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教师培训新模式 开拓师资培养新局面 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和特色优势。自2009年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分批试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了认知,健全了制度,完善了体系,取得了成效。2022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教学改革升级迭代到培养模式推广,工学一体化进入全新阶段,即以高质量专业和课程建设为主线,以高水平评价为指引,以大规模教师培训为支撑,到十四五末实现“百个专业、千所院校、万名教师”的建设目标。
工学一体,以师为本。工学一体化教师是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转化、学习任务设计、课堂教学组织、课程评价实施的第一执行人。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想要推得开,落得实,就必须培养一支精通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将企业工作任务转化成教学内容,根据工作过程设计教育过程。2009年试点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通过暑期师资班培训5400名一体化教师。新阶段,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实施“万名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计划”,引领和帮助技工院校教师迎接新挑战,为技工教育培养数量充足、素质过硬、能力突出的工学一体化教师队伍。
图 一体化现场教学
一、结合实际,倡导系统科学的培训理念
面向新阶段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要求,提出了“标准先行、分级培训、分类培养”的培训理念。
一是标准先行。为确保培训效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坚持标准引领,开发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标准。开发过程参照职业技能标准和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开发技术和开发路径,组织教指委专家和工学一体化一线骨干教师参与,梳理了工学一体化教师三个级别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代表性工作任务,并转化为工学一体化教师的学习任务,从而进一步明确培训目标、培训要求、培训安排、培训课程标准(培训大纲)、培训实施、培训考核六部分内容,系统回答了工学一体化教师为何培训、培训什么、如何培训的问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还在教师培训标准基础上,开发教师培训指导手册,统一标准,统一教材。
二是分级培训。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依据职业能力成长阶段划分为三级、二级、一级三个级别。每个级别的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等方面都有所区别,各有侧重。整体上来看,三级培训主要面向承担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的新手教师,通过培训使其胜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设计、组织和面向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实施等任务;二级培训主要面向承担学习任务分析和教学资源开发的熟手教师,通过培训使其胜任学习任务分析、策划、评价设计和工作页、信息页等学习资源开发等任务;一级培训主要面向承担课程标准转化和评价设计、教学能力指导的能手教师,通过培训使其胜任校本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转化和评价标准开发、新手工学一体化教师指导等工作任务。分级培训依据工学一体化教师在新手、熟手、能手等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职业能力要求开展差异化、针对性的培训,能最大程度提高培训效率,带动新手教师向骨干、课程负责人、专业带头人成长。同时,经过一个级别培训后,教师可在一线工作中对培训成果进行应用、检验和迁移,为更高级别培训奠定基础,进而打通工学一体化教师职业发展和能力成长路径。
三是分类培养。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按照机械、电工电子、信息、交通、服务、财经商贸、工业综合与农业、文化艺术与综合8个专业大类分别开展。按照专业大类培训有利于扩大培训规模,更高效地普及教学教法等方面共性的知识、技能,同时也可以促进同类别不同专业教师间的交流、学习,利于兼顾教师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分类培训不代表脱离专业,在培训中,会结合本专业大类的具体专业的案例进行教学,并带领参训教师结合自身专业和工作进行深度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最终每个教师都会产出适合本专业的教案、学生评价方案、工作页等成果及工具。
二、总结经验,健全完善高效的服务机制
一是发挥载体作用。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的载体包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14年认定的全国技工院校师资研修中心和2022年新遴选的全国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基地,其分布覆盖了全国30个省份及8个专业大类,满足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需求。其中,研修中心可开展培训师、一级教师培训以及二、三级骨干教师研修活动,培训基地可开展二、三级教师培训。为发挥培训载体积极性,研修中心和培训基地可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对应专业大类和教师级别,面向本地、本省乃至全国自主安排培训计划、设计培训方案、开展培训招生,技工院校教师也因此获得更多选择空间,可就近就专业参加培训,提高了培训的可获得性。
二是培养授课培训师。为保障培训质量,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在统一标准、统一课程、统一教材的基础上,倡导统一授课师资。选拔一批工学一体化理论功底扎实、教学质量突出、培训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进行系统培训,经考核认定后成为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的培训师,承担培训授课任务。在培训师培养方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课程和教材,并依托师资研修中心开展培训,提升培训师职业能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还将逐步建立工学一体化培训师库和教师库。
三是闭环管理服务。一个完整的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周期包括培训计划报送、培训班方案申报、培训师选择、教师学员筛选、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组织实施、培训考核评价。同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通过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管理服务系统,进行培训方案审核、培训过程监督、培训结果备案、培训效果评估,对教师培训进行全周期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和大数据分析应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出台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相关管理办法及技术规程等指导性文件,确保各级主管部门、研修中心、培训基地及培训师通力协作,各尽其职。
三、追本溯源,开发务实管用的培训内容
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的培训内容源自一线教师实践,立足典型工任务,辅以优质教学案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聚焦工学一体化教师职业能力,组织第一、二、三批部级课改试点院校推荐具有10年以上一体化课程教学经验的一线优秀骨干教师担任实践专家。挖掘并整理实践专家作为一体化教师在不同职业阶段的代表性工作任务,准确识别了工学一体化教师不同成长阶段的主要特征,并提取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在课程转化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覆盖工学一体化教师从新手到能手成长过程的培训课程和学习任务体系。运用工作过程分析技术,深入分析任务的对象、内容、方法、组织、设备材料和要求等核心要素,明确职业能力要求和工作内容,识别工学一体化教师核心工作成果,形成了系统的培训内容框架。依据培训内容框架,又整合了数控加工、汽车维修、电子商务、服装制作等多个专业实践专家的优秀做法。以“实践性、规范性、均衡性”为原则,整合不同技工院校教学文件的体例格式和核心要素,系统提炼出“课程标准转化建议”等16类关键成果,形成了工学一体化教师从接受教学任务到完成教学组织全过程工作成果的规范案例,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依据和支持。
四、注重效果,探索先进丰富的培训方式
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的培训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工作为主线,以成果为导向。
在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中,参训教师不再是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学习过程中收集、处理和转化信息,成为有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培训师由知识的传授者也转变为帮助教师主动建构的引导者。在新的培训模式下,教师是中心,培训师需要主动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进行培训活动的设计,最大程度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让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经历教师向学生的身份转换,并使教师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感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和实施过程,使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种新的教学方式。
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还着重突出了工作为主线的理念。在设计培训过程时,应用学习任务分析技术对工学一体化教师代表性工作任务的工作步骤、内容、方法、要求和成果等要素进行分析,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的完整工作过程,对任务分析结果进行整理,并转化为学习过程设计,实现了工学一体化教师培养中工作和学习过程的对接。同时,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近距离观察和亲身参与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活动,兼具了行动者和研究者的双层角色,为培训结束后教师返回各校开展真实教学活动时快速引入工作过程和行动导向的理念和方法奠定了基础。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致力于帮助参训教师解决“如何做”和“如何做好”的问题,培训评价坚持以成果为导向。
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标准分别从课程层、任务层和课堂层明确提出了“课程标准转化建议”“课程考核标准”等16类关键成果,为各级别教师培训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不是理论和技能的简单整合输出,而是通过培训指导参训教师完成工作核心成果,实现了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重大转变。
五、结束语
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技工教育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体现。它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课堂、课程、教学、专业建设、院校管理等多方面的系统性改革。要确保改革的每个环节都落实到位,增强改革的平稳性、顺畅性,一定要注重其中“人”的因素。全力推行“万名”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计划,运用系统科学的培训理念、务实严谨的培训内容、丰富先进的培训方式、完善高效的服务机制,帮助技工院校教师理解工学一体化内涵,掌握工学一体化教学技能,切实提升技工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专业、院校的建设水平,促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系统落地,为推动技工教育发展,培养德技并修、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作者: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职业培训服务处副处长、二级调研员张薇;三级主任科员程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