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颖萍
接到余连祥教授的邀请,让我为《我爱蚕宝宝》公众号写一篇文章,回忆起2020年的这个时候,记忆深刻。
去年的这个时候还在疫情期间,家里的小学生按教学进程在家上着网课。记得女儿读小学一年级时,学校鼓励养蜗牛,也花了不少心思;听说到了三年级,会要求孩子们养春蚕,那就更费周折。当时听着就觉得很麻烦,因为自己没什么耐心也不爱养小动物。
2020年的春天,是女儿上三年级的第二学期,虽然因为疫情没有开学,但科学课上的养蚕任务还是如期而至。大概也是这个时候,4月份,科学老师就在班级群里布置了养春蚕任务,并上传了一份《科学养蚕记录表》,有14页。
虽然我的内心觉得又多了件事,但是女儿超级兴奋,可能小朋友们天性就是爱养小动物,而她是尤其爱小动物,听到自己可以养蚕了,那是开心得不得了,无比期待蚕宝宝的到来。
我从小在安吉的农村长大,对养蚕并不陌生,小时候家里也养过几年的蚕,对养蚕的过程很了解,喜欢听蚕宝宝吃桑叶时发出的沙沙声,像极了屋外的细雨声;喜欢放学和同学们采桑果吃……
我们小时候养蚕,有欢乐,但更多的是看到父母的辛苦,因为蚕宝宝在不眠的时候,是24小时都要吃的,特别是四龄、五龄的蚕,吃桑叶的速度特别快,母亲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去摘桑叶喂蚕,就算下再大的雨,也得冒着雨把桑叶摘回来。那时候养蚕是生计,现在小学生们养蚕是学习、是乐趣。
首先得买蚕种。
小时候是乡镇上统一发种的,现在是网上什么都有,搜一搜,选择一下即可,我花了20几元钱买了个学生养蚕套装。
很快就收到了包裹,打开一看,有三个小盒子:一个盒子里是蚕卵,一个盒子里是一龄蚕,一个盒子里是二龄蚕,还送了一些桑叶、一个放大镜、一个温度计、一支鹅毛、一张清洁网。
女儿如获至宝,基本不许我们插手,我们只能进行口头指导,不能动手参与。她外婆也跟着有点兴奋,因为她也有二十几年没有养蚕了,看见现在网上能买到这些新奇的小玩意儿,老人家觉得很惊讶,但是因为自己有经验,也总爱时不时地插手管一下。
养一龄蚕和二龄蚕很简单,就先放在小盒子里喂桑叶,因为蚕宝宝太小,外婆就教女儿用剪刀把桑叶剪成条状放进盒子里。
蚕卵需要孵化,在我们小时候,孵蚕卵是很重要的过程,需要保暖,有时候还会用灯泡照着,不然蚕卵就容易受冻,孵化不出来。告诉女儿这个道理后,女儿就把放蚕卵的盒子放在她的羽绒服里,再盖上被子,每天要去看好几次,每次都失望地发现:蚕卵没有任何变化。
这个过程持续了有几天,后来终于发现有黑乎乎的小小的生命在盒子里一动一动的,女儿开心得大叫:看见小蚕宝宝啦!然后,也是把桑叶剪细细的,喂小蚕宝宝,不一会,就发现,黑黑的小生命爬满了桑叶。
女儿还会定期给蚕宝宝清理蚕沙(蚕的便便),在蚕宝宝吃完一批桑叶后,把清洁网放在蚕宝宝的上面,然后在清洁网上放上新的桑叶,蚕宝宝就会寻找桑叶而从清洁网的洞洞里爬上来,等下面的蚕宝宝全部爬上来之后,端着清洁网,把盒子里的蚕沙倒掉就干净了。当然,以前养蚕数量多,蚕沙是很好的有机肥料。
然后,最大的问题就是蚕宝宝的食物——桑叶。养蚕期间,桑叶是每天需要操心的事情。住在城市里,如何获取桑叶是一个问题,不像我们以前在农村,放学的路上两边都是桑树地,春天里桑果成了我们放学后的零食。但由于现在养蚕农户的急剧减少,就是在我们村里,桑树地也都改种了白茶,只有路边还能看见零星的一棵两棵桑树。
自从女儿养蚕后,我们一回到安吉,就是到处找桑树。家门口水塘边的一棵桑树,成了女儿养的这点蚕宝宝的主要食物来源。蚕宝宝小的时候,每周回去摘个一小袋桑叶,带回湖州,放在冰箱里,够吃一周左右。
有次因为周末有事,没有回安吉,蚕宝宝就面临着断粮的危险,女儿把寻找桑叶的事情交给了我。我印象中有次聚会,听农科院的朋友说他们院里有桑树,想到了就马上开车去农科院。到了农科院门口,真的发现院子里有棵桑树,枝丫伸到院子外面,每个枝丫头上散落着零星的几片小小的叶子,枝丫下面大一点的桑叶很明显是被摘掉了。我楞了一会,拍了张照片发给闺蜜,感叹湖州三年级小朋友的父母都不容易啊,这一棵桑树在这里,估计都被好多人知道了。
因为疫情原因,我就没有进农科院,就把这棵桑树上剩下的桑叶摘了,想着这点也能维持两天。
周一到学校上班,中午和余教授一起去食堂吃饭的路上,我提到了自己找桑叶的经历,余教授立马给我提供了一条宝贵的消息:说他在散步的时候发现学校有棵桑树,而且就那么一棵。吃完饭,余教授就带我去找那棵桑树,穿过一小块杂草地,真的有棵桑树!赶紧又摘了一些桑叶,想着又能维持两天了!现在养蚕,原来也不易啊!
女儿去哪都要带着这一小盒蚕宝宝,五一假期,出去玩,也要带着蚕宝宝一起,带到酒店,放在床头,在游玩之余也不忘精心照顾蚕宝宝,每天都会花一会时间盯着蚕宝宝观察,看着它们吃桑叶。五一假期之后,小学开学复课了,女儿就叮嘱外婆一定要在她上学的时候帮她照顾好蚕宝宝,一定要及时喂食,别让蚕宝宝饿着。
蚕宝宝长大了,买的时候感觉没多少,一点点长大后,特别是到了四龄蚕的时候,感觉好多啊,从一个小塑料盒子换到了鞋盒里,从鞋盒又换到了装打印纸的盒子里,而且一个还不够,需要好几个盒子。
女儿一边养蚕、一边观察学习、一边记录,发现了蚕宝宝吃桑叶的时候很有规律,而且吃得干干净净,一点也不浪费。她知道了蚕宝宝还要经历4次休眠期,在休眠的时候不吃也不动。有次周末我们回安吉,女儿就很放心地没带蚕宝宝回去,和外公说:“蚕宝宝们都眠了,在睡觉,这两天不用喂桑叶的,就像有些动物要冬眠一样,但是蚕宝宝竟然能休眠四次,而且每次休眠完蚕宝宝就会蜕一层皮,很神奇。”
时间过的很快,有些蚕宝宝开始不吃了,就在盒子里到处爬,白白胖胖的身体开始有点收缩、有点发黄,随后变得通透。外婆告诉女儿,蚕宝宝要吐丝做茧了,而且有的已经开始在盒子的一角开始吐丝了。外婆说得马上给这些蚕宝宝找到适合结茧的工具,不然它们在盒子的边上一直吐丝,浪费了很多丝后就做不起来茧了,那这条蚕的生命就终止了。
女儿催促我赶紧在网上下单买结茧网,但是收到包裹需要点时间,外婆就用了自己的经验,用绳子把一些竹子枝丫捆在一起,把要吐丝的蚕宝宝挑出来,放上去。
看着结出来的彩色蚕茧,不仅女儿很兴奋、很喜欢,外婆也很惊喜,不相信一样喂桑叶的蚕宝宝竟然能吐出彩色的蚕丝!
看着网上的购买记录,4月23日买的蚕种、5月16日买的结茧网,短短二十多天的时间,女儿体验了养蚕的过程,也收获了很多蚕茧。
在以前,养蚕养到结出蚕茧也就告一段落了,会请亲戚邻居过来花几天时间集中收获蚕茧,大部分好的蚕茧就挑选出来直接拿去卖掉了,能换回来一笔不小的现金收入;少量的不完整的蚕茧,就会直接用水煮了,然后在农村妇女们一双双巧手下变成一个个“绵兜”,晾晒干透后,做成丝绵被、丝绵袄。小时候的我们,就是穿着丝绵袄长大的。
但是,现在不行,女儿不允许外婆碰她的一个蚕茧,她说科学老师讲过了,蚕宝宝在蚕茧里会变成蚕蛹,蚕蛹会羽化成蚕蛾,蚕蛾交配后还会产卵。
蚕茧就这样放着,在逐渐升温的天气里,从一个个蚕茧里咬出来的蚕蛾,真的产下了很多的蚕卵,有的蚕卵又孵化出了小蚕宝宝。但因为天气热了,找桑叶也不容易,就狠下心让女儿没再继续养下去了,女儿还为此伤心了好久,到现在还记忆深刻。
养蚕的过程很短,但小朋友学习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作为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上要求的内容,真的很有必要。
别说小朋友,在工作之余,我也会偶尔看着蚕宝宝吃桑叶,虽然蚕宝宝们被女儿比喻成“吃货”,实则它们“拼命地吃”是为了尽快地长大、变老、吐丝、结茧;看着蚕宝宝不眠不休地在那一圈圈地吐丝,把自己的身体包裹在里面,想起了“作茧自缚”,然而“作茧自缚”是为了“破茧成蝶”,又想起了“春蚕到死丝方尽”,那种专注和执着,让人动容,觉得这个世界真的很神奇。我也喜欢就这样静静地看着它们,很治愈。
作者简介:蔡颖萍,湖州师范学院“两山”研究院教师,农业经济学博士。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