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四第二章 第三节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1、 课标要求

(1)理解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概念

(2)掌握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方法。

2、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是在学习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中学化学重要理论之一,有助于加深理解以前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化学反应,后续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实际上是高一所学化学平衡的延续,还是后一章学习的基础,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是化学平衡的第一课时,学生易出现的问题是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这部分内容理论性、知识逻辑性强,题型广,学生很容易被表面现象蒙蔽,学生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3、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学生对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理解并不深入,尤其判断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的各种题型,学生经常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手。所以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在兼顾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识层面:

1、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

3、理解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本质原因。

4、掌握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方法。

能力层面:

1、教师采用信息教学,锻炼学生从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2、通过习题的分类呈现,学生合作讨论自己总结,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整理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科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师生对话的方式,在互动中增强认识结构,掌握核心知识。

2、采用分类的方式,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主动总结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和判断。

2、难点:用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四、教学方式与手段

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相结合;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在SO2中充入一定量的18O2,用一个放大镜就可知此反应是否可逆?请同学们思考原因?

设计意图:以图片和小活动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回答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引出可逆反应的概念,并通过学生熟悉的静态化学反应,启发学生动态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活化分子的有效碰撞,为学生总结可逆反应的特点提供具体的素材,为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做好铺垫。

(二)学习新课:

1、可逆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小组讨论,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可逆反应不是本课的重点,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尽量简单化处理,其间对学生已有化学知识储备进行检验,并锻炼学生口头表达化学专业术语的严谨性。

2、 化学平衡的建立

教师投影以下材料:

在500℃和V2O5的催化条件下,往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SO2和1molO2, 进行可逆反应2SO2+O22SO3。为了更好研究可逆反应完成后各物质的状态,每隔一定时间,测出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数据省略。

思考: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趋势?正逆反应的速率又是如何变化?请用图像表达。

2)表格最后两排数据保持不变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突破重点知识的关键,采用实验数据呈现,引发学生通过现象思考本质。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数据和图像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锻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3、浓度不变本质原因——物质的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数据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并且学会转变为图像,从而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浓度不变的根本原因。

4、重要概念:书P26

在一定条件下,当正逆两个方向的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可以保持恒定,反应达到最大限度,也就是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5、化学平衡状态两大特征:V正=V逆(同一物质);各组分质量或浓度恒定

设计意图:紧扣概念,回归课本,从定义出发,让学生学会自总结,为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 做好理论铺垫。

6、化学平衡状态判断的依据:V正=V逆(同一物质)

题型一:直接比较速率

例1.可逆反应

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种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下列各关系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 3v正(N2)=v正(H2)B v正(N2)=v逆(NH3)

C 2v正(H2)=3v逆(NH3) D v正(N2)=3v逆(H2)

设计意图:直接考察定义,学生做题后归纳解题思路:同一物质,该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它的消耗速率;不同的物质,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但必须是两个不同方向的速率。

题型二:间接比较速率

例2、一定条件下,反应

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单位时间内生成1 mol H2同时生成1 molHCl

B单位时间内生成2 mol HCl同时生成1 mol Cl2

C单位时间内生成1 mol H2同时生成1 mol Cl2

D单位时间内生成1 mol H2同时消耗1 mol Cl2

设计意图:间接出现速率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分析物质的量与速率的联系并小结方法:第一步先判断速率的方向, 第二步再统一标准比速率大小。

题型三:微观比较速率

例3一定条件下反应

达到平衡的标志

A一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三个H-H键形成

B一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三个H-H键断裂

C一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六个N-H键断裂

D一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六个N-H键形成

设计意图: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入手,考察化学键数与反应物质的物质的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总结成键、断键与反应方向之间的关系:化学键的断裂------消耗原物质;化学键的形成------生成新物质

题型四: 物理量恒定

例4 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反应:

2C(g)+D(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A. 混合气体的总压强B.混合气体的密度 C.物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E.混合气体的摩尔质量

变4:若 A(S) 改为A(g) ,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难点突破,老师首先指导学生分析决定物理量的因素,然后通过分类假设,找出物理量在假设反应正向或逆向进行的变化情况,从而学生自然而然归纳出只有可变物理量保持不变才是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断,始终没有改变的物理量保持恒定不能作为判断依据。学生通过变式的训练,对各种常考物理量的思路分析更加清晰明确。

题型五: 综合考察

例 5 在一恒压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H2(g)+I2(g)

2HI(g) 证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①H2的体积分数不再改变 ②HI的浓度是I2浓度的2倍。

③H2的浓度不再改变④ 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再改变

⑤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再改变 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⑦反应体系的总压 ⑧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

⑨混合物的颜色不再改变 ⑩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浓度都相等

同学们还可以想到哪些物理量?

设计意图:条件从恒容改为恒压,拓宽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并加入了颜色的考察,启迪学生举一反三,发散思维,实现了学生思维螺旋式上升的培养。通过习题的分类呈现,学生合作讨论自己总结,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整理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课堂小结:

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速率:v正 = v逆

②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

③ 间接可变物理量不再随时间改变

设计意图:本课内容丰富,最后师生合作以精炼的语言进行总结

六、板书设计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

一、 可逆反应

二、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的特征 ①逆②等③动④定⑤变

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速率:v正 = v逆

②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

③ 间接可变物理量不再随时间改变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