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市界址镇是该市革命老区镇,红军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印记:1932年,水口战役结束后,他们在这里休整;1934年,红军长征从此地入粤。这两大事件,在界址不仅流传下了感人的革命故事,还留下了代代相传的红色物件。近日,当南雄红色革命史料收集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走进该镇时,就收集到了两件珍贵的物件。

中央七台致富经收木桶_中央七台致富经收木桶_中央七台致富经收木桶

赖福文捐献的红色物件——盛饭木桶

两个老旧的红色物件,默默诉说着尘封近90载的革命故事。

火铳锈迹斑斑 见证战争与和平

界址镇下屋村船寨村严超树捐献的火铳锈迹斑斑,看起来只是一截铁棍。如果不通过严超树的讲述,以及工作组的鉴别认定,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部分人,根本无从辨认。

这把火铳创制于上世纪30年代初,长度超过2米,重量超过30斤,是当年红军用于放哨守大门的重要武器。它主人叫严石头古,今界址镇下屋村船寨村小组人,1915年生,1932年参加红军。参军同年,在南雄市辖内的孔江战斗中不幸中枪,英勇牺牲,年仅17岁。

中央七台致富经收木桶_中央七台致富经收木桶_中央七台致富经收木桶

严超树捐献的红色物件——火铳

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换来了新中国的和平幸福。和平年代,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严家这把火铳,常年不用,逐渐老旧生锈,不复“当年之勇”。再后来,因其不再具备武器的危险性,当年政府并未回收,而是留给了严家作为纪念。

严超树,是革命烈士严石头古的嫡孙,在得知工作小组正在收集当年红军在南雄留下的红色物件后,便与族中其他兄弟叔伯商量,要将这珍藏于家中近90年、祖父遗留下来的唯一念想——火铳,拿出来上交给市里的工作组。

“这是我那红军爷爷留下的火铳,我们一直在保留着它做个纪念。虽然老爷爷在战斗中光荣牺牲,但他的故事,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子孙后代。”严超树说,作为一名党员,也将继续发扬革命传统,在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把火铳捐出来,是想有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界址的红色故事。”

木桶古朴老旧 镌刻军民鱼水情深

另一件红色物件,来自该镇下屋村江子脑村小组,是一只古朴老旧的木桶。它的故事要追溯到红军开始长征的那一年。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江西赣州信丰县的万隆李庄,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挺进广东省,行经“红军桥”(今界址镇下屋村杉头下村村口的一座小石拱桥,因红军从此经过而得名),抵达杉头下村小组。

当晚,战士们为了不打扰百姓,和衣睡在屋檐下和祠堂里。第二天,看到此处四面环山树林密集,村民们又纯朴热情,红军便选择在杉头下、江子脑休整,并在江子脑设立机关总指挥地。红军住下后,便帮老百姓挑水、打扫卫生,教他们识字唱红军歌。

“红军在村里很受欢迎,听老一辈说,村里还为他们筹集了2000多斤粮食。”木桶的主人赖福文说,其祖父赖荣松,就曾跟其他村民一起挑着盛满饭菜的大木桶,送到村里的祠堂,给红军战士们吃。

为什么红军会在这个小山村如此受欢迎呢?南雄市红色革命史料收集工作小组介绍,早在1932年7月,水口战役结束后,红三军团就以老界址圩为指挥中心,在界址地区进行休整、补充给养,所以当地的村民对红军是有认识的,“当年村民准备空出自家房舍给红军住宿时,红军婉拒了,自行清扫村里的祠堂就地打铺休息,并和当地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像这样红军与当地百姓鱼水情深的故事,随着我们收集工作的深入,正在一个一个被唤醒。”

【全媒体记者】潘俊宇

【通讯员】董子龙 陈丹婷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