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猪养殖技术视频_养殖香猪技术知识_大香猪的养殖技术

点击视频,了解僜巴的故事↓

2021年6月初的一天,在细雨柔风中,我们“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采访组一行,驱车从察隅县城南下,赶往下察隅镇采访京都村的僜巴村落。

六月的下察隅镇芭蕉飘香、绿树成荫、鲜花吐芳,察隅河顺着峡谷潺潺流淌,两岸崇山峻岭苍翠如黛,葳蕤的森林雾气氤氲缭绕,不免生发今昔何夕、此地何地之感……

走在下察隅镇的土地上,透过一张张笑脸、一件件服饰、一句句话语,我们追寻着历史的脉络,感受着僜巴村落的发展变化。

养殖香猪技术知识_大香猪的养殖技术_香猪养殖技术视频

深厚的情谊

察隅,在藏语中称“杂隅”,“杂”有陶器、石崖、乱石等含义,“隅”即地区。历史上,察隅的土著居民被称为“杂”人,这里也就称“杂”人居住的地方,显然这带有贬义色彩。如今的察隅人对此又有了另一种解释: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僜人,就生活在这片不是世外、尤胜桃源的地方。据介绍,僜人原来的意思是穷苦之人,如今的僜人早已经摆脱贫穷、“名不副实”了。

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的幸福家园,缘起于西藏和平解放。

翻阅历史资料,我们发现,早在70年前,解放军和僜人之间就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

1951年,十四军42师126团部队由云南进驻察隅后,团长高建兴派出一个工作组,长期驻在沙马、巴安通、洞通一带的僜人村开展工作。1952年初,工作组组长吴贤奎带领队员来到深山野林,动员僜人下山居住。语言不通无法展开工作,吴贤奎为学好僜语,便住进僜人家,与僜人一起生活、劳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的刻苦学习,他攻克了僜语关,克服了语言不通的障碍。随后在工作组的动员和帮助下,僜人逐渐从森林往山坡迁移,在巴安通等地的山坡上修了房子,开垦了耕地,建起僜人新村。与此同时,解放军在僜人村庄和藏族村庄中,宣传共产党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要求藏族群众不要欺负僜人,不要抢僜人地里的农作物,取消不准僜人过溜索等规定。成立桑昂曲宗解放委员会时,僜人中的积极分子木觉被选为民宗委员;察隅小学成立时,也收了4名僜人娃娃入学读书;后又举办了僜人青年训练班,培养僜人干部。

察隅部队和桑昂曲宗解放委员会于1953年上报上级审批,国务院研究决定正式改称为“僜人”。

僜人俗称“僜巴”、“僜巴人”。

僜人解放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利。从此,僜人们迈向了新生活。

香猪养殖技术视频_养殖香猪技术知识_大香猪的养殖技术

京都村

历史的变迁

京都村位于察隅县西南部,下察隅镇东南方向,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距县城60公里,海拔1700多米,京都村是2001年沙琼村扶贫搬迁后形成,为僜巴聚居村。全村现有农牧民26户,一个自然组共计111人。

我们到京都村时,淅淅沥沥的小雨湿润着这个恬然安静的小山村。一幢幢崭新的村舍错落有致地建于半山上,蓝瓦黄墙,依然保留了僜巴的传统特色,村中心有一条迎坡而上宽敞的水泥大道,整洁干净,两旁建有排水渠,渠边树木葱茏,鸟鸣阵阵;每一家、每一户都有一个院落,院内鲜花绽放,还有各种果树、蔬菜,一派祥和宁静的田园风光……

当得知我们是来了解解放军进藏的情况时,九零后村支书廖泽路引导我们来到京都村村委会文化室,指着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为我们讲述僜巴新旧生活的变迁。

廖泽路是一位九零后京都村的“新书记”,他告诉我们,经常听村里的老人们说,西藏和平解放后到上世纪70、80年代之前,僜巴村落的交通极为不便,没有像样的道路,房屋主要以木板搭建,曾经充满艰辛和无奈的生活直到改革开放后彻底结束。

大香猪的养殖技术_养殖香猪技术知识_香猪养殖技术视频

“老人们都说,改革开放后,有的捕鱼和打猎,有的走出大山打工,我们僜巴部落头人阿鲁松在那个年代家里的年收入就有几万元,生活越来越好!”廖泽路笑着说。

谈起京都村的新气象,廖泽路告诉我们,以往僜巴全靠天吃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好政策扶持下,勤劳的僜巴大力挖掘民俗文化,吃上了“旅游饭”,通过开展种养殖、组织劳务输出等增加收入。2019年,京都村人均现金收入1.75万元,人均纯收入2.14万元。

僜巴京都村实现华丽蜕变,一个个民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幸福的笑容洋溢在群众的脸上。

阿胖的“致富猪”

‍‍‍‍‍‍‍‍‍‍‍‍‍‍每天早上七点,僜巴阿胖准时前往他的僜香猪猪舍查看。阿胖“僜香猪”养殖场坐落于进村盘山路旁的一间简约别致的屋舍。

阿胖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采用“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雇佣贫困户务工,教贫困户养猪技术,贫困户按股分红。据统计,养猪场带动京都村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3000元,每年给予村集体3000元补贴,带动全村持续增收。‍‍‍‍‍‍

养殖香猪技术知识_大香猪的养殖技术_香猪养殖技术视频

阿胖(左二)是下察隅镇京都村致富带头人。

阿胖指着养猪场说:“我经营养猪场的压力比较大,影响着包括我们家在内15户村民的生活,但是我有信心带领他们致富”。

合作社起步阶段,阿胖把10头藏香猪放进山林,吸引野猪来杂交、繁殖,后期再不断投放猪苗进山,目前存栏量80多头。“我们每天只给猪喂一顿苞谷面,猪吃完食就跑到山里。这样确保猪不会走失,同时又保持特有的品质。”阿胖说。

合作社成立以来,阿胖每年秋天到18户贫困户家中收购苞谷,确保贫困户每年都有固定收入。去年,养猪场收购苞谷花了7万多元。此外,村里还有20多人在合作社打工,主要负责清理猪圈、锄草、拌猪饲料、喂猪等,每人每天不仅可以挣160元务工费,一日三餐也免费。长期在合作社打工的村民一年能挣2万多元,短工一年也能挣4000多元。

养殖香猪技术知识_大香猪的养殖技术_香猪养殖技术视频

阿胖说,今年县产业办向养猪场注入50万元扶持资金,用来加强设施建设。下一步,他将扩大养殖规模至1000头,还计划注册“僜香猪”商标,开办“僜香猪”熟肉加工作坊,生产腊肉、香肠等产品,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以前我们僜巴在山上过着原始生活,是共产党、是人民政府让我们享受到了各种惠民政策,过上了好日子,分给了我们土地、房子,还让我们的孩子上了学,非常感谢党和国家。”阿胖激动地说。

采访结束,从山上到山下,从落后到文明,从贫穷到富裕,这一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各级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在当地部队官兵的帮助下,僜巴的思想观念和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现在的僜巴正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让日子散发出日益夺目的光彩。

记者手记:

幸福路上一个也没少

刘倩茹

僜巴主要聚居于上察隅镇、下察隅镇,至今属于未被认定的民族。僜巴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以刻木、结绳记事。西藏和平解放前,僜巴大多居住在深山老林,以树为屋,农业实行刀耕火种,粮食产量低,一年中有半年以上靠采集野菜、野果和狩猎为生。由于生活水平低,僜巴的身体一般比较矮小。‍

西藏和平解放时,十四军42师126团进驻察隅,解放了当地各族群众,在当地藏族和驻军的帮助下,僜巴也走出了深山老林,居住到河谷台地,建立起了村寨家园,开始了新的生活。从改革开放到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再到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党和国家陆续加大了对僜巴的扶持力度,帮助他们修建住房、开垦农田、兴修道路水利、购买农业机械,实现脱贫致富,僜巴的生产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看到僜巴村落宽敞平整的道路,独具民族特色、错落有致的村舍,种满各种花草的小院以及一应俱全的现代电器房屋陈设;以种养殖为切入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培育和扶持致富带头人,开展消费扶贫;人居环境整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僜巴村落摆脱绝对贫困与县乡其他民族一道实现了脱贫致富。

这让我们不禁感叹,僜巴民族在西藏和平解放70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关怀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脱贫致富,民族之间不断交往交流交融,民生大改善带来僜巴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一项项民生“答卷”书写着僜巴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