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常洪涛 通讯员 郭祥昭 秦中飞)青山绿水觅新机,拓宽脱贫致富路。初冬时节,走进曾被央视点赞的鲁山县熊背乡茶庵村,群山环绕,层林尽染,蜜蜂养殖、香菇种植、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欣欣向荣。
茶庵村只是鲁山县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成功案例。近年来,该县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唱响组织引领、特色发展、人才助力“三部曲”,大力发展扶贫产业,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证。目前,血桃、葡萄、蓝莓、软籽石榴、香菇及农家乐等一大批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了越来越多的群众脱贫致富。
建强产业“桥头堡”,唱响组织引领“前奏曲”
产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
该县立足让党组织撑起产业发展主心骨,打破原先乡村党组织模式,跨区域创建产业党组织,推动乡村资源全域化整合、多元化增值。
瓦屋镇香菇种植历史悠久,但因种植分散、规模小,导致市场竞争力弱,难以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今年4月,鲁山县委组织部以瓦屋镇为基地,在西北山区成立全县第一家食用菌产业党总支,覆盖背孜、瓦屋、仓头、观音寺4个乡镇,建成香菇大棚1000多座,实行销售渠道、加工平台、管理经验共建共享,吸纳1000多人就近务工,其中贫困户381人,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
团城乡地处大山深处,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素有“天然氧吧”之称,野生五角枫、山紫荆等摇曳多姿,辛夷、山药、葛根等药材漫山遍野。2019年以来,该乡旅游党总支引导寺沟、花园沟、牛王庙等村发挥生态优势,整合旅游资源,对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发展“多彩田园”及高端民宿项目,打造全域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
目前,该县在产业链上成立7个产业党总支、84个产业党支部、1500多个产业党小组,带动8100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党组织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桥头堡”。
强化产业“续航力”,唱响特色发展“变奏曲”
特色产业进村头,群众致富有盼头。
鲁山县围绕村村上产业、户户有项目,坚持因村施策,创新发展,实现乡村蝶变。对资源丰富的村,要求扬优成势,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对产业突出的村,引导成立产业合作社,为群众提供各种生产服务;对经济基础好的村,鼓励入股分红,发展加工、经营、服务等产业,让产业发展成为脱贫增收的“加速器”。
董周乡充分发挥五里岭土壤钾含量高的优势,发展特色种植,引导周边村民种植酥梨、油桃、石榴等果树5.6万亩,建成了蜿蜒30公里的特色经济林长廊,辐射带动周边库区、观音寺等3个乡的40多个行政村发展林果种植业,1000多户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曾经的“乱石岭”变成了“花果山”。
熊背乡大年沟村依托地理优势,注册“大年沟血桃”商标,创办血桃种植合作社,实行管理、价格、品牌、包装、销售“五统一”模式,让种植户抱团发展,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2020年,该村血桃种植达3800亩,年创经济效益300万元。大年沟血桃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无公害产品认证,大年沟村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
四棵树乡张沟村、平沟村、黄沟村,建设以特色农业旅游观光、民俗文化、科普教育、养生休闲、健身娱乐相融合的产业带,群众一举脱贫致富。昔日无人问津的穷山沟,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
激活产业“蓄水池”,唱响人才助力“协奏曲”
筑巢引凤聚人才,注入发展新动能。
该县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外出农民工等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同时,组织县域105名“田秀才”“土专家”,组建县农业科技服务团,为贫困村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遴选234名第一书记,选派518支驻村工作队,当好群众脱贫致富“领航员”,让“人才杠杆”撬开脱贫致富的大门,使“人才雁阵”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
辛集乡葡萄产业党总支书记张平洋退伍不褪色,深入钻研葡萄种植技术,带头试点种植沪太8号、夏黑、京亚104等优质品种,使该乡葡萄种植亩产值从2000元提高到15000多元,辐射带动16个村连片种植葡萄1.5万亩,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年创经济效益近2亿元。2019年8月,张平洋获评“出彩河南人”之首届最美退役军人。
县农业科技服务团副团长、高级农艺师周耀伟,刻苦钻研,种植推广甜柿,带动张店乡界板沟村、张良镇杨李沟村等地建立扶贫甜柿示范园36个,使2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周耀伟被授予“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最美森林医生”称号。
县人民法院90后法官吴家宝2017年9月被选派到下汤镇尹和庄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敢想敢干,争取项目资金417.9万元,带领村民改善道路、水库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蜂蜜、香菇、柿子、花椒特色产业,使54个贫困户顺利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
“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政治功能,优化服务功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鲁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魏学君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