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
各地都在迈向全面乡村振兴的
“新赛场”
如今,越来越多青年人选择前往农村创业
成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广播中心
厦门综合广播
系列报道《建团百年 青春逐梦》
今天我们就带大家
来认识梁金杰、郑明铃两位青年
听听他们
“把梦想扎进田间地头”的故事
梁金杰的农业致富经
翔安香山脚下,“80后”梁金杰一大早就开始在农地里忙活。11年前,梁金杰从网站辞职,回家当起了农民。
梁金杰说,这样的改变,源于岳父的鼓励,回农村不是“退路”,而是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梁金杰
我老丈人是种姜的,他对我说,利润还不错,鼓励我回家里创业。
由于完全没有农业知识, 刚开始,梁金杰每天都要待在大棚里十多个小时学技术。没多久,他白皙的皮肤晒成了古铜色,手上长出了茧子,指尖也裂开一道道口子。
他的努力付出也有了不小的收获,梁金杰管理的基地第一年就实现了每亩近1万元的纯收益。
经过积累,“门外汉”梁金杰渐渐摸清了种植方法,每当有人聊起他种植的蔬果时,他总能侃侃而谈。
在厦门还鲜有人种植鲜花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尝试种植洋桔梗。成为花农后,梁金杰更忙了,每天上午下农田,下午忙销售。
梁金杰
你要了解作物的生长情况,像呵护小孩一样,不同时期给它不同的养分,要思考,不能盲目。
梁金杰说,回家创业这几年,虽然有时感到很累,却也有一种脚踏实地的真实感。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梁金杰怕鲜花销路受阻,他马上及时转型,腾出一部分地,尝试种植玉女小番茄。这次转型不仅让梁金杰留住了原有客户群,还吸引许多市民游客前去他的种植园参观、采摘、游览。
梁金杰
选择了军营红这种比较高端的品种。一般消费得起鲜花的人,对西红柿的需求也会有,大宅村是乡村振兴示范村,会有很多游客过来。
坚持特色种植、把控农作物质量,梁金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农业经”。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像梁金杰一样,看到了返乡创业的希望,扎根田野,释放青春活力。
我有一个建设家乡的愿望
海沧区过坂村,“90后”姑娘郑明铃正在跟团队商讨细节,他们打造的一抹清香茶苑已经运行有近半年时间。
郑明铃
原来这里是一块菜地,我们重新把原来所有的菜地翻了,庭院里面的一花一草都是我们自己一株一株种起来的。
2012年,带着创业梦想和故土情怀,郑明铃留学归来,回到家乡厦门。
回来后,她在银行干过一段时间,后来由于家里的需要,她辞职进入了父亲创办的企业,但在郑明铃内心,一直藏着一个想法。
郑明铃
就是我们中国人对家乡建设的希望,我觉得要有本土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故乡提出一些建设的规划,我们在传承很多优良传统和保留很多美好儿时记忆的基础上,去做产业的延伸,把乡村给振兴起来。
在带领企业继续前进的路上,郑明铃把目光聚焦到了乡村振兴上。
通过与当地政府共建,盘活村里的闲产,他们正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激活乡村发展“沉睡的资源”。目前,在一抹清香茶苑这处老宅里,还汇聚了农产品直播、共享厨房等新业态。
郑明铃
希望通过我们企业多年积攒起来的运营能力,发挥我们的优势,把社会上更多的资金、资源往村里面倾斜,去促成产业之间的互促和带动。
在郑明铃看来,她属于“创二代”。在农业领域,她是一名“小白”,但她希望能将自己的国际视野与乡村实践结合起来。
眼下,他们正计划做乡村创业孵化器,帮助当地村民致富,打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郑明铃
只想把这件事情做好,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三农产业的复兴,我觉得一定是未来的一个大势所趋,所以我们也有信心在新型农业的探索路上能走出我们的特色。
厦门广电集团广播中心i听厦门广播
厦门综合广播《建团百年 青春逐梦》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