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又有一个洞。”
捧:“哇,又一个!” ~~复述,表示关注。
逗:“妈妈,这里还有凹槽!”
捧:“是,还有凹槽。” ~~赞同。
逗:“我知道了,这是流水的。”
捧:“嗯,有道理。” ~~赞同。
捧:“诶,流的什么水?这里是干的,也没水啊。” ~~辩论。
逗:“那下雨就有水了呀。”这是引导思考。
引导孩子画画
最近因为疫情,老刘多了很多跟小刘相处的机会。作为父亲,老刘感觉自己责任重大,应该趁这个机会多教小刘一些东西。首先从画画入手。
小刘拿起画笔画了一个大圆,又画了一个挨着大圆的狭长圆框。
老刘说:“这是什么?”
小刘说:“这是小猫的家。”
老刘指着狭长圆框说:“这又是什么?”
小刘:“这是小猫的卧室。”
老刘开始教:“哦,卧室啊。你可以画得宽一点,这样才能放得下床啊。”
小刘于是改宽了一点。
老刘接着教:“那卧室里有什么呢?要不要画个床。”
小刘又画了个床。
老刘继续:“有没有厨房啊?画个厨房吧。你看,厨房长长的,画个长的吧。”
“你看,你观察一下,远的物体看上去是不是要小一点,近的看起来大一点,这叫透视。你要不要把这里画大一点?”
“你看,草是绿色的,你要不要换支绿色的笔?”
“天空呢?不画天空吗?”
……
我……
小刘才4岁半,让他安安静静画个画不好吗?还透视?老刘这一番操作下来,这到底是小刘的画还是老刘的画?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一书里说到:儿童画不同于成人画,儿童画是表达,孩子是在通过画画讲他心里的故事。最好的引导方法是:让孩子自由的画。
我很想让小刘自由的画(这样我就能清静一会了),给他一张纸,一支笔,去,画吧。
但小刘不肯。他要我坐在一边,他要边画边说。
那该怎么说呢。当好一个捧哏。
“这是龙飞船。”
“哦,龙飞船。” ~~复述,表示关注
“里面有个龙妈妈,正在孵蛋。”
“哦,龙妈妈在孵蛋呀。” ~~复述,表示关注
“飞船有做饭的舱,还有看风景的舱。”
“哦,看什么风景啊?” ~~提问
“看太空啊。这里还有前望镜、后望镜。还有一个机械臂,抓着一个捕虫网。”
“捕虫网?干什么的?” ~~提问
“捕捉那些飞来飞去的小行星和陨石。它们很重很重的,捕虫网要牢固一点。”。
……
他边说边画,最后用了5页纸,画出了一个超级长的故事。故事里有龙飞船、猫飞船、狗飞船,它们追来追去打了好几架,还从太空降落到了大海里。
龙飞船的其中一页
看,孩子的想象力多丰富。他们会随机从脑子里取出一些过去的经历、听过的故事、看过的景象,加上自己的理解,揉捏组合,变出一个全新的故事。这种能力我们大人有多少?我们所谓的引导只会框住孩子的想象。 所以根本不需要引导,只需要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用心的搭话,或表示关注,像捧哏一样,让他顺畅的说出自己的故事。
帮助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
今天我们在西湖坐游船,等了一会船还没开。小刘有点坐不住了。
“妈妈,船怎么还不开啊。”
我:“就是啊,怎么还不开呢。” ~~赞同。接住孩子的情绪。
小刘:“真是的,开的太慢了。”
然后他就偏过头去看西湖了。
以上,是捧哏式沟通。
有时候我们也会有另一种沟通方式:
“妈妈,菜怎么还不上啊。”
“再等一会哈,过一会就来了。” ~~建议/压制。
“我不要!我要现在就吃!我肚子饿死了。”
“再坚持一下。”
“我不要!”
前一种,我们分享了情绪,是朋友式的、更平等的沟通方式。
后一种,则是父母式的,意味着权威和某种程度的压制。
想象下,如果是和朋友一起吃饭,点完菜好久都不上,我们也会抱怨的吧。如果我说:这家店上菜也太慢了,我朋友却说:再等一下吧,再坚持一下。是不是有点怪怪的? 咋了?不能抱怨下吗?
但毕竟我们是父母,是权威,很多时候是需要拿出些“威严”的。但有些时候,如果换一种沟通方式就可能解决问题,又何必自找麻烦。
再贴上我之前分享过的一个例子。详细可参考:
有一天睡觉前,外婆要用席子铺床,所以拆掉了小刘用席子搭的独木桥。
小刘很生气的跟我说:“外婆把独木桥拆了!”
我说:“哦,你很喜欢它吧。” ~~提问
“我觉得它很棒,你不觉得它很棒吗?”
“我也觉得很棒啊。你是怎么设计的。” ~~提问
“有一个我的岛,一个外婆岛,独木桥连着我的岛,又连着外婆岛。”
“哦~,你可以走过独木桥到达外婆岛,是不是。” ~~总结
“是啊,很好玩的。可是现在被拆了。”
“嗯,是啊。你做独木桥用到了凉席,外婆要用它铺床,现在到了睡觉时间。” ~~补充
“唉,那好吧。我明天还要再做一个,明天我要做个妈妈岛,还要做小姨岛。”
“我跟你一起做。”
本来很生气的小刘,聊了一会情绪就被疏解了,因为捧哏妈妈让他的情绪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这篇文章里也有一个捧哏式沟通解决情绪问题的好例子。
下次,当你困扰于如何回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时,当你困扰于如何疏解孩子的情绪时,当你困扰于如何引导孩子画画/讲故事/角色扮演时,不妨试试捧哏式沟通。
方法很简单,但它需要我们将自己的角色定位清楚。只有我们认清自己的角色,放下教孩子、管孩子的一些执念,我们才能更好的看见孩子、并给予适当的支持。
简单一招,好处多多。捧哏式沟通,你值得拥有。
补充(2020.5.19,2:30)
评论区讨论比较多的是思维培养这块,我就这块进行补充。
先来举一个例子,希望能有助于阐述观点。
比如说A和B同住。A回家洗澡,发现没热水了,
A问B:“怎么没热水了?”,
B:“没热水了?”,然后他走过去试了一下,还真是,没热水了。
于是B说:“早上还好好的呢。”,
A:“是吗?那是不是没燃气了?”,两人一同去查看燃气表,发现燃气还有很多。
B:“是不是燃气炉坏了?”,
A:“要不让物业来看看吧。”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解决问题的场景,是发生在两个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对等的成人之间的。大家商量解决,过程中,大家都动脑了。
如果是成人和孩子呢? 毫无疑问,成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是碾压式的。
所以我们肯定更多的是教。即使引导思考,也多是用“想想看?”,“你有什么想法吗?”,总是有点老师给学生提问的感觉。这很正常,我有时也会这样。
但这样有时会带来抵触:怎么老是让我想!
假如我们放下权威的身份,像朋友那样跟孩子讨论呢?抵触有没有可能会少一点?之所以我说像“捧哽”,本质上是将自己放到与孩子平等的位置,让孩子多动脑。 再代入上面的例子看看,应该能知道简单提问和讨论的区别。
讨论很多时候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毕竟孩子的认知水平有限,或者有时他直接说:“你告诉我嘛。”。
但我觉得这并不那么重要。就像评论区的天天说的那样,关键看是否达到了启发孩子的目的。
如果要教,我会尽量用他听得懂的方式。比如说:资料说长颈鹿站立时可达6~8米,这个概念他肯定没有,那我就说:你在教室里的时候,个子高的长颈鹿想看你都不用爬楼(他们班在3楼),站在幼儿园外面就能从窗户里看到你了。
再比如说:有一次他问我风是怎么来的,我跟他讨论了一会后,这么解释了风:“有个超大的房子,里面有很多空气小人,他们排的很整齐,每个人占的位置都差不多大,不然就不公平了。但太阳出来了,只照到了房子的一头,被晒的那些空气小人好热啊,他们就想多占点地方,这样能凉快一点。 但每个人都想多占,他们这边的地方不够啊,只好往没被晒到的那边挤。好多空气小人往同一个方向挤,我们就感觉到风了。”。我给他解释气压他也听不懂,但本质差不多就是这样的吧。尽管我还是不能确定他是否能懂,但总比气压好懂一点吧。我也尽力了。 (我非专业人士,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我还尝试过用这种方式跟他解释情绪:
你的烦躁和我的烦躁是好朋友,所以它打开门出来时,就会叫我的烦躁出来玩。平时我的烦躁都被关的很好,一般不会出来和它玩,但有时候我比较累或者饿,房门就比较容易被打开。这时,如果它一直叫,我的烦躁就跑出来了。
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情绪镜像概念,我尽量用比较好理解的方式讲给他听。
说到这里,真的想说,虽然孩子还小,但他们也会对很多东西好奇。大多数幼儿科普做的真的不太好,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只适合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推荐一个科普动画系列:阿嘟白泽。尽管还是有很多内容小刘看不懂,但它已经尽量做到低龄友好了。小刘很爱看。反正也是要看动画片的,能学点什么不是更好么。
启发思考也要分时间。
有时孩子明显急了,就没必要了。但也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直接抛出结论。
比如小刘乐高搭错了,自己修不回去,哭着找我帮忙。启发是启发不成了,一启发就更急了。
但帮忙修复也是要思考的,我可以把查错的过程说出来,展示给他看。
“咦,这里怎么插不进去,是不是哪儿卡住了?”,然后我自己检查一下。“诶,这里怎么卡住了?跟说明书不一样吗?”,“哦,是有点不一样,从哪一步开始错的?翻回去看看。”。
我边说边做,也能带动他参与进来,一起解决问题。但有时候他会不管我在干嘛,自己到一边看书去。我就随他去,日子还长,又何必在意一时的得失。
我不确定这样做对他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多大帮助,但至少让他知道:我不是像个神一样,毫不费力就解决了问题,我是要分析的,只要他能学会分析,他也能做到像我一样。
最后还想说一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所以适用的方法肯定也不同。只要用心,你肯定能找到最合适你家孩子的教育方式。 作为答主,只是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大家打开一个思维角度,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