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暴女记者马金瑜和藏区蜂农扎西闪婚,是为爱冒险,还是另有隐情?
2月6日,名记马金瑜以家暴受害者的形象闯入公众视野。她撰写的《另一个‘拉姆’》打动了无数人,人们在对她深表同情的同时,对家暴这一现实问题有了更多反思。中央政法委为她发声:“家暴非家务事,全社会都应零容忍,乡风民俗不是挡箭牌!”相信国家会出台有效措施,遏制家暴的发生。这对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马金瑜来说,应该是一种安慰。
微博上关于她的热门话题是:#如何看待为爱远嫁藏区却遭家暴#,这并非标题党,是有依据的:1、2010年,马金瑜在一次采访中遇到了蜂农扎西,47天后,她嫁到了青海贵德县;2、2017年,她去大学里演讲,告诉一群毕业生,“你们要相信爱情,不要怕冒险,哪怕下一步是悬崖,不要怕,跳!”
然而,再看她下面这段触目惊心的文字,我有些恍惚。
“2015年,一次酒醉之后,他半夜回来,开始找事,询问是不是和他的藏族朋友(男子)有事,暴打是突然开始的,我的眼睛登时模糊了,拳头不断砸在我的头上,头发被抓着,动不了,只听见孩子大哭着,孩子父亲喊着:“你看着你的阿妈!”头被击打的瞬间,我的小便失禁了。一直打到早晨……”
如果她为爱冒险,付出了如此沉痛的代价,她就不应该这么鼓动学生。除非,她没有拿自己的经历作参照,又或者,她不认为和扎西闪婚是为爱情冒险,而是有别的原因。
关于闪婚,2017年央视《致富经》栏目记者曾经这样采访他们:
记者:你第一次见到扎西是什么感觉。
马金瑜:不知道,反正我见他,我看他还脸红了一下,我也没有。
记者:为什么脸红?
扎西:我特别内向,然后见到女的就是,觉得就是。
短短一天的采访时间,扎西的心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扎西:心里边就有一点那个吧,就是觉得,我也不会说,反正就是心里边有那个意思。觉得她是一个从广州来的大记者,我觉得我是在这边的一个穷小子,比如说我要高攀她的话高攀不上,就是那个样子,我一直没有表达。
扎西一直不敢表露心迹。可马金瑜走后一个多月,小伙子心里每天都惦记着那个从广州来的女记者。最后,扎西决定打电话向马金瑜表白。
记者:后来怎么憋不住了呢?
扎西:喝了点小酒,终于我喝了点小酒就直接说出去了,我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说我喜欢你。
马金瑜:反正他打电话时哭了,在那边哭了,我也哭了,我就觉得那我回去吧,当时反正那个采访也挺长,我就回去,回去以后,他说我们结婚算了,我们结婚吧,他就突然那么说,我说那好吧。
相信有一些人生阅历的网友和我一样,看了这段会有些疑惑。2010年,马金瑜已经32岁了,是《南方都市报》深度调查组的记者。不成熟,不深刻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个位置;扎西年龄不详,但看照片应该也不小了,况且他还特别内向,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俩一个在电话这头哭,一个在电话那头哭呢?这激发了我的兴趣。
于是,我开始查他们第一个儿子的出生年月。《致富经》节目里是这么说的:“2012年的一天,马金瑜和扎西带着他们刚满两个月大的孩子,从西宁赶回贵德县,就在快到县城的时候发生了严重车祸”。观众听了,应该都会认为孩子是2012年出生的。可是,马金瑜在《另一个‘拉姆’》中,明明白白写了大儿子是2011年生的。是央视记者采访不认真,记错了?还是马金瑜原本就是这么说的?这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兴趣。
我几乎搜遍了所有的文字资料,都只有年份,没有月份。直到我在喜马拉雅,搜到《采访完一个藏区蜂农,47天之后我嫁给了他》的访谈节目,才打破了闷葫芦。
这个音频节目,上传时间是2019年3月8日。而她应该在2017年就已经带着三个孩子离开了扎西,因为她在文章中说:“我没有告诉任何人孩子们在哪儿,从2017年7月开始,有段时间我们总吃挂面,被不同的房东赶出来过两次,因为他们太吵了,他们还是那么爱笑,那么调皮。”
2017年她已经很惨了,但她还在对大学生说:“哪怕下一步是悬崖,不要怕,跳!”,想想真是不寒而栗。
音频里,她的声音沉郁平和,说起往事,基本不带感情色彩。我记下了三个关键信息:
1、她是2010年8月采访扎西的。
原话是:“草里面的露水也特别重,特别冷,因为到八月份,其实也有点冷。”
2、他们的大儿子是2011年5月出生的。
原话是:“2011年快到七月份的时候……孩子当时才两个月”
3、在采访扎西期间,他俩在山上过了一夜。
原话是:“扎西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蜜蜂要搬家了,你来不来?我赶紧打电话我说来,赶紧包了个车,赶紧走,去的时候蜜蜂,已经在装车了……太阳已经落山,天已经黑了……我们大概半夜一两点到的,晚上特别冷,山上三千多米的地方,夜里不盖被子就打抖,我们三个人,一个给他帮忙的养蜂人,还有扎西,我们坐在床上,被子全部盖住脚,只有一个被子,当时没有来得及带那么多东西……好不容易坚持到早晨。”
这番话值得好好推敲。扎西是经验丰富的蜂农,不可能不知道御寒,更不可能和另一个养蜂人,只带一床被子。真实情况应该是,扎西和同伴各自带了一床被子,没有给马金瑜另备被子。扎西说自己特别内向,内向的人未必老实,这就是一例。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会产生和我一样的想法,他俩很有可能是奉子成婚的。只有这种情况,才能解释一切:为什么他俩通电话会哭?为什么马金瑜会说“那我回去吧”,有这么强的归属感?;为什么央视《致富经》对他俩的专题报道,要把2011说成2012;为什么网上资料都隐去了关键月份,只有年份。说一千道一万,只有一个目的,包装出一个爱情神话。
此举可谓一箭双雕:1、规避了未婚先孕的道德风险,落后地区思想保守,很多人不能接受;2、对做生意有利。看看媒体报道的标题就知道了:《嫁给高原的女记者:将藏区珍宝卖向全球》、《女记者嫁入青藏高原后与丈夫的创业之路》、《马金瑜:远嫁青海,从记者到明星店主的路有多远》。就连这次来势汹汹的舆情,也都在打爱情牌。
马金瑜是家暴的受害者,当然值得同情,但她的婚姻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们先来看《致富经》栏目披露的一件事:
2014年,马金瑜正式告别媒体圈,扎根青海,在网上卖扎西的蜂蜜还有从农户手中收来的特产,既可以自己赚钱又能帮本地农户增收。可一做起了生意,马金瑜和扎西的矛盾越来越深,她甚至几次想要离婚,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这种蘑菇当地人称为黄菇,每年7,8月份,一场雨过后黄菇就会冒出来,很多牧民都会去草原上捡黄菇卖钱,马金瑜和扎西就从牧民手里收黄菇在网上销售,可一次收黄菇之后,两口子竟然动起了手。
马金瑜:就是拥作一团,他把我抓住,不让我打,但是我又急得很,我就叫,就骂他,两个人反正是很狼狈的。
原来,那天马金瑜和扎西去一户牧民家收黄菇,可马金瑜发现原本定好的黄菇质量参差不齐。
马金瑜:其实地上是有点湿的,黄菇吸上水分就变软了,回来以后我马上就恼火了,我说这个不行我们不要了,我看那几个男的脸色就变了,扎西的脸色更不好看,他就说,你知道你在什么地方吗?这是草原上,没有女人说话的份,你见过一个女人谈生意吗?你见过一个女人在这个时候说不行,不要这个东西吗?而且出尔反尔,他也不是说出尔反尔,说话不算数,谁都瞧不起你,没有这么说话的,你如果说了要你就必须得要。
记者:你犯了人家大忌的感觉。
这件事很有代表性,马金瑜没能做到先融入再改造,这是她婚姻变糟的根本原因。她应该向文成公主学习。文成公主热爱藏族同胞,也深受百姓爱戴,所以能深刻影响百姓。如果马金瑜能做到入乡随俗,处理好人际关系,再利用自己的资源,一步步去做,她还真有可能成为现代版的文成公主。
而且,我可以肯定她一定自比过文成公主。因为她在喜马拉雅的音频节目中,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记得我们结婚的时候,他们县的蜂农全都来了,他们特别高兴,他们觉得一个养蜂人娶了个大记者,他们养蜂的人有靠山了,没人敢欺负他们了。”不得不说,她中“无冕之王”的毒太深了!
家暴,无论发生哪个国家、哪个地区,都应该被谴责、被制止。此事会破坏大美西藏的群体印象吗?我认为不会。在这件事情上,犯以偏概全错误的人应该不多。抛开家暴不谈,马金瑜和扎西的婚姻矛盾,深刻反映了文化差异产生的冲突。我想,无论彼此怎么影响,应该有一个重要的前提:相互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