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夜幕降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隆安县那桐镇、丁当镇的1.5万亩火龙果基地便会变成灯海,蔚为壮观。这是当地农业种植企业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对火龙果进行“催花补光”,以提高产量。
全国每5个火龙果,就有一个产自南宁。7月21日,隆安县金福火龙果基地,果园内一片丰收景象。低垂的枝头上红彤彤的火龙果被工人麻利地摘下后,迅速被送往冷贮车间,去蒂、清洗、分选、装箱。数十小时后,这些甜蜜多汁的红心火龙果便会现身北京、上海等地的水果市场。
“我们用工业管理的理念来管理农业,用现代化科技提高种植效率,这是隆安火龙果能走向全国的秘诀。”顺着广西金福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苏秀清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基地的火龙果主干下均匀铺设着一排排黑色细管,这是从以色列引进的水肥一体化系统。管理人员通过埋在地下的传感仪,定期对土壤中的微量成分进行分析,根据果树的不同成长期将水肥配比好后,经滴灌管输送到田间地头,几个人便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数千亩基地的水肥灌溉工作,而且和传统灌溉模式相比,每亩可以节水节肥四成。
火龙果基地里的黑科技还远不止于此,为了防止水土流失、锁住养分,火龙果植株间的土地上铺设了大量的防草席;为了调节挂果期,让火龙果植株在秋冬季节也能继续开花挂果,基地采用源自台湾的仿太阳夜间催花补光新技术,在几十万盏LED灯的照射下,果园不仅每亩年增产600公斤,而且还变成了游客青睐的网红打卡地。
基地路边的“精准扶贫·贫困村集体经济入股分红告示牌”和“精准帮扶联系卡”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在基地内忙着剪芽、摘果、打包装的卢春弟,便是一名受到帮扶成功脱贫的群众。
今年58岁的卢春弟家住丁当镇保湾村,由于他小儿麻痹落下残疾,而且妻子身患疾病,他家于2016年被识别为贫困户。当时,卢春弟靠家中的几亩地种点口粮,加上空闲时去县里打些零工每月收入几百元,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保湾村驻村第一书记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马上联系了金福农业公司,经过招工报名,卢春弟有了第一份正式工作。
“进来之后每天都有活干,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入。”卢春弟说,2016年1月,他来这里做工,每月按工作量计酬能有2800元-3000元的收入,当年10月他就成功脱贫。在政府的帮助下,他和家人还迁入了隆安县震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免费分得一套70平方米的新房。“以前我家一个星期只吃一餐肉,现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生活越来越好了。”
在丁当镇,占地5000多亩的金福火龙果种植基地,成为周边群众名副其实的“聚宝盆”。通过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务工有薪金、反包管理有酬金、超产分成有奖金、村企合作享奖金的“五金”模式,周边34个村累计获得村集体收入400多万元,惠及贫困人口逾万人。苏秀清表示,实施“五金”模式以来,当地农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积极性大增。其中,去年收入最高的贫困户,“五金”叠加,累计年收入达9万元,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