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前景求职”,作者:前仔,36氪经授权发布。
在职场里,怎样提问才会获得想要的帮助?
1提问前,先想想你要问什么
很多人,一想到提问,可能就陷入到一种思维模式:不懂就问。
但很多问题没必要“不懂就问”,显然,提问的人没有在提问前想好一个问题:
就是是否有区分你的问题类型。
问题分很多种类型,有的讨论着三天三夜也没有结果,有的可能只需要一句话就及时给出结果。
所以在提问前,想好你的问题类型是什么?
可以没完没了探讨的课题,那是question;
必须要现在着手解决的难题,那是problem。
在争分夺秒的职场,建议尽量不要提一些大而空泛的问题,比如“怎么提高自己的工作积极性?”“怎么让自己看起来更聪明?”,让人不知从何说起的问题,
即便提出来了,人家也很难给你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泛而空的问题本身就没有标准可言,最要命的是,没有得到心仪的答案不说,还浪费了别人和自己的时间。
所以,在职场提问前,先想好你最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值得不得被讨论和解决?
而不是,浪费彼此时间得到一个空泛的答案要好得多。
2提问的目的,不只是等一个固定答案
很多人,特别迷恋所谓的“固定答案”,但是职场形势变幻莫测,
有时候,用今天的答案很难去套昨天的问题,因为每个问题在不同的语境下都会发生变化。
所以,我们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尽可能的让自己的思维不要局限在一时一刻。
尽可能把“是或否”这样的封闭性问题,转换成开放式问题。
比如“今年下半年工作局势可能不明朗,到底该怎么办?”这个问题,
就应该转换成“今年下半年工作开展可能很难,我建议组织一个工作动员会,你看看你有没有什么好建议提的?”
提问的目的不是要出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展开一段建设性的探讨,围绕这个建设性讨论得出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案,这个才是最合适的最优解。
3好的问题,都有自己的边界和条件
会提问的人,都懂得详细描述问题,尤其是一个好的问题都要设定边界和条件。
下面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表达:
“怎么把OKR制定的更好”和“我明天要提交下个季度的OKR,怎么才能制定的更好”。
在对方可以理解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去就问题发生环境和条件进行描述,是对对方一种尊重和理解,毕竟在职场上别人能抽出自己宝贵时间帮你解决问题,为你排忧解难,已经很难得了。
我以前就经常遇到各种提问者,提出的问题简直无法直视:
一上来就是一大段长达60秒的语音不说,其中还有各种诸如“那个、就是、嗯啊”语气词,听完之后不知所云,完全得不到任何有效信息。
职场是个讲究效率的地方,拖沓的沟通过程只会消磨别人对你的耐心,从而错失机会。
你要学会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按照重要程度列出来,并整理自己的逻辑,抛弃掉那些复杂且无用的表达。
性格内向的人要多加练习在人前讲话,用简洁的语言直抒胸臆。
简单且直接的表述自己的观点,能让人快速抓住你想要表达的重点,会让人对你的好感度增加很多。
让倾听者能够快速明白你的意思,这就是一个好问题产生的条件。
4如何降低提问被拒的几率?
不妨试试“目的前置”
回想一下,在日常工作中,是不是你也遇到过类似情形:
“老板,明天下午3点你有时间吗?”
“干嘛?/没时间。”
为什么这么提问很容易翻车?
因为一般职场人都有一定的防备心理,你问我有没有时间,大部分人第一反应就是:
要么是来找我办事的,有么是有事要办我的,最后大概率很容易被人拒绝。
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目标先行,就是要把目的放在前面说,把问题放到后面说。
比如同一个问题,再换个次序,先问:
“老板,我明天会就这个问题组织一个线上会议,你觉得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那你收到的反应必然老板对这个问题或者会议安排的看法,因为他已经在按照你的提问路径在回答问题了,然后你再说:
“这个会议是下午3点开始,预计一个小时,你能参加吗?”
当你把目的前置的时候,反而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对方的防备心,一开始就亮明问题和你的意图,对方只需要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回答即可,
对他们而言,减少了一个思考“你要干嘛”的过程,基本上沟通成功率也会得以大步提升。
5正确地问,和正确的问题一样重要
在西方职场里有一种所谓的「不Judge」文化:
就是不去随便「评价」一个人,要给予每个人足够的尊重,人人平等。
但,「不Judge」,可不仅仅是「不干涉他人生活」这么简单。
像什么,不问别人下班去干吗啦,不在背后说人八卦啦,不去说别人的决定不明智这种。
能这样,确实很好,但还不够。
比如有人向你提问,问了一个你很尴尬的问题,你需要怎么回答才让对方也不会和你一样陷入尴尬?
你可以说“能展开说下你的思路吗?”或者“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当然,你也可以说“你天天满脑袋想什么呢?”
很多时候,正确的问和正确的问题一样重要。
同一个问题,可能提问和表达的方式不同,最后收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6不是不能发表反对意见,而是提前有个缓冲时间
很多时候,有些职场人可能会觉得提出一个反对意见就是“唱反调”。
其实大可不必这么想,与其想着不去和忤逆别人的想法,倒不如在表达怀疑和反对的问题的时候,进行一个“态度豁免声明”。
基本可用的句式包括:
“我只是针对这个具体事想问一下”,或者“我可能需要问一个不太礼貌的问题,但是您放心,我没有针对您的意思”。
给对方一个情绪缓冲的时间,虽然对方仍然不会高兴,但是对方不会愤怒。
很多问题,并不是不能发表反对意见,而是提前有个缓冲时间。
给对方留一份体面和尊严,不仅是职场沟通上的不二法则,更是为人处世的生存法则。
7永远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来提问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话语权,被别人所重视。
但却有时候,会在无意中做着不经意间伤害别人的事情。比如,随意打断别人说话。
殊不知,真正有修养、值得被尊重的人,从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
而是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保持耐心,认真倾听,等别人先把话说完。
因为他们知道:
不打断别人说话,这是职场上人与人相处之间,最基本的礼貌。
可以等别人把话说完,也可以等没人说话的时候提问,但永远不要选择打断别人的讲话来提问。
这不只是为了尊重对方,更是为了防止暴露自己是个没有教养的家伙。
8尽量不要反问
职场沟通中有几种句式的使用要非常谨慎,不仅容易产生歧义,而且可能伤害对方的情绪而诱发矛盾。
这一类最典型的就是反问句:
人们用反问句往往是为了强调自己的原意,可面对理解力不够强的沟通对象时,反问句经常会让对方完全相反地理解自己想要表达的意图;而且无论是谁被反问的时候,都难免产生被冒犯的情绪。
同一个问题,自己解决不了了,索性甩给对方回答是最轻松的方式,但很多人未必能想到这样的做法,往往很容易翻车。
不信,你自己思考看看:
你就不能早点提交资料吗?
你就不会少说两句吗?
你能不这么啰里啰嗦吗?
你能不这么和我讲话吗?
同样的反问句,在不同的人身上都是不同的反应:
遇到强势的人反而会吵架,遇到弱势的人会终结对话。
但最终的结果都一样,就是无论如何都是耽误了沟通和工作。
9尽量不要设问
尽量不要设问。
设问是个好东西,只是适用于单向沟通的场景,写文章、演讲、讲课,都用得上。但是在双向互动的场景里,设问就是过于张扬和不礼貌。
“早知道你这么厉害,你怎么不上呢?”
“我都说了,这事要是我来做一定能成!”
“我就说吧,你要是听我的你就不吃这个亏了。”
是不是,听完一句比一句更不舒服?
职场上的沟通大部分时候没有这么复杂,对方想要表达的仅是其表达的意思本身。
如果过于依赖沟通中的设问句式,反而会让自己显得非常张扬。
虽然效果是起到了,但却是反面效果。
10不管是提问还是解答,都不要注意尺度
这几年,很多人喜欢用一个“过度解读”来表达自己言论被误解。
其实职场也是,就像很多职场人担心自己的提问和解读会被“过度解读”,反而不敢直抒胸臆的提问和解答,虽然在人际关系复杂的职场,这不失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有效方式;
但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
职场上的沟通大部分时候没有这么复杂,真正该表达的不过是其表达的意思本身。
过于频繁地揣摩对方的立场和意图,容易让自己陷入一种不信任和孤立的心理氛围,并引起大量的误解;
反而就事实本身进行沟通,往往会让自己更轻松地获得更多人的信任。
所有的提问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这一个目标是合理的。
没有道路可以通往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退一步说,即便对方和自己之间缺乏信任,那么我们也只在心中揣摩对方的立场和意图,而沟通过程中还是应该保持客观和理性,而不是被自己“过度解读”的想法带偏,
否则自己就成了那个心机深沉的人了。
写在最后:
在职场,提问和解答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长方式,但是在得到答案和给别人答案的过程中,
除了实事求是之外,我们更该有所共情,为别人去思考一二。
这并不是心思多,而是做为一个职场人该有的职场素养和职业道德。
希望,对你的职场发展也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
1. 得到丨《脱不花:在职场环境中,怎么正确的提问?》
2.廖敏夫丨《职场沟通的七个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