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万山区紧扣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工作要求,按照“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强化组织领导、细化工作任务、压实工作责任、探索创新工作举措,久久为功持续推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各项政策落地落实,后续扶持发展成效明显,成果斐然。在不断提升搬迁群众“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蓄积更大力量。

强化组织保障

组织领导是抓好一切工作的有力保障,充分发挥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各方的作用。高位推动抓落实。结合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及时调整充实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组织力量,实行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分管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搬迁工作领导小组保障工作抓落实。责任包保抓落实。

扶贫养羊项目_扶贫养牛有啥项目_扶贫养殖牛羊致富

制定《万山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包保责任工作方案》,明确了县级领导包保易地搬迁安置点工作职责,建立和完善联系工作机制实行工作责任包保抓落实。工作专班具体抓落实。为将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做得更深入、更细致、更有成效,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为组长,人大、政府、政协分管联系领导为副组长,街道办事处联系社区领导为成员的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专班,抽调48名干部,聘用130名社区管家具体负责,分项、专项具体抓落实。

持续抓牢抓实“就业增收”

就业增收是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重点和关键。抓好就业政策落实促增收。深入抓好《万山区促进易地搬迁群众增收三年工作方案(2022-2024年)》明确的6个方面24条重点工作举措贯彻落实,逐项细化落实措施,全面推动政策落地见效,促进搬迁群众实现更加稳定、更高质量的增收。

截止6月底,易地搬迁人口人均纯收入12450.9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63%。抓实就业技能培训助增收。紧紧围绕市场用工需求和搬迁劳动力特点,针对性开展了手工钩织、中式烹调、焊工、缝纫工、养老护理、起重装卸操作等工种培训易地搬迁职业技能452人助推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增收。加大劳务输出帮增收。

扶贫养羊项目_扶贫养牛有啥项目_扶贫养殖牛羊致富

充分发挥好安置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劳务输出信息化平台等作用,利用好莞铜协作、定点帮扶等机遇,累计在安置点举办招聘会5场,共发布141家企业1.6万余个岗位信息,输送搬迁劳动力257人实现稳定就业,发放就业补贴19.45万元,帮助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开发公益性岗位保增收。为有效帮助搬迁群众弱劳动力就业问题,该区开发了733个公益性岗位,保障搬迁弱劳动力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增收。加快推动配套产业园建设推增收。

引进13家企业入驻安置社区提供车间提供岗位850个,配套建设旺家、龙生、微企园3个产业园,共吸纳搬迁群众就业556人,同时推行“党建+集体经济”模式,以安置社区为单位,组建劳务合作社、家政服务公司、集体经济洗车场等集体经济组织12个,探索“烧烤一条街,纯手工编织坊,AI豆计划”等模式,促进1200余人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同时整合集体资产空余商铺进行租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满足群众就业需求,推动稳定就业增收,确保有劳动力家庭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据统计,全区搬迁劳动力共10819户26799人,实现就业10819户25378人,就业率94.7%。

持续抓牢抓实“产业发展”

产业是搬迁群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后续项目建设。2023年上级下达该区戴帽资金3058万元用于实施后续扶持项目,规划项目18个,目前已开工14个,正在招标挂网4个。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1205万元支持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项目7个,主要涉及产业、教育、 养老助残等方面,解决就业人数158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0人。

深化示范点项目创建。旺家安置点社区农贸市场建设项目获得全省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项目示范点奖励资金350万元,并获市农发行贷款1.67亿元,总投资2.28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增加商铺442个,可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扶贫养牛有啥项目_扶贫养羊项目_扶贫养殖牛羊致富

围绕全区“一主两辅”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力,引进深圳恒益大通控股有限公司在丹都街道旗屯村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目前一期肉牛养殖场已投产,现牛场存栏肉牛3260头,盘活带动周边闲置牛场3个;二期项目正在进行场地平整,建成后可容纳肉牛7500余头。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容纳肉牛共计10000余头,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还可带动养牛场周边群众发展牧草产业获得牧草销售收益。该项目通过农户、脱贫户或搬迁户自愿参与公司代养的模式带动群众增收,预计每头牛每周期可获分红资金2000元。

全面推进资产盘活。一方面,盘活安置区商业门面43680.79平方米,地下车库共5个,面积212737.98平方米。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盘活“三块地”。据统计,“十三五”期间,万山区区内易地搬迁“三块地”总量共计约46449.76亩。其中,林地35646.99亩、耕地10657.48亩、宅基地145.29亩。近几年来,经过区委区政府、迁出地乡镇及迁出地村民委员会多方努力、积极探索,宅基地复垦复绿118.07亩,耕地用于流转1975.4亩、退耕还林4880.53亩、农户自主经营3313.65亩、代耕487.9亩;共计发放公益林补助资金442413.41元。

持续抓牢抓实“基层党建”

充分发挥党建示范引领带动作用。选优配强基层队伍。根据搬迁人数、党员数量、分布等情况,优化组织设置,建立安置点基层党组织,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街道党工委1个,党总支3个,党支部9个,通过调剂、下派、选举、选拔等方式,选优配强安置点社区“两委”干部60名,选派8名驻社区第一书记、30名驻村干部,真正让搬迁群众找到了“主心骨”,为推动后续扶持政策落细落实提供基层组织保障。

在各安置点建立工青妇及残联、关工委组织等群团组织38个,配备专(兼)职工作者及志愿者290人,举办各类志愿服务活动52余场,服务群众6300余人,壮大了社区治理力量,切实在社区服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化党组织联建社区全覆盖。印发《铜仁市万山区党建引领“1314”基层治理实现“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实施方案(试行)》,建立“一声哨响、三方发力、一网协调、四位评估”的“1314”基层治理机制,52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联建8个安置点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联建党组织903名在职党员到安置点社区报到。

扶贫养牛有啥项目_扶贫养羊项目_扶贫养殖牛羊致富

大力实施“红色物业”工程。由安置社区党组织领办7家红色物业公司实现安置社区物业管理全覆盖,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并将商铺、停车场等纳入物业管理,为搬迁群众提供岗位260余个。推行“三个代理”志愿服务,聚焦社区养老、社区儿童关爱工作,推行“三个代理”志愿服务模式,为搬迁群众提供贴心志愿服务。目前,社区共有“代理儿女”40名,开展送温暖服务180余次;社区共有“代理家长”28名,结对52名留守儿童提供亲子关爱服务;社区共有“代理老师”20名,开展送课上门360余次。

持续抓牢抓实“社区治理”

抓好社区治理是融入新型城镇化的有力抓手。创新探索“社区管家”新路径。制定出台《万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立“社区管家”助推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方案》,合理配置130名“社区管家”,负责包保楼栋搬迁群众家庭基本情况、收集群众需求、帮助社区宣传政策等,充当社区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彻底解决搬迁群众多、干部少的难题,有效解决服务搬迁群众“最后一公里”路径不畅问题。

建立“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机制。该区8个搬迁安置社区同步建立“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社区治理机制,采取区乡两级联系包保责任制,吸纳安置点优秀党员、职工、青年、妇女等群体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整合“双报到”党员、五老人员、先进典型、群众性活动带头人等组建志愿服务队46支,常态化开展治安巡逻、矛盾调解等志愿活动,充分把社区治理触角延伸到每栋楼、每一户,有效提升了社区自我管理的能力。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推动区乡村三级综治中心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平台运行,9个安置点法律服务站点,人民调解委员会全覆盖。

扶贫养牛有啥项目_扶贫养羊项目_扶贫养殖牛羊致富

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机制和警务“两会”,加强社区治安形势分析研判,对发现的矛盾纠纷苗头和风险隐患,及时分析研判,建立工作台账,并及时有效化解处置。加强群防群治工作。招聘专职网格员42名,以网格(楼栋)为单位,科学划分巡逻区域、优化防控力量布局,组建义务治安巡逻队伍11支85余人,坚持白天、夜间网格化巡逻,确保巡逻防范全覆盖、无死角。

加强城管执法进社区,强化部门联动,解决安置点社区管理难问题。加强公安警务迁移,设立社区警务室7个,警力8人,实现了“一室一警”。警民联合加大巡逻防控力度和群防群治工作,最大限度提升见警率,积极预防“两抢一盗”案件发生,依法打击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有效降低了安置点社区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创建智能安防平台。

整合“天网工程”“雪亮工程”“平安守望工程”,在小区出入口、楼栋、重要路段、公共复杂场地等重点部位安装了视频监控探头,推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体系建设,全区9个安置点均实现了视频监控全覆盖;在旺家社区投入资金打造“智慧铜仁·平安守望”平台,实现了陌生人识别、高空抛物抓拍等重要手段,有效提升社区治安防控体系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震慑了各类违法犯罪活动。2023年以来,全区9个安置点无现行命案、群体性事件、重大刑事案件、重大安全事故。

持续抓牢抓实“防贫监测”

推进防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是做好后续扶持工作的基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效手段。强化防贫动态监测。通过个人申报、干部走访、部门筛查预警三个渠道开展常态化监测,持续用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专班人员力量,完善和落实好防返贫监测机制,强化风险线索的收集,强化风险分析研判。

截至目前,各搬迁社区累计纳入监测219户942 人,已消除风险100户442人,119户500均已制定帮扶措施。因户精准施策。适时了解监测对象基本情况、就学就业就医情况等,因户制定帮扶措施,落实帮扶工作,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教育保障、社会兜底保障等种帮扶措施,进行精准帮扶,全力防止返贫或新的贫困发生。注重过程管理。

制定《低收入脱贫户“一户一策”统计台账》,调动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村干部、“5433”帮扶干部,入户开展调查、分析预判低收入脱贫人口收入情况,针对人均纯收入达不到万元以上的脱贫户,实施重点帮扶。同时制定《低收入脱贫户一户一册》和《建档立卡户帮扶台账》,以建“册”为导向摸清脱贫户家庭收入及“3+1”保障等情况,实行全过程跟踪、全过程管理、全过程监测,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后续扶持高质量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通讯员 廖海林 田春燕

编辑 葛永智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