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小油条”要不得》的文章。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生力军”,我们年轻干部当怀揣梦想,扎根基层,深入群众,真抓实干,让身上沾满“泥土味”去去“油味”。
当前,年轻干部队伍出现“小油条”化倾向,具体表现为年纪不大却深谙人情世故,信奉平平淡淡才是真,荣誉激励批评等都不能波澜他们的内心;“求稳”在先,“干事”在后,不是分内的业务坚决不干,分内的业务拖到最后开始干,从不主动接事,能躲则躲,能推则推,很会自我保护、明哲保身;重个人得失轻集体利益,上下班掐着点,有事上班说,下班别联系;重关系轻能力,热衷于搞关系,忽视能力的提升,平时待人待物套路颇深,遇到困难就疲于应付甚至消极逃避;对群众缺乏感情,接待群众时或热情礼貌一问三不知,或拿着政策的鞭子胡乱抽打,不知变通、只认死理……如果任由“小油条”发展,对于他们自身来说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第一颗扣歪了,那只会离正道愈行愈远。同时,他们的得势又得利会误导一批真正埋头苦干的人,带坏一批刚入职的新人,脱离了人民群众,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老油条”工作时间长,“见识多”,对于单位内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所以练就了自己所谓的“生存法则”。那么这些“小油条”圆滑世故、见风使舵的经验从何而来?这里面有受各类职场文学、影视的影响,也有跟着“老油条”有样学样的影响。我认为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缺乏“泥土味”,现在很多年轻干部都是出自家庭门、校园门、机关门的三门干部,参加工作后坐在办公室两耳不闻窗外事,对群众缺乏感情,与群众打交道缺乏经验,处理群众事务方法不足,遇到矛盾纠纷调解等复杂情况也就源于能力不足出现了“绕道走”的心理,在忙于“躲避”中丢失了信念、淡忘了宗旨。
黄文秀曾说:“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因为缺乏基层工作经历,初到村时群众对她并不认可,于是她虚心向群众请教、深入了解全村贫困户的情况,很快扶贫之路有了好的开局。基层工作归根到底是群众工作,不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与群众唠唠家长里短,那纵是一肚“墨水”也枉然。这就要求我们勤心于民,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只有把群众当做自己人,把群众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这样群众才会愿意跟你讲真话,把你当做自己人。问需于民,褪下“高材生”头衔,放下“官架子”,走出办公室,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与群众唠唠家常,才能确切了解到群众需要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怎么做才能让大家喜闻乐见。求计于民,坐在办公室看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都是办法,在基层这个大课堂,群众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俯下身子,虚心拜师请教,在求计中开拓视野、理清思路。基层工作是忙碌的、繁杂的,同样也是锻炼年轻干部的“练兵场”,让我们树立“不是基层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基层”的思想,用“沾泥”的双脚足步丈量田野,在为民服务中厚植为民情怀,让青春之花在基层绚丽绽放。
历史和经验证明,只有多往一线跑,才能了解实情,只有多与群众沟通,才能得到认可,只有多对群众付出感情,他们也会反馈真心。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当起而行之、敢闯敢干,于一线沾“泥”去“油”,于基层筑梦远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