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之春秋
编辑|史之春秋
——前言——
2008年,重庆大爷李常权仅仅因为自己的一个“发财梦”,不顾全家人反对,执意在自己的家门口挖了一个16米深的洞。
令人没想到的是,大爷竟然挖出了一个不断往外冒鱼的“鱼泉”,一天甚至能冒出来上千斤的鱼。
有了“鱼泉”之后,大爷一年净赚30万,从一个靠种地为生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了百万富翁。
那么,他家门口的那个鱼泉真的有这么神奇吗?如今16年过去了,这个鱼泉还在冒鱼吗?
文本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一梦要“发财”——
李常权家这些日子不太平,因为最近他的家里上上下下都为搬家翻新的事争执不休。
原本说好了最近几天全家就搬出去,但是身一家之主的李常权却怎么也不同意了。
而他不同意翻新房子的原因,却只是一个梦而已。
那是2008年10月的某个夜里,李常权又做梦了。
梦里,一个仙风道骨的老者款款走来,眉目慈祥,正是传说中的福星下凡。
老者冲李常权一笑,抬手一指李家的房基,意味深长地说:"你家宅基下可有奇珍异宝,天赐之物,只待有缘人去挖掘。"
李常权一惊而醒,躺在床上回味梦境,越琢磨越觉得这梦不一般。
等到了第二天,李常权把家里老小召集一堂,当着他们的面讲了这件事。
他信誓旦旦地说,老天爷显灵了,指明咱家有福气,这搬家的事就缓一缓,先去挖宝贝。
家里人听了直摇头,都说老头子糊涂了,怎么能听梦话呢?可李常权就是不肯善罢甘休,非要一探究竟。
但是挖洞凿井哪里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想凿井出来,就要把自己攒了半辈子用来翻新房子的钱砸进去,所以即便是他坚信自己梦里的真实,也实在是有些没有胆量自己做出这个决定。
眼瞅着家人不支持,李常权便打起了女儿的主意。
他把女儿拉到一旁,低声下气地说:"闺女啊,你也知道咱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要是真能挖出个宝贝来,那还不得翻身做主人哩。你就帮帮爹,借点钱给我,等挖出宝贝了,加倍奉还!"
当时的女儿心疼老父亲,她想着家里就算是不翻新,房子继续住也没什么事情,更何况,她当时也觉得,父亲可能只是一时兴趣,估计自己挖两天就停下来了,也不会浪费什么钱。
而且,让父亲知道挖洞没用了,他肯定就会安心下来听从家里的安排,一起翻新房子了,所以最终女儿就答应了下来,并且打开了自己的小金库,让父亲能够安心挖洞。
事不宜迟,李常权拿着女儿给的钱,又叫上几个志同道合的老伙计,开始在自家门口挖洞掘土。
那阵仗,简直像打了鸡血一般,恨不得把地皮给掀了。
村民们见了直摇头,都说李老头是不是老糊涂了,怎么说挖就挖呢?
几天下来,李常权和老伙计们累得腰酸背痛,手上磨出了老茧,可连个铜板儿都没见着。
李常权心里开始打鼓,暗自嘀咕:莫非这梦里的其实都是假的?
但转念一想,又豁出去了:死马当活马医,破罐子破摔,既然挖都挖了,就再赌这一把,撞它个好运气!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李常权这一挖,还真挖出来了点宝贝!
——地下有“鱼泉”——
最开始,李常权和自己的老伙计们一起挖了很久,但是挖出来的东西除了泥土还是泥土,什么都没有。
几个朋友都劝他放弃,但是李常权却根本不愿意。
第一天,挖掘机轰鸣着开进李家门前的空地,轰隆隆地挖土开凿,泥土飞扬尘土四起。李常权站在一旁,眉头紧锁目不转睛地盯着,生怕错过了什么重要的发现。然而一连三四天过去,除了越来越深的井洞,什么都没找着。
李常权的心一天天沉了下去,家人的数落,雇工的抱怨,乡亲们的嘲笑,都像一块块大石头压在他的心头。
从女儿手里借来的钱眼看就要花完了,再不出点儿名堂,这老脸往哪儿搁?
一连几宿,李老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下定决心要挖出点东西来才肯作罢。
就这样,日复一日,洞口越挖越深,十米,井壁上已经看不到阳光了;十二米,几乎探不到洞底;十四米,土层渐渐变得湿润;十六米,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就在所有人都打算放弃的时候,洞底突然涌出了大量清澈的地下水,水流湍急,水量充沛,竟然还夹杂着成群结队的小鱼!
李常权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也没有想到自己梦里所见,竟然成了真,原来自己的家门口还真有“宝藏”。
很快,老李家挖出宝贝的事情就穿了出来,全村的人都赶来围观这口神奇的"鱼井"。
而当地的专家也闻讯赶来,经过仔细地鉴定,证实这些鱼就是石头鱼,学名云南盘鮈鱼,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鱼种。
原来,在李家宅基下面,埋藏着一条地下暗河。石头鱼就栖息在这条天然的地下水系中。
它们个头不大,体型纤细,身披鳞片,游动敏捷。这种鱼喜欢生活在清澈无污染的水体中,属于杂食性鱼类,以水生昆虫、藻类等为食。
平日里,它们穿梭在地下河的缝隙和岩洞中,很少被人发现。
现在,随着"鱼泉"的开凿,这条神秘的地下暗河被揭开了面纱,大量的石头鱼也出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李常权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悄悄萌发的念头,竟意外收获了如此惊喜。
——鱼泉致富路——
自从李常权挖出了那口神奇的"鱼泉",他的人生就像坐上了火箭,一飞冲天。
消息传开后,好奇的人们蜂拥而至,都想亲眼目睹这个奇迹。
李老头灵机一动,干脆在鱼泉边上搭了个棚子,摆上桌椅板凳,开始收起了门票钱。
起初,李常权对鱼泉的打理还有些生疏。
但他很快就摸出了门道,请来石匠在泉边铺了青石板,搭了凉亭,种上花草,还安排了专人养护。
泉水清澈见底,游鱼肆意穿梭,再配上岸边掩映的绿荫,别有一番景致。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鱼泉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有人好奇石头鱼味道如何,李老头当即表示可以现场品尝。
他从泉中捞起几尾鱼,煎烹煮炒,一时间香气四溢。游客们吃了赞不绝口,都说鲜嫩可口,回味无穷。
而且,经过了渔业专家也证实,这种鱼富含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再加上这种鱼确实好吃,前来游玩的游客约来越多,李常权家门口的鱼泉名气也越来越大。
看到商机的李常权,立马推出了买门票赠活鱼的促销活动。
新鲜的石头鱼供不应求,价格节节攀升。很多城里人慕名而来,专程带些活鱼回去,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让石头鱼备受青睐。
鱼泉的名气越来越响,门票收入也直线上升。
从最初的每天几十元,到后来的每天数百元,再到现在的年收入30万,李家的腰包鼓了起来。
李常权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富豪,翻新了老屋,添置了新家电,买了运货车,还在村里最好的地段盖起了小洋楼。从此,李家告别了清贫,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创业当富豪——
随着"鱼泉"名声大噪,前来品尝石头鱼的食客越来越多,李常权的腰包鼓了起来。
但他很快发现,单靠天然的鱼泉并不能支撑长久的生意。
原来,泉水出鱼的数量受季节影响很大,旺季时,鱼泉日出鱼量可达三百到一千斤;但到了淡季,泉眼就像休眠了一般,连一条鱼都见不着。
这样大起大落的出鱼量,让李常权坐立不安。
一旦遇上淡季,他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慕名而来的客人扫兴而归,生意清淡,鱼泉门可罗雀。
李老头意识到,长此以往,完全依赖天然的鱼泉,实在是把鸡蛋都放在了一个篮子里,风险太大了。
于是,李常权动起了人工养殖的念头。
他在鱼泉附近承包了几亩地,挖了鱼塘,从泉中捞了一批石头鱼苗,开始尝试人工饲养。
起初,李老头对养鱼一窍不通,走了不少弯路,投入了不少钱财,但收效甚微。
鱼苗长得慢不说,还时不时地生病死亡,让他一度灰心丧气。
但李常权不是轻言放弃的人。
他四处打听请教,从网上查阅资料,慢慢摸索出了石头鱼养殖的门道。
原来,这种鱼对水质要求极高,必须提供清澈无污染的流动水,还要定时投喂营养均衡的饵料。李老头按照专家们的指点,对鱼塘进行了改造,安装了循环水系统,选用了优质饲料,还聘请了专业的鱼病防治人员。
尽管鱼塘初期投入不菲,但李常权有远见,他知道只要耐心等待,总有见到成效的一天。
果不其然,一年后,鱼塘渐入佳境,石头鱼生长状况喜人,个头大了,数量也多了起来。
看着塘中游弋的鱼群,李老头的脸上重新有了笑容。
李常权尝到了甜头,也坚定了搞大人工养殖的决心。他在鱼塘附近又流转了土地,修建了孵化室和育苗车间,开始规模化繁育石头鱼苗。
同时,他还成立了家庭农场,注册了石头鱼商标,开始对外销售成鱼和鱼苗。很快,他家的石头鱼就打开了市场,供不应求。
——结语——
李家的成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巫溪县决定借助"神奇鱼泉"这一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石头鱼产业。
在李常权的鱼塘基础上,当地建立了云南盘鮈人工驯殖示范基地,从"鱼泉"引种亲本,采用科学饲养管理,生产优质石头鱼苗,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到养殖行列中来。
如今,这个基地年产石头鱼苗300万尾,成鱼100吨,成为当地渔业产值的一大亮点。
如今,巫溪石头鱼远销周边,鱼泉旅游持续火爆,李老头也从小富豪变成了企业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