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很重要的一环,是要作交流发言,谈学习心得体会。讲学习心得体会,是最常遇到的一种学习形式;写心得体会文章,则是最常见的一种写作。
虽然常见常写,但未必每个人都能够讲得好写得好。在集中学习交流活动中,有些领导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给人很强的共鸣、很深的启发,大家很爱听,也让人感到学习很深入;而有些则讲得平平,甚至毫无生气,让人昏昏欲睡或者想拍桌子走人。
两者区别,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好听,一个不好听。好听的像是优美音乐,有旋律、有音质、有内容、有感情;不好听的像是和尚念经,唵嘛呢叭咪吽,我啥都听不懂!
问题出在哪?撇开声音、普通话水平等不说,仅从写材料的角度来看。同样时间学习、同样精心准备,材料看起来都很扎实,写得很深刻,可为什么区别却那么大呢?其中最突出的原因,很可能是没有抓住“听”字这个关键。
学习心得体会交流发言材料,一般用在人数不多的小场合,不印材料、氛围宽松,参加人员往往还是同事,比较放松。要吸引这些听众跟着走,就更加要从好听的角度来准备。
首先在框架上,要按照听的逻辑来搭建。什么是“听”的逻辑,这是相对“看”来说。我们看文件,是眼睛在读取一个二维平面上的信息,有时候一目十行,有时候只看小标题,大脑会自动把整个视觉范围内的信息整合编排好,而且还可以返回去看。所以,有时候为了文件结构漂亮,会把同一个内容的前中后放在不同的部分,但对看文件的人不会有什么影响。而听就不一样了,听是被动接受词句的线性输入,信息传递是一维的,同一个内容,要连续不间断地讲完,如果叉开来讲就乱。
下面以这段时间发言稿两种典型的结构安排来作个比较就更直观了。
第一种结构典型提纲:
一、深刻认识****的丰富内涵
二、领会把握****的精髓要义
一是把握其中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政治决心
二是把握其中人民至上、我将无我的博大情怀
三是把握其中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科学思维
三、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具体行动
前面两大点讲是什么(内容)+心得体会,第三大点讲怎么做。
第二种结构典型提纲:
一是进一步坚定了践行“两个维护”的决心。
二是进一步坚定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
三是进一步坚定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平常心。
四是进一步坚定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恒心。
每一点都把相关的内容、体会和怎么做一口气讲完,然后再讲下一个内容、体会和怎么做。
从文章内容上来看,两者讲的内容差不多,从大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看,第一种提纲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更紧凑严谨一些,第二种提纲更松散一些。但从现场结果来看,按第一种提纲发言的明显不如第二种的好。
不难发现,第一种结构意思是割裂的,比如讲“知行合一”,原话和理解放在第一部分,怎么做却放在了第三部分。这样听的人往往容易走神,特别是讲第三部分怎么做的时候,往往讲的都是个人分管或者具体负责的业务,其他人不一定听得明白,就更听不进去了。第二种效果则要明显好很多,比如讲“以人民为中心”,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摆出来,具体有什么内涵,个人有什么体会,对比自己的工作还有哪些差距,下来怎么做,形成意思很连贯、内容很完整的封闭式结构,听的人更容易跟着走。
第四卷开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总结历史经验,展望新的征程时,就用了第二种结构。下面节选两段: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总结体会)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下来怎么做)
其次在内容上,要突出个人的感悟和见解。所谓心得体会交流,个人的学习心得必须是主要内容,就得和个人的工作结合、和自身的实际结合,这就是学习通知里强调的见人见事见思想。
既然是个人心得体会,“个人”的感悟是最重要的。有的文章大段大段的抄网上文章的表述,看起来是有心得,其实都是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是很不好听的,也会反映出个人的学习没有真正深入。
举例:通过学习研读,我深刻认识到系列丛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华,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行动指南,是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扛鼎之作,展现强大的真理穿透力、思想引领力、实践推动力和国际影响力。
类似这样的文字,大家在学习中见得多了,适当引用就好,讲多了难免要听觉疲劳。
写出个人的东西,关键要结合个人实际,在学习思考上更加深入一些才行。怎么是更深入一层?从学习的角度看,学习最浅层是搞明白“是什么”,也就是概念;再深入一点,是要明白“为什么”,理解这句话的外延,把握来龙去脉;再深入一层,是要明白“怎么做”,既懂得了这个道理,还要做得到。这几个层次,其实就是我们常讲的“学懂、弄通、做实”。因而谈学习体会,不能只停留在是什么上,而要深入到为什么、怎么做上面去。特别是从个人的角度,着重讲怎么用原文、原话、原理去指导工作,解决日常遇到的思想上的困惑、工作中的困难。如果讲的过程中,直接用遇到的具体事例来说明,那就更理想了。
至于篇幅的多少,个人体会心得应该不少于总篇幅的一半。有些心得体会文章关于个人体会部分占的篇幅太少了,把原文原话抄一大段,最后讲一两句才提一下心得,就没法谈得深刻,通篇听你讲书上的原话,也没多大意思。一些好的文章,往往是开头点一下原文,立即就转到个人体会上来,效果就很好。
举例:人民至上,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红线,学习中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一心为民,为了人民不顾一切的拳拳之心。我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是要坚持以人民的视角推进工作,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些年抓人才工作,我们就强调这项工作的主体是人才,所有的工作都必须从人才自身的角度去推进,政策制定要契合人才的现实需要,政策宣传要方便人才了解,政策落实要最大限度让人才省事,人才工作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下来我们将继续从人才出发,从服务出发,抓好深化落实。
最后在语言上,要用熟悉的日常口头语。我们上课或者开会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如果讲的人用的都是书面话,讲很多的概念,听的人就容易走神。而鲜活的口语,则比较容易听得进去。
心得体会文章最终是要用来讲、用来听,在语言风格的选择上,自然要以日常口语为上。把书面的话,转化为平常与人交谈时的话来讲。甚至还要看对象,对什么人讲什么样的话,还要看场合,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一些内容,不要简单抄用,而是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和提炼。这一点上,也是很见功夫的。
作 者:老莞竹
来 源:公文写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