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海口市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精心谋划,精准发力,紧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分别从贫困户中推选出在养牛、养猪、养羊、养蚕、种植等方面的能手,以及部分愿意免费教授种养技能的劳动热心致富带头人,聘请为“田教授”,现场教授种养技能,开启“田教授”扶贫互帮互助活动。为进一步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讲述“田教授”自身脱贫致富经验,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即日起推出“了不起的‘田教授’”特别报道,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田教授”自身勤劳致富的经历与过程,带动贫困户增强脱贫信心,达到“一人示范,周边带动”的扶贫成效。
“想学养羊,找福久何村的何运旺。”2017年底,刚刚成为贫困户的邝必传正愁没地方学养殖技术,海口美兰区大致坡镇崇德村委会的干部给他推荐了“脱贫能人”何运旺。何运旺算得上是美兰区的“初代田教授”,他倾囊相授,给邝必传帮了大忙,也培育了一个勤劳能干、乐于助人、技术过硬的新一代“田教授”。
“草—畜—肥” 循环农业“助攻”老何脱贫
从前,老何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清苦。
妻子患有哮喘,常年服药,不能干重活,3个孩子需要人照顾。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席卷了整个琼北地区,地里庄稼和林子里的橡胶树都遭了灾。
何运旺与他养殖的黑山羊。记者 李昊 摄
“最穷的时候,碾米的2块钱加工费都拿不出来。”在村里的大树下,老何夫妻俩一边准备红朱蕉的订单,一边给记者回忆过去的艰难岁月。因为缺劳动力、缺资金,2014年,老何一家成了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
当时的老何正值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变故让他焦虑不安。“何大哥,振作起来,你那么勤劳,肯定能脱贫的。”在老何最困难的时候,当地的扶贫干部送来了富贵竹种苗和10余头黑山羊,鼓励他通过产业脱贫。
年纪不小了,干点什么产业好?原本,老何还有些担心,当看见黑山羊时,他心里踏实了。
“这个羊我肯定能养好。”老何信心满满,养羊,他在行。在没有成为贫困户之前,老何就一直在养羊,技术虽比不上正经的技术员,但自家的羊有什么小病,他还是能自己解决。
不过,单纯养羊已经不能满足老何的雄心壮志了。在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和种养殖技术培训班上,老何学会了一个新词——循环农业,他的理解是,把种养殖结合起来。
富贵竹、红朱蕉的订单一来,老何夫妻俩就打包成捆,废弃的叶和杆可以喂羊,羊粪“反哺”地里的庄稼。这么一圈下来,资源一点儿也没浪费。
何运旺与妻子给客户准备已经订购的红朱蕉。记者 李昊 摄
富贵竹种出了“富裕日子”,养羊养出了“致富经”。2016年年底,老何一家脱贫了,夫妻俩勤劳致富的脱贫故事传遍十里八乡。附近村民都知道,福久何村有个会养羊的何运旺。
“看—学—做 ”“何教授”教课重实践
当何运旺摆脱贫困,欢欢喜喜奔小康的时候,邻村的邝必传正在遭遇生活的一记重击。
2017年,邝必传的妻子在怀二胎时,被查出患有地中海贫血,生产时大出血,花费了十几万医疗费,才保得母子平安。家里的牲畜和粮食卖了个精光,外债的窟窿如同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着一家人对生活的希望。
邝必传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还帮他买了黑山羊,从没养过羊的他却有所顾虑。
羊舍怎么建?羊吃什么?生病了怎么办?一想到羊可能被自己养死了,邝必传坐不住了。
基层干部的经验不算足,镇里的技术员人员有限,也没法天天往羊舍里跑,这可怎么办?
邝必传与自家养殖的黑山羊。记者 李昊 摄
“找何运旺,他会养羊,人也勤快,跟着他肯定能学到东西。”村干部给邝必传支招。
淋水村和福久何村同属一个村委会,虽说相距不过一公里,但两人仅是点头之交。何运旺知道贫困的滋味,所以,当邝必传找上门时,何运旺热情地接待了他。
“一定要让羊吃饱,白天放养,晚上放些草料在羊舍。”
“做好卫生和防疫,羊才能少生病。”
此后的几个月里,何运旺指导邝必传建起了羊舍。邝必传一有空就参加种养技术培训班,还跟着何运旺一起放羊,看他如何喂料、治病、消毒。老何的话不多,说的也都是“大白话”,但有问必答,还鼓励邝必传多看、多问、多学、多实践。
“何运旺帮了我大忙。”每当有记者来采访,邝必传总是忍不住提及何运旺的帮助。
“我没帮什么忙,他很用心学,我们经常一起交流。”何运旺没把邝必传当学徒,更没收过学费,他是打心眼儿里想帮帮这个小兄弟。
在何运旺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邝必传的羊群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技术也越学越精湛,也被美兰区聘为了“田教授”,现在,他已经在学着何运旺的样子,帮助别人。
海口“田教授”的队伍里,不乏脱贫户,他们有过相同的经历,更加明白脱贫不易。所以,当他们成为“田教授”以后,打造了一支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的扶贫队伍,并活跃在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进行技术“传、帮、带”,让贫困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传承“田教授”的技术和精神,甚至成为新一代“田教授”,成就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