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补齐城市功能短板

关于我市综合管廊建设的几点建议

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_优秀规划案例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的意义

2015年,哈尔滨市被国家确定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为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创新机制,破解融资难题,多部门通力配合,目前,综合管廊建设项目正在快速推进。但通过近两年的实践看,我市综合管廊建设在规划、技术、管理等诸多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必须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确保我市综合管廊建设从始至终都不留遗憾或少出问题。市政协委员高璇结合哈尔滨实际,针对我市综合管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划不全面、深度严重不足

城市地下空间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解决当前“城市病”的重要途径。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一部分,地下空间的资源开发具有不可逆性,若规划不合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缺乏全面协调,未来城市地下空间再次开发将代价巨大。

目前,地下综合管廊规划深度严重不足,仅考虑综合管廊单一项目建设的需求,未能与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相协调,如“智能化城市、海绵城市及后期的运维管理”等,以致综合管廊建设严重影响未来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浪费宝贵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二)技术落后、缺少可借鉴的经验

综合管廊建设起点高,建设快,但存在大量工程技术问题有待解决,如特种管线(高压电缆、重力流排水管线及天然气管线)入廊设计、管廊如何兼顾人防和集约化的运营维护技术等均未开展深入研究,标准和规范制定尚待完善。尤其是受东北地区城市气候影响,年降水偏低,针对半年时间的雨水收集和半年时间冬季冰雪的再利用设计等对海绵城市建设尤为重要。

另外,综合管廊还是城市的生命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当前的工程建设虽然考虑了管廊的平时防灾能力,却忽视了战时对敌空袭防护能力,为未来战争造成的二次破坏埋下隐患。

(三)未来的运维费用巨大

当前综合管廊的运营管理主要采用分散化、局部化及小型化管理模式,按照当前综合管廊的建设速度,三五年后我市的综合管廊建设规模将达到数百公里,由此所至每年的综合管廊运营管理费用不是个小数目,且逐年递增,未来应该怎样解决这笔资金的出口也是在PPP项目签订协议之初要考虑的关键点。

二、建议

坚持规划先行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应严格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综合管廊规划与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必须统一同步推进;

将“智慧城市、海绵城市、运维管理”的要素统筹考虑并兼顾人防需要,充分发挥其“平时防灾,战时防空”的综合防护能力,确保战时管线安全运营;

形成百年大计,建成“集约的管廊”。

加快综合管廊新技术的应用

遵循智慧管廊的理念,将率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3S和建筑三维信息模型BIM等技术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城市地下空间精细化设计。经过BIM模型融合和优化后,形成地下综合管廊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实现综合管廊的动态检测、预警分析和应急处置的系统化智慧运营。

要重点实施BIM技术的运用

在设计阶段可做到:

一是可视化功能协助关键结构设计。综合管廊的隐蔽工程多,采用CAD平面设计,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BIM技术拥有强大的可视化功能,可以实现综合管廊廊体任意角度剖切,协助设计人员查看隐蔽工程的空间与结构。另外,综合管廊中管线众多,穿插频繁,管线标高难免会出现碰撞,BIM技术也可以协助设计人员查看各支管的信息和精确测量管道间距离,实现最优的设计方案。

二是设计方案仿真。对管廊位置、管廊宽度、高度、各分支管线接口设计、各种附属的安装口、通风口、监控中心结构设计、人防密闭门、通风设备、应急逃生出口等方案内容进行建模、仿真分析,对参数化视图进行实时渲染,提前模拟设计效果,对比分析,从而优化设计方案。

在施工阶段可做到:

一是图纸审核

BIM技术可将各专业的模型组合起来,检查组合之间的合理性,检查廊体结构与结构之间的冲突,结构与机电间的冲突,机电与机电之间的冲突等,将所有的冲突与交叉暴露出来,根据碰撞结果及时调整设计方案,从而提高图纸复核的效率。

二是管线排布优化

在碰撞检查的基础上,利用BIM技术的虚拟建造功能,结合原有设计图纸的规格和走向,对给排水等各专业管线排布进行优化,改进原有的管线排布冲突,合理优化管线布置。管线优化可以在施工前,提出最优的管线排布方案,有利于减少设计变更,避免实际施工过程中,因排布冲突造成的返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

三是施工模拟

综合管廊一般位于交通运输繁忙或工程管线设施较多的主要车道,地下施工作业多,施工难度大,故选择合理科学、便捷的施工方案尤为重要。运用BIM技术进行施工方案模拟,对管道的运输、施工过程、机械配置等进行预演,确定施工顺序,比较多种方案的可实施性与便捷性,提前暴露出施工方案中的安全隐患与冲突问题,为施工方案的择优提供依据。此外,施工前对施工班组进行虚拟施工交底,避免了因二维图纸理解错误造成的施工返工及材料浪费。

四是进度模拟

BIM技术可根据这些信息模拟施工进度,通过进度模拟,检查进度计划制定是否合理,并相应调整与优化进度计划。此外,根据确定的进度计划,制定相应的材料资源供应计划,避免带来的材料浪费或不到位对施工造成的影响。

五是材料控制

BIM技术可以根据施工进度,为限额领料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对班组也实行限额领料,既避免了材料浪费,又能保证材料到场及时性,有利于公司对项目资金的调配及安排,减少资金积压和成本浪费。

六是项目协调

施工项目协调主要报告施工单位内部组织和关系协调,以及与业主、设计单位、监理等外部单位的项目协调。传统的项目主要通过面对面、视频或者会议等方式,依靠二维图纸等文件资料进行沟通,效率较低,存在问题沟通滞后性等问题,难以实时、快速解决问题,无疑增加时间成本。基于BIM技术搭建的沟通平台,可以满足不同参加方通过网络协同开展工作的需求,减少语言交流障碍,及时快速的解决问题,有效控制工期,显著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损失,保障各方顺利推进项目。

在运维阶段可做到:

以BIM技术为基础,建立运维管理系统,对入廊信息、运维人员档案、维修记录等进行综合管理。结合GIS技术,将管线、附属设施、周边环境三维化建模,形成动态大数据平台,设备发生故障时,可及时、准确的定位故障发生位置,调取故障管道的相关信息,引导维修人员前往故障发生位置,进行三维可视化运维管理。利用“BIM+GIS”技术,为运营单位提供廊体的查询、统计和分析服务,从而提高运营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强化管廊的运营和综合维护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应采取有偿使用的办法进行管理和维护,其费用包括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我市的综合管廊建设应采用政府和社会合作大都采用的PPP模式,PPP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打造经济活力新增长点,而且对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工作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PPP模式的具体运作方式有BOT(建设-运营-移交)、BLT(建设-租赁-移交)、TOT(转让-运营-移交)、BOO(建设-拥有-运营)等,具体采用何种形式,取决于项目自身的特征和属性以及需求。

综合管廊的建成将充分彰显“集约”、“智慧”、“生态”的理念,同时也将成为国内综合管廊的典范,为哈市城市的各项建设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