱贫摘帽年。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既需要高屋建瓴的战略谋划,更需要实实在在、不推诿作假的作风贯彻执行。脱贫攻坚冲刺阶段,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最难啃的“硬骨头”,如继续沿用过去大水漫灌、一阵风式的扶贫策略显然不能奏效。要啃下这些“硬骨头”,需要创新扶贫方式方法。环江的脱贫攻坚“大村长”责任制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把最能“打仗”的人派到脱贫攻坚第一线,激发内生动力,形成推进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在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以非常之策,解非常之困,为整县高质量脱贫提供了有力的坚强的组织保证。

这些县直单位的“一把手”担任“大村长”后,实实在在下沉到定点帮扶联系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非但没有一丝架子,反而是凡事冲锋在前,吃苦在前,为群众解决难题中的难题。不少“大村长”更是表示,“一日为‘大村长’,终生有责任”。即便是村里脱贫了,他们也不脱责任,力求为乡村振兴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不少群众也纷纷表示,“大村长”是群众心目中实实在在的脱贫攻坚的“帮扶人”。

一个外乡人的扶贫情怀

环江的扶贫工作牵动着无数人的心,除了广西本土的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帮扶以外,还有中直机关和广东、深圳、福田等地的企业、机关、学校和社会团体的无私帮扶。中科院亚热带研究所曾馥平就是其中之一。

曾馥平,湖北省天门市人,1987年7月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工作。1994年,他接受组织选派,到环江从事科技扶贫工作,挂任环江县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科技副县长。

1994年7月他来到环江,还未来得及体验这里的“五香”美食和山水人文美景,便与同事匆匆深入到木论乡顶吉村调研,从这一天起他踏上了他乡25年的艰苦扶贫之路。随着调研工作的深入,他震惊了:这里四面环山,粮食种在石缝里,农民年人均收入不到300元,吃的是稀稀的玉米糊,喝的是黄绿色的坑渍水,住的是四面透风的茅草屋,许多孩子甚至衣服都没有穿。所见所闻让曾馥平感到心酸,也让他意识到,送衣送粮达不到扶贫目的,要通过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发挥资金效益功能,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为贫困农民开辟一条长久致富的路子,才能从根本上消灭贫困。

通过实地调研和反复研究分析论证,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在肯福建立异地科技扶贫示范区,曾馥平为示范区项目负责人。示范区初步规划面积4000多亩,为合理地规划和开发,曾馥平带头实行“白+黑”上班模式,白天头顶烈日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晚上加班整理和分析白天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料。1996年9月,曾馥平与同事谭卫宁进入山地进行实地考察,在丛林中钻了几个小时后,他们迷了路,在越过一个山坳时,曾馥平摔倒了,到晚上7点多钟,村民找到他们时,两人已伤痕累累、严重虚脱。村民们把曾馥平背下山,送到医院后,诊断为尾椎撕裂。医生当即要求住院,可曾馥平觉得,此时正是工作的最关键时刻,一旦被耽搁,示范区的生产规划就会拖后,第二天,他带伤继续上山,一干就是一个多月,身体留下了后遗症。

经过两年的扶贫开发,1996年9月3日,上南、下南、木论、龙岩等4个贫困大石山区97户513名移民搬进“肯福”示范区。为让移民搬得进、住得长久、生活幸福,曾馥平和同事们大胆提出:组建“广西环江科环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示范区的基本建设及经营、开发管理。公司将土地分配到户,实行分户承包经营,为农户提供种苗、化肥、地膜等农用物资,全部以贷款的方式运行,从土地开垦到销售,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消除了移民的后顾之忧。

天道酬勤,经过认真科学的规划,他们设计出了适应示范区资源永续利用、经济持续发展的水果、甘蔗、畜禽、蔬菜四大支柱产业,并实行“科研学位+公司+基地+农户”和“肯福”科技扶贫模式,以及“林-草-牧”模式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扶贫开发新路子,这种新模式让农户增加了收入,示范区人均纯收入由1996年不足300元提高到2018年的12820元,生活水平已经超过全县和周边地区的平均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移民研究专家将这一成果誉为“肯福”模式。创建的“林-草-牧”生态恢复治理模式被国家发改委作为喀斯特山区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和石漠化治理的典型样板,在广西乃至西南喀斯特地区广泛推广运用。曾馥平也被当地百姓亲切地以其名字谐音称为“真扶贫”!同时,“肯福”示范区的成效也得到了中央以及社会各界的肯定。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民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等部门以及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专家先后到示范区参观、考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肯福示范区的成功经验也引起许多新闻媒体的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国家主流媒体曾给予报道。

扎根毛南山乡25年,曾馥平先后获评“全国十大科技扶贫标兵”“中国科技扶贫杰出贡献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在这些荣誉面前,曾馥平却实实在在地说:“这些荣誉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毛南族全族脱贫了,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

移民搬迁一个也不能少

贫困的第一因素首先是环境,我们知道所有的贫困户首先是居住的环境恶劣,缺水、缺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资源。环江毛南族,基本上是居住在喀斯特地貌的岩溶山区,有外国专家曾说,这些石山地区不适合人类生存。所以要挖掉穷根,要实现整族脱贫,易地搬迁是环江县脱贫攻坚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为了落实移民搬迁措施,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为全国贫困户移民搬迁建设安置房。环江县为此在县城城西和思恩镇三乐村建立两个大的安置区,一个是城西安置区占地面积207亩,已安置“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户1906户8252人。另一个是位于思恩镇三乐村毛南家园社区占地800多亩,安置“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户2125户8079人。两个社区,搬迁户全部来自全县12个乡(镇)。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这两个安置区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移民搬迁服务中心、警务室、文化活动室、四点半学校、卫生服务站、青年之家、职工之家等服务机构,还有幼儿园、农贸市场、篮球场、排球场、休闲花园等,生活和服务设施一应齐全。

社区创新推行易地扶贫搬迁“六联一带”(党建联抓、自治联管、产业联扶、就业联创、文化联办、服务联动,全力带动搬迁群众安居乐业)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党建联抓,即“抓基础、强堡垒,抓组织、强引领,抓创新、强活力;通过党建引领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两个社区依照程序于2020年5月18 选举产生社区党支部首届委员,实现由过去的“托管式”变成“自治式”。自治联管,即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首创选民登记和直选方式,依法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居委会。两个安置区依照相关法律法规通过选举方式产生了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2020年6月6日推举产生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目前,城西社区毛南家园“三委”班子成员全都配齐了。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成功直选,为移民群众自治组织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统筹实施就业联创、文化联办、服务联动、产业联扶,带动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即整合服务资源和项目,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设立人社、民政、教育、卫健、文广体旅、残联、司法等服务窗口,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就医、就学、健康、文娱、法律等便捷服务。依托工业园区、扶贫车间、扶贫商铺、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途径,有效拓宽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和增收渠道,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户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的目标,让搬迁户生活有保障。

搬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让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的群众离开他们眷恋的土地,也需要做过细的思想工作,毕竟故土难离。老百姓住惯了一个地方再穷也不愿挪窝,这样的传统观念给搬迁带来极大的挑战。下南乡在下塘村委附近建起了5栋钢筋水泥结构的安置房,建好后动员上眉屯群众整屯搬迁,一些村民陆续搬了出来,但有一位叫谭运日的老人由于上了年纪,以行动不便为由,就是不愿意搬迁,带着他的儿子继续住在屯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成了搬迁的“钉子户”。

驻村工作队及村委会的领导多次入户做谭运日老人的思想工作,下塘村第一书记谭召关,让搬迁的老乡去现身说法,并让老人的儿子到建好的安置房去“体验生活”,这样“里外夹攻”,终于说服了老人,同意在2019年中秋节前搬离“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山窝小屯。在中秋节前,下塘村工作队员和下塘村委的干部一起,共20多人把两根长的竹竿和一张折叠椅扎扎实实地捆绑成一副特制的抬躺椅,把92岁的老人安放在躺椅上,大家兴高采烈地把老人抬离大山,抬进下塘村委的新家。躺在躺椅上的谭运日老人眉开眼笑,乐呵呵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一大把年纪了,能住上新房子,还能看到山外的世界。”

一个毛南人的壮举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脱贫攻坚更是要有一种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的奋发拼搏精神,它能让我们于艰难险阻中看到希望,它能激扬斗志,攻克难关。环江县下南乡才门村下托屯的毛南族人谭江汇,就是这种精神的代表。

这个不起眼的谭江汇,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后,年近50岁,为实现住房梦学砌砖技术,用自己的双手,砌起一栋砖瓦结构的小楼房。对于平常人来说,自己建房是件很难的事,对于这个先天脊柱畸形,四级肢体残疾,身高只有1米3的谭江汇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但他做到了,而且就是这样一个让人看到都会怜悯的弱小的人,不仅会做砌房子的粗活,他还学会雕刻毛南族傩面的细活。

谭江汇的家在下南乡才门村下托屯,下托屯四面被高耸入云的山峰围住,中间是狭长的盆地,最宽处不到半个篮球场大。也正是因为这个地理环境,每年都是秋冬闹旱灾,夏季闹水灾,村民们种在石头缝里的玉米、红薯和旱藕等常常被洪水夺走。每年清明前后,大伙儿就开始到山外借粮借钱。谭江汇在七兄妹中排行老三,5岁才学会走路,长到1.3米后就不长了,还佝偻着背。因为穷,谭江汇9岁才读书,读到小学三年级家里就供不下去了,只好辍学在家。没有文化,加上身体残疾,父母担心他外出受人欺负,不让他外出。直到37岁那年,他才瞒着父母,偷偷跟着朋友来到县里选矿厂打零工,挣了第一笔工资400元。可是好景不长,半年后,选矿厂倒闭了,他又去了另一个选矿厂,仅两个月时间,这个厂又辞退了他。碰了一鼻子灰的他不服气,跟朋友到北海糖果厂打工,因为学历低,身体条件差,没多久他又被迫离开了。

2007年,不服输的他跟着同乡们一起去了广东东莞打工,在东莞一家眼镜公司他找到了工作,而且一干就是3年。3年里,他勤奋好学,工作业绩突出,年年被评为“优秀员工”。

就在谭江汇正干得起劲,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时候,母亲患上脑梗病重的消息传来,彻夜难眠的谭江汇选择辞工回家照料母亲。从大都市回来,谭江汇每天忙着劳作,吃不饱饭依然是最大的问题,青黄不接的时节就得到山外借钱借米,日子过得很艰难。

2015年,下南乡人民政府扶贫工作队来到谭江汇家,核实了具体情况,将他家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3月,县审计局帮扶干部杨永顺来到谭江汇家。第一次看到他,杨永顺感到很惊讶,这个身板矮小且发育不良的中年男子生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却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他侃侃而谈,看不到一丝愁苦的表情。从那之后,杨永顺就经常奔波在去谭江汇家的路上,给谭江汇家申请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残疾人补贴金,还介绍他成为村里的护林员。

2017年,县里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河池市职业技术学校培训,杨永顺给谭江汇报了砌筑班,学习砌砖技术。谭江汇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刻苦学习,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他掌握了砌砖技术。2018年,杨永顺又为他申请到了3万多元的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周围村民不懂砌砖,请外面的工匠又太贵,谭江汇便横下一条心,自己动手砌房子。说干就干,他用上级补助资金购买建筑材料,然后自己设计、建造房子。凭一己之力,把一栋砖瓦结构小楼房建了起来,圆了住房梦。

养殖菜牛一直是毛南族人的传统产业,该县根据市场需要对贫困户养牛进行“贷牛还牛”运作,对养殖户进行补贴,通过免息贷款等方式鼓励村民养牛,并帮助养殖户建造牛栏,还为养牛专业户修建了水泥硬化路通到家门口。杨永顺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谭江汇,并动员他通过养牛脱贫致富。谭江汇听了非常高兴,开始养殖菜牛。2018年,他养殖5头菜牛,成了屯里的养殖能人。正因为养牛增加了收入,谭江汇各方面均超过了脱贫标准,在2019年,他实现脱贫摘帽。

谭江汇用坚强的心,托起凌云壮志,冲天豪情,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自发奋起,矢志不移,艰苦奋斗,脱贫致富,值得学习。

环江毛南族整族脱贫了。这是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各方面的力量的支持下,环江县的党员干部和毛南族人民团结拼搏奋斗取得的。在毛南族人民脱贫攻坚战中,我们看到了环江的党员领导干部冲在前面,见困难就上,看到了党员领导干部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看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得到了发扬光大,看到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血浓于水的深情,看到了党员干部使命高于生命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进。口韦能雄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