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要规划先行、精准施策;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强调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村庄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现代化发展和精细化治理的前提,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源头性抓手,是指导乡村建设行动的具体准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少数民族地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普遍面临着产业发展落后、高素质人才队伍缺乏、民族传统文化未能有效保护传承、主体意识不强等困境。这对村庄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应从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人才振兴、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提升自主发展意识等方面加以优化。在全面脱贫“最后一公里”与乡村振兴“最先一公里”的历史交汇期,探索乡村精准规划模式对保障村庄规划落地实施、有效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作用。
“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扶贫工作全过程引入了“精准思维”。湖南大学在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积极开展精准规划研究与实践,利用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与科研平台,发挥多学科优势,依托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帮助隆回县白水洞村(湖南大学驻点帮扶村)、隆回县崇木凼村、花垣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首倡地)、永州市双牌县桐子坳村(中国银杏第一村、全国生态文明村)等数百余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庄开展乡村精准规划扶贫工作。24项规划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规划设计奖项,其中十八洞村和白水洞村村庄规划分别荣获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二等奖;花瑶地区开展的人居扶贫实践荣膺2021年UIA专项奖瓦西里斯·斯古塔斯奖(VassilisSgoutasPrize),相关成果入选全国村庄规划优秀案例和全国村庄规划推进会经验交流材料,规划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得到示范推广。央视新闻联播、中央四台《百村脱贫记》、湖南卫视《乡村合伙人》、湖南经视《不负青春不负村》《十八洞的姊妹们》、芒果TV《青春正当时》等媒体节目先后报道我校定点帮扶工作成效及规划助力村庄发展的经验成果。
二、主要做法
湖南大学发挥高校平台优势,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在十八洞村、白水洞村、崇木凼村等地编制和实施乡村精准规划,形成了一套适应新时代乡村发展需求的、全要素整合、全领域覆盖、全过程统筹、全周期管理的乡村精准规划范式。
(一)高标组建队伍,强化结对帮扶
湖南大学立足于高校专业优势,明确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为牵头单位,将村庄规划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专题研究调度会。成立由规划、建筑、设计、公共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专家、设计人员及相关师生团队组成的帮扶工作团队。组织全校教工党支部与脱贫户及基层党组织开展结对帮扶,重点帮助巩固“两不愁三保障”、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通过“高校旅游帮扶联盟”,围绕五大振兴开展联合创新试验,由校友办牵头,面向校友推介示范点,在招商引资、企业合作、劳务输出等方面凝聚校友力量。
(二)推行驻村制度,引导设计下乡
十八洞村、白水洞村、崇木凼村等乡村陆续与湖南大学规划技术队伍签订了长期驻村合作协议,成为湖南首批实行驻村规划师制度的村庄。驻村规划师承担六重角色,即美好蓝图的讲解员、村民诉求的传递员、项目实施的监督员、技术资源的输送员、村庄发展的研究员、美丽乡村的宣传员。创建规划设计工作坊。搭建了企业、社会组织和外地游客等各方共同参与规划的互动平台,凝聚了全社会合力。驻村规划师模式陆续在全省推广,探索形成既提供“驻村设计服务”,又提供“建设售后服务”的陪伴式设计模式。
(三)坚持多规合一,突出技术创新
规划坚持调查研究,运用实地踏勘和高科技手段摸清自然资源、历史人文、基础设施现状等家底,全面掌握规划底数;坚持共编共管,发挥村民群众主体作用,发挥驻村规划师专业协调作用,广泛凝聚规划各方参与力量。坚持多规合一,科学设置规划指标,统筹优化空间格局,依法完善审批机制,着力提升规划成果质量。搭建信息平台,形成了搭载门户网站、数字沙盘、数字化管理系统、手机APP的“数字化平台”,着手开发了规划与建设移动监管平台,为规划实施提供数字化服务。坚持务实创新,呈现方式可视化、成果享用分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突出规划操作性和便利性,努力让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让规划目标和规划措施“办得到、行得通”。
(四)聚力共同缔造,助力乡村建设
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共同缔造模式。创新探索省级共同缔造评价标准,以工作组织到不到位、实施结果有不有效、村民群众满不满意为重点,制定并发布《湖南省美丽宜居共同缔造示范创建评价标准体系》,科学指导和评价美丽宜居共同缔造示范创建工作。切实从群众的需求和意愿出发,聚焦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村镇生态环境治理、镇村农房管控和公共空间整治、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等,用“绣花功夫”助农村环境面貌“微整形”。针对村民的认知和需求,组织村民骨干、村民代表共同学习研讨,就村子发展过程中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在设计介入、实体营建为主的帮扶基础上,探索“建设、经营、管理”相协同的乡村发展可持续推进方式。
(五)立足校地合作,推进帮扶育人
积极探索帮扶育人模式,在服务乡村过程中搭建好实习实践平台。广泛动员师生开展百村调研、设计、宣传活动,参与创新设计研习并形成了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拓展学校与隆回县共同开展的“魏源人才计划”研究生实践参与形式,新增线上项目制方式,克服疫情影响,为隆回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的同时做好帮扶育人工作。针对高校学生的乡村认知和能力,持续培养建筑学专门人才,以在地服务培育优秀学生的乡建综合能力,建立高校与地方“互为滋养、协力共建”的深层联动机制,实现长期联动、校地共赢。
三、实践案例
白水洞村位于湖南省隆回县,曾是隆回县最偏远的贫困村之一,平均海拔超过1000米,其1500多亩梯田在巨型石山下蜿蜒,宛如一幅山水画卷。自2015年以来,湖南大学组建由规划、旅游、建筑、公共管理等相关专业组成的三十余人规划团队,先后多次深入村庄,精准调研村内重要景观资源、村民住宅及各类设施,充分征求村民的需求意愿,反复与县、乡、村各级及职能部门、驻村工作队讨论规划思路,为精准规划编制和实施奠定基础。
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行驻村规划师制度,就林相改造、基础设施建设选址等相关项目开展指导,组织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接教师进修学校整体规划。组织建筑专家承接虎形山瑶族乡核心区域规划设计,帮助白水洞村开展人居环境改造示范、峡谷秘境、篝火广场、示范民宿等设计工作,持续推动花瑶旅游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发展。
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指导花瑶本土创作人开展花瑶文创产品设计,并落地制作和在白水洞村文旅服务中心展销;协办隆回“5.19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宣传推介隆回县非遗文化及旅游;联同隆回县非遗中心举办“隆回非遗—说给你听”花瑶挑花直播间活动,组织网络主播走进花瑶,通过多家网络平台集中展示花瑶挑花等系列文创产品。学校设计艺术学院师生持续赴白水洞赫曦小学开展“花瑶美育”传统文化教学及相关工作。
助力特色产业发展。持续做好富硒水稻、虎久雾语茶叶等产业帮扶工作,助力品牌打造和拓展销售渠道。协调生物学院专家团队到羊肚菌合作社调研,指导当前羊肚菌生产及下一步育种工作。组织白水洞村文艺表演队每周六晚免费表演民俗篝火晚会,制作花瑶地区旅游手册,引入规模企业参与指导运营自媒体基地,帮助花瑶地区克服疫情影响,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加强双轨人才培育。对接信科院“互联网+竞赛”项目团队到白水洞村与小学学生及村内聋哑人开展公益活动,通过选派支教老师、教学资源共享等形式,不断巩固基础教育质量。邀请湖南省乡村振兴局领导为乡村振兴一线干部授课,提升干部素养。学校建筑与规划学院专家、企业代表等赴白水洞村持续开展“花瑶课堂”,依托白水洞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以乡村文旅策划和民宿经营等为主题,对乡村振兴带头人进行培训,已开展12期培训。学校建筑与规划学院相关专门课程已辐射117名建筑学本科生,派驻10余名研究生开展在地实践,参与花瑶建筑实践与技能培训;组织研究生以“湖南大学乡村振兴服务团”申报“乡村人居建设知识科普培训与民居提质示范”项目,入选湖南省第一届“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
2021年白水洞村人均年收入达1.7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15万元,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并先后入选首批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湖南省文化和旅游扶贫示范村。白水洞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民族文化特色日益凸显,逐步实现文化、农业、旅游融合发展。
四、典型经验
湖南大学坚决扛起“精准扶贫首倡地”高校的责任担当,走出了一条精准引领、规划先行、创新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为推进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和解决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乡村精准规划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战场上不能缺位
精准规划是乡村现代化建设和精细化治理的重要手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树立“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的科学理念,以乡村精准规划为先导,明确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做到先绘蓝图再建设,一张蓝图干到底。
(二)乡村精准规划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和科学思想引领
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村庄规划的重要论述,做到学懂、弄通、做实,以新思想为引领,以乡村精准规划为抓手,以“多规合一”为基础,以简易实用为原则,谋划新思路、探求新举措、推动新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推动规划编制和实施作为乡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形成以党建促规划促发展的良好机制。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规划靠民、为民、惠民、利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乡村精准规划是用双脚走出来的、用语言交流出来的、用心描绘出来的
抓好乡村精准规划,要走出象牙塔和书斋,深入乡村、扎根乡村,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在田间地头、田野阡陌搞设计,努力把规划写在大地上;要用真情走访农民群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正让农民群众成为规划编制的主角、规划设计的主体、规划实施的主力;要弘扬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工夫,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使美好蓝图科学实用、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四)乡村精准规划要收到实效,关键在于实施执行、落地落实
精准规划需要落到实处、落到细处,要赋予科学规划的法律效力,充分发挥乡村精准规划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中的积极作用,引导人们形成尊重规划、践行规划的习惯,把顶层设计与任务落实结合起来,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一以贯之、一抓到底,使规划蓝图变为生动实践、美好现实。
五、下一步打算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提出重点要求,同时中办国办《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也为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提供了重要指导。湖南大学将继续广泛动员师生、凝聚学科力量、发挥专业优势,在乡村规划助力乡村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方面作出更大贡献。一是做好模式复制推广,湖南大学规划研究团队将进一步凝练“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精准规划模式,开展模式输出和实践,进一步应用推广到湖南、广西、贵州等中西部省份的村庄规划和乡村建设当中。二是开展技术研究创新,湖南大学将进一步在共同缔造工作模式、信息化管控平台、“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扫描”调研、乡村景观风貌图像识别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实践,以构建和夯实乡村精准规划技术方法体系。三是持续服务乡村振兴,湖南大学将利用精准规划理念和经验对隆回县开展持续的定点帮扶服务,为虎形山瑶族乡、小沙江镇等地的15个村开展村庄规划,为十八洞村提供持续的驻村规划与设计服务,同时为隆回县、永顺县、中方县、炎陵县提供村庄规划综合指导,为以湖南湘西、怀化溆浦县、郴州汝城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区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服务,继续探索规划持续服务经验。四是总结宣传规划经验,湖南大学将基于更多乡村规划和建设实践案例,进一步总结提炼乡村精准规划经验与理论体系,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出版专业性专著,在国内外高端学术论坛和会议上宣传和展示规划经验,提升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