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刚刚出差回来的彭友林教授,一早就赶到了系里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庐山乡茅坪里村。这个基地是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系在农村的一个实验基地,专家教授们利用这个基地一方面搞科研,一方面让农民能直接看到由科研带来的效益,有利于农村的科技开发。入冬了,季节的变化会给蔬菜的种植带来一定的困难,彭友林心里
惦记着,同时也还想着他的那群农民朋友,想去帮助他们。由于彭友林长于扁豆研究与种植,所以,农民朋友都亲切地称他“扁豆教授”。
立足本土,服务地方经济,一直是湖南文理学院的办学思路之一,自2002年以来,该校广泛开展校县、校企合作,真正达到了服务地方经济的目的。特别是该院生命科学系,利用专业优势,更是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根据常德市委提出的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局产业化进程这一实际出发,紧密围绕“三农”问题,逐步形成了与农相关的科研群体和学术梯队,并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自2002年以来,像彭友林一样关心农民,服务农民,与农民为友的教授、博士还有很多,他们的名字更是叫开了花――“鳝鱼博士”、“珍珠大王”、“野猪专家”……
换位思考与农民成为真正的朋友
提起王京仁教授,丹洲乡的养猪专业户刘大全、龙小毛、李新村,养牛专业户张纯,义渡乡村养羊专业户朱松普、朱方凯都赞不绝口,因为王京仁教授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进行义务指导,使他们的养殖效益大幅提高。他的许多农民朋友在遇到技术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给他打电话,往往打电话之后问题就解决了。
生命科学系的教授们时刻惦记着他们的农民朋友。李密副教授是常德市无公害蔬菜推广小组的成员。去年的一天,大雨后天气异常闷热,李密担心大棚温度升高,上完两节课后,他就乘车赶到庐山乡茅坪里村,发现大棚里面的温度已达到了40多摄氏度,他立刻脱了外套跑进去把大棚打开,然后把村主任和所有的农户都叫了过来,进行讲解,及时挽回了上千元的经济损失。
今年上半年的一个周末,周国庆副教授在护城乡采集做实验用的标本时,发现一片稻田叶片发黄,拔出一棵,发现其根部发黑,是因为田中排水不良导致的。恰巧田主也在,周老师随即告诉他只要排掉田中的水就可以了。而田主一直以为是肥料不足,正在发愁呢,经周老师指点,田主便对稻田进行了排水,过了两天,稻苗果然返青了。
生命科学系的教授们就是这样凭借自身的专业技术,切切实实地为农民解决问题,成为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后盾。
科技服务让农民走上致富路
几年来,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系的教授们平均每年两次组织师生下到农村,为农民进行现场咨询、指导。师生们分成蔬菜栽培、水产养殖、粮食作物、畜牧养殖等不同的专业咨询小组,有的还和农民朋友结成了科技致富的对子。
一提到现在的生活水平,蔡家岗镇北家山村37岁的邓志华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而且总是流露着对王文龙教授的感激之情。原来,邓家以前在当地是有名的贫困户,2002年他开始在王文龙教授的指导下,栽培柑桔、种植水稻。现在,他不仅摘掉了贫困户这顶“帽子”,生活水平也已达到当地的中上水平。去年,还新建了一栋两层楼房。
2002年,安乡县黄鳝养殖大户刘武的养殖初具规模时,把“鳝鱼博士”曾伯平请来了。曾伯平每个周末都要到养殖厂做技术指导。如今,刘武的养殖厂从单一的养殖到产品初加工,搞得红红火火。目前,产品销往上海、广州、杭州、武汉等地。在夏季高峰时期,每天纯利润可上万元。初加工厂已雇用周围村民200多人,设立了几个养殖点,带动了周边农民一起致富。刘武也因此被评为2004年度“常德市十大养殖户”之一。
科研不怕小实实在在就好
生命科学系的任课教师,从教授、博士到普通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大到领先国际水平的“超大型无核珍珠养殖”,小到人们天天要吃的蔬菜。但大部分课题都是围绕着地方经济展开。因为他们确立了这样的科研理念:项目不一定大,科研不怕小,但一定要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珍珠大王”杨品红教授根据沅江水质的特点,大胆地把稀土运用到淡水育珠领域,经过4年的试验研究,终于获得了成功。这项专利成果使淡水育珠周期缩短18个月,产量比原来提高了3倍多。目前,常德的珍珠养殖已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项目。且该技术已普及到全国各地,推广应用面积已达80万亩,年增创社会效益数亿元。
在常德市“五个百万亩工程”中,湖南文理学院特种蔬菜研究所参与的无公害蔬菜栽培项目,小组成员在彭友林教授的带领下,研发的三个蔬菜新品种得到了推广,推广面积达百万亩。以曾伯平博士为主的课题组,针对黄鳝的人工繁殖、人工养殖及病害防治中所面临的问题,在洞庭湖区广泛开展稻田、池塘及网箱养殖几种模式,使黄鳝养殖业逐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