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与社会调研”征文

突破“三个瓶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对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思考

(宁波大学)史楚玄

关键词: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内容提要:制约农村脱贫,实现乡村振兴有三大障碍,即:没文化、缺技术的主观因素、“疾病”和“赡养、抚养”的家庭拖累以及“教育投资”致贫;实现“乡村振兴”,在目前应突破以下三个方面的“瓶颈”问题,一是要“项目引领”,改善投资创业环境,解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的瓶颈问题;二是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程度,解决“就业难”的瓶颈问题;三是要加快农村综合社会保障建设,尤其是要加大养老和教育投资,解决家庭拖累。

2019年8月,我利用暑假机会在我父亲的帮助下到千阳县城关镇红升村进行了为期一月的“脱贫攻坚”社会调查活动。

千阳县是宝鸡市西部山区小县。全县约13万人口,966平方公里。红升村是地处县城以北3公里处塬坡上的一个小山村,东西临沟,南北狭长,典型的黄河冲积扇地貌特征。全村三个村民小组,376户1284口人依东南西三面塬坡而居,形成三个自然村庄,共有耕地2001亩,以种植粮食、桑果、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共92户291人,我父亲帮扶5个贫困户。村第一书记文晓伟,是县委下派干部,村支书叫张发强,他们都是四十开外的中年,朝气蓬勃。我到村上后,被安排协助村文书,一个年近六十岁的张大伯工作,整理村扶贫工作资料,迎接上级检查。在一月多的工作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农村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和农村干部的辛苦,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一方土地的热爱之情深深感动了我,使我既感受到了农民的憨厚、村干部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和朴实的乡村情感,又真切的理解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意义;既受到了深刻的社会现实教育,更体会到了作为一个新时代青年应有的社会责任及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所应肩负的历史使命,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历史名言有了更深的理解。

通过这次实际调查了解,我认为,目前,农村贫困人口致贫的主要原因和制约农村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没文化、缺技术是脱贫的主要障碍。

我通过帮助村文书整理92户贫困户的信息资料,发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贫困户致贫的原因是“缺技术”。由于家庭主要劳动力“缺技术”,在农村找不到适合于自己的致富项目,外出打工劳务,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普工),不仅工资薪酬低,而且没有保障,大都在建筑工地在包工头组织率领下从事“天天工”劳动,工作不稳定,只能满足于温饱,难以承受家庭成员疾病、子女教育等风险和支出,而且,由于文化程度和生活境遇的限制,思想观念保守,缺乏开拓创新的意识和承受创业风险的能力,这是制约他们“脱贫”的主要障碍。我父亲帮扶的一组五户中,有两户就是这种情况。一户家庭共三口人,父母和一个女儿,都具有劳动力,且都外出务工,但都没有技能,所以生活困难,居住条件差,在“扶贫攻坚”中被列为“危房改造”户,在政府扶贫政策的支助和村组的帮助下才修缮了房屋,目前,其女儿参加了县上的“劳务培训”学习家政服务技能后,才外出银川打工,基本保障了自己的生活;另一户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由于没有技能,家庭贫困,目前依然单身,虽然以前受年迈父母的拖累,但自己缺乏劳动技能,是致贫的主要原因。

二、“因病致贫”和“老人赡养”是贫困人口脱贫的主要困难。

在农村贫困家庭中,大都面临疾病的困扰和老人赡养问题。因为疾病,使许多家庭丧失劳动能力,或因主要劳动力要照顾患病人员而无法外出劳务,又受到拖累致使家庭贫困;也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因为有年迈老人需要照顾,无法长期外出务工,影响家庭收入而致贫。在我父亲帮扶的五个贫困户中,就有两户是这种情况。一户家庭共六口人,一对夫妇,上有两个老人均已年过七旬,身体状况不好,下有两个在小学读书的子女,典型的上老下小,拖累大、负担重,再加上缺技术,既不能外出务工,又无力在乡村找到致富项目,只能靠种植和在附近打零工维持生计;另一户是一个年仅二十四岁的患病青年。他因为先天残疾被亲生父母遗弃后被该村一位老人收养。收养他的爷爷奶奶均已去世,他自己尽管聪明懂事,但因身体残疾,文化程度较低(只念过小学),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目前依靠“五保”生活。

三、“教育致贫”。

在农村,有许多家庭,因为子女教育而致贫。在父亲帮扶的五个贫困户中,除上述“上老下小”的一户外,还有一户家庭共五口人,一个离异的中年男子,上有七十多岁的母亲,下有一个高中在读的妹妹和在初中上学的儿子。虽说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但随他在宝鸡读初中的儿子因为是“异地读书”无法享受“义务教育政策”,妹妹的学费和儿子的“择校费”以及生活费,对一个只有一个劳动力且靠劳务谋生的家庭来说,非常的艰难。妹妹今年考取了本省一个大学,虽争取到了当地的“教育支助”,但日常生活比较困难,压力很大。

在一月多的社会实践中,我随父亲和工作组干部,走访了红升村的大部分贫困户,与村第一书记文晓伟、村支书兼村主任张发强、工作组长冯大伟以及红升村干部群众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在他们的启发帮助下,我感到农村“脱贫攻坚”依然任重道远,实现“乡村振兴”,在目前应突破以下三个方面的“瓶颈”问题:

一是要“项目引领”,改善投资创业环境,解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的瓶颈问题。

红升村两位支书和我父亲都对我说:农村要脱贫,首先要繁荣。仔细思考,我觉得这两句话很有道理,也很有分量!城市为什么吸引人?就是因为城市繁荣!因为繁荣,才带来了就业的机会,也带来了观念的不断更新。对于一个逐渐荒凉的乡村,如果不能想办法让其繁荣起来,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政府的投资要围绕“繁荣”二字做文章,乡村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更要在“繁荣”二字上做文章,在提升乡村生产力水平上下功夫!这就是说,要立足于农业基础,通过“项目引领”,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开发农业和农产品综合应用产业链,开辟新的劳动力市场,为从土地上解脱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创造条件和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吸引农村人才就近创业,实行综合治理,实现良性循环,解决老人赡养和子女教育等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逐步消除近年来日益突出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现象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千阳县近几年通过引进“海升集团”和“华盛集团”投资建设“苹果”“苗木”基地等现代农业项目,引导农民通过土地入股等形式加盟现代企业,不仅使加盟乡村农民依靠土地资源有了较稳固的“财产性”收入,农民有了在家门口工作的条件和机会,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广大农民思想观念由小农经济意识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并由此催生出了“第三产业”等服务行业,使乡村繁荣了起来。红升村立足于本村实际,制定并实施了饲料种植、奶山羊托管和村办砖厂三个项目,通过项目扶持和搭载共建等形式,脱贫攻坚,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二是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程度,解决“就业难”的瓶颈问题。

农民要脱贫,技能是根本,观念要先行。农民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在跳出传统农业经济机构思维,把劳动力从“土地、农耕”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之后,最主要的是要有劳动技能。因此,要加大劳动力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使广大农民拥有一技和多技之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提高谋生和致富的能力和智慧。

三是要加快农村综合社会保障建设,尤其是要加大养老和教育投资。老人赡养和子女教育是目前农村非常现实的问题,许多家庭受子女教育这一现实问题的困扰而无法摆脱贫困。由于农村人口的减少,一个镇只有一两所小学和幼儿园,千阳全县只有四所初中,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两个学龄儿童,就至少要有一名成年人负责接送,再加上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许多家庭,为了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不得不舍近求远,千方百计送子女到县城或市区就读,这就造成了许多家庭为子女而离开农村家园,在城区陪读,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穴老人”,也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由于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将子女留给年迈的父母管理,出现“空穴老小”家庭,给老人赡养和儿童教育带来困扰。因此,在“繁荣农村”建设中,要加大基础教育投资力度,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校,解决农村儿童“入学难、上学难”的现实问题。

总之,通过这次社会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脱贫攻坚并非一朝一夕之举,依然任重道远。我决心珍惜我目前的学习机遇,学好各门功课,掌握科技知识,为将来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建设行列练好基本功,不负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作者简介:史楚玄,宁波大学学生。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