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品文档中华鲟常见病的防治由于我国鲟鱼的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投资鲟鱼养殖的人越来越多。但有关鲟鱼养殖的技术病害防治和鲟鱼对一些常用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报道却还少见,在养殖过程中遇到这方面的情况时却只能借以往的经验技术来处理,对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都缺乏依据和信心。如果一旦病情判断错误或用药失误,不但错过了治疗时机,还有可能造成很大损失。所以,借此在鲟鱼阶段的几种常见病及治疗处理的一些措施和经验同大家交流。1. 出血病 症状和病因:由气单胞菌引起的出血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发病迅猛,死亡率高。曾在史氏鲟幼鱼(体重小于150克)中发现。 治疗方法:每隔5-10天用二氧化氯消毒,并在饲料中定期

2、添加抗菌药物,以及一些提高抗病力的添加剂,如维生素C、E等。幼鱼长至150克后,疾病逐步减少。2. 肠炎病 症状和病因:病鱼腹部膨大,行动缓慢,不摄食,肛门红肿、突出,粪便中带脓,严重者脓中有血,无食欲,行动迟缓,死亡较快。剖开鱼腹可见局部发炎或全肠呈红褐色,肠里没有食物,肠壁弹性差。在患病严重时腹部膨大,有黄色粘液流出。鱼体体质较弱,摄入变质饲料而导致细菌感染。 治疗方法:、对病鱼池泼洒15-20毫升/立方米的福尔马林浸泡1小时,隔天再用一次。、饲喂土霉素,头天5克/千克饲料,第2-6天喂3克饲料,每天2次,共喂7天。、饲喂大蒜,0.5千克/千克饲料的大蒜汁(50克大蒜捣碎取汁)+25克/千

3、克饲料的食盐,共喂3-6天。、用0.6ppm漂白粉全池泼洒,1小时后换注4/5的新水;并保证每天换水1次。同时,连续6天投喂抗菌素药饵,每天100kg鱼体投放药物500mg,在药饵中加入适量大蒜汁,则效果更好。、用含痢特灵0.2%的药饵投喂,连续投喂5-6天即可治愈。3. 烂鳃病 症状:病鱼行动缓慢,不吃食,鳃上粘液增多,鳃丝红肿,鳃的某些部位因局部缺血呈淡红色或白色,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缺损。 治疗方法:、对病鱼池泼洒15-20毫升/立方米的福尔马林,浸泡1小时,隔天再用一次。、饲喂土霉素,头天5克/千克饲料,第2-6天喂3克/s千克饲料,每天2次,共喂7天。、饲喂大蒜,0.5千

4、克/千克饲料的大蒜汁(50克大蒜捣碎取汁),共喂3-6天。4. 细菌性败血症 症状:鲟鱼发病后,吃食急剧下降,摄食量从发病前的每千克鱼摄食22g下降到810g(干重)。体外检查,病鱼腹部、嘴四周、眼睛、硬鳞基部出血,个别病鱼尾柄硬鳞基部有突出体外的充血泡;肛门红肿;鳃颜色较淡,呈花斑状。剖检腹腔内有淡红色混浊腹水;肝肿大呈土黄色,剖面有肉眼可见的油珠,个别病鱼肝有灰白色点状弥散坏死病灶;肠膜、脂肪组织、生殖腺及腹壁有出血斑点;肠内多无食物,肠壁及中肠以后部位螺旋瓣充血,后肠充满泡沫状粘液物质。 病因:对鲟鱼养殖条件认识不足,养殖技术及管理水平低所造成。如水源较差,不能经常换水,且经常更换饲料等

5、,导致鲟鱼生长缓慢,体质差,以至抗病力下降而染病。 治疗方法:由于病原体对水体的污染和鱼的感染都比较严重,采取换水消毒和内服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具体方法如下:、换水消毒无论病情严重与否,均先用“克暴灵”全池泼洒消毒,剂量为水深1m每亩用药25mg,同时消毒蓄水池,然后排水、注水。24小时后全场所有水体用0.1mg/L呋喃唑酮消毒。3日后再消毒一次。、内服治疗每100kg鱼每天用恩诺沙星20g拌饵,分四次投喂,6天为一个疗程。5. 水霉病 症状:此病主要发生在仔幼鱼阶段,在幼鱼体表擦伤处可看到灰白色棉毛絮状物,病鱼开始焦躁不安,随着病情加重会发生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预防与治

6、疗:、运输、放养鱼苗和流水池清洗时,操作要细致,避免鱼体擦伤。、对染病鱼池用4千克/立方米的食盐或20克/立方米的土霉素+4千克/立方米食盐,浸泡1-2小时。、饲喂土霉素,头天5克/千克饲料,第2-6天喂3克/千克饲料,每天2次,共喂7天。6. 脂肪肝 症状:患病鱼无明显体表症状,仅见食欲不振、生长缓慢、饵料系数高,解剖见肝表面有脂肪组织积累或肠管表面脂肪覆盖明显。 预防方法: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B、维生素E。降低饲料中的油脂含量。 7、肿嘴病 症状:病鱼口部四周充血、肿胀,有时伴有水霉着生,口腔不能活动自如,摄食困难。 病因:该病经常发生在幼鲟转食期间,由于池底残饵较多,清洗不及时,幼鲟在此摄

7、食时易导致嘴部发炎。从该病对一些抗菌药物较为敏感的现象来看,普遍认为该病由细菌感染引起。但目前未见有关病原的筛选、回感、鉴定等详细研究资料。危害该病在20cm以下的幼鲟阶段发生较多,可造成幼鲟死亡。 治疗池水消毒,全池泼洒恩诺沙星1g/立方米水体,连泼3d;内服治疗,每100kg鱼每天用土霉素3g拌饵投喂,连喂3d。 预防及时清除池中残饵,定期对饲料台进行消毒。 8、车轮虫病 症状病鱼体表无光泽,消瘦,游动迟缓。打开鳃部,可见鳃丝暗红色,粘液较多。镜检可见在体表和鳃上有大量车轮虫寄生。 病因中华鲟在河水或池塘水作水源的池中养殖时易感染,此病由车轮虫寄生引起。危害该病主要危害静水池中培育的稚、幼

8、鲟,大量寄生时,虫体成群地聚集在鳃的边缘或鳃丝缝隙里,破坏鳃组织,严重影响鱼的呼吸机能,使鱼死亡。 预防:鱼池在放苗前用生石灰(150g/立方米)或高锰酸钾(20g/立方米)彻底消毒。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9、小瓜虫病 症状患病鱼体日渐消瘦,游泳能力大大降低,且浮躁不安,食欲减退。肉眼观察,病鱼体表布满白色小点,在鳃丝和鳍条处严重。镜检体表粘液或鳃丝可见大量多子小瓜虫。 病因该病由多子小瓜虫寄生引起,多发于水泥池静水饲养的中华鲟苗种,在水温2025条件下,易暴发此病。危害该病主要危害15cm以下的中华鲟幼鲟,虫体侵袭鱼的皮肤和鳃瓣,在组织里以组织细胞为营养,引起组织坏死,阻碍呼吸,导致

9、鱼窒息死亡。 治疗提高池水温度至30进行控制,效果较好。按每立方米水体0.38g干辣椒粉和0.15g生姜片的剂量,混合加水煮沸后全池泼洒。预防鱼池在放苗前应用生石灰(150g/立方米)或高锰酸钾(20g/立方米)彻底消毒。增强鱼体体质,在水泥池养殖鲟鱼过程中,应保持一定的流水量。 10、气泡病 症状病鱼游动缓慢、上浮贴边,或分布在水流较缓处的中上层水中,病重者腹部膨大明显,下沉困难。肉眼检查,可见在口前两侧的两条沟裂内有许多呈线形排列的气泡;剖腹可见部分胃内有食物,肠内有黄色粘液和气泡。镜检鳃丝发白,鳃丝间粘液较多,有许多小气泡,鳃丝完整。 病因本病是水中氮气或氧气含量过饱和时(氮气饱和度达1

10、25%以上时即会发生氮气所引起的气泡病;在氮气饱和度达130%以上时,短时间内即会引发致命的危害),使得鱼的肠道、鳃、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进而使微细血管产生栓塞,造成组织水肿等现象,而使鱼死亡。养殖用水使用地下深层水或自喷地表水时,极易取到氮气过饱和的水而引发此病。危害该病对中华鲟幼鱼(15cm以下)造成危害最大,严重时,35d就可使大部分的鱼死亡。 治疗全池泼洒食盐,使池水浓度为0.5%。把有病的鱼收集到经处理过的较低温水中,加大水流速度,增加鱼的运动量,使鱼通过体循环,较快地排出体内气泡。 预防减少水源过度曝气,防止水源中气体过饱和。幼鲟转食期间,池中充气头罩上网罩,可避免鲟鱼误食气泡

11、。 11、红斑病 症状患病仔鱼卵黄囊前端或下部或两侧以及背面、尾端下部等部位出现有血红色的点状斑块,病苗常于水面游动。 病因该病由水蚤、虾类咬伤引起,或孵化设备、仔鱼护养池表面粗糙、流速过大引起。 危害此病主要危害开口前期的仔鲟,患病后的仔鲟大约可存活10d。如不及时治疗,可明显降低仔鲟成活率。 治疗彻底清除水蚤等敌害生物,合理控制孵化池、护养池的水体流速。 预防孵化池、护养池的池底、池壁应光滑,用水水源应经60目以上的纱窗布过滤。 12、大肚子病 症状病鱼体色正常,腹部膨胀,腹部向上浮在水面无力游动;解剖胃中食物较多,肠道边有气泡,有的胃中食物不多,但有气。 病因该病为消化不良或肠内厌氧菌过

12、量繁殖引起。 危害该病主要危害转食期间的中华鲟幼鱼,染病率低,传染率也不高,患病幼鱼不会很快死亡。 治疗每千克饲料添加氟哌酸26g干酵母812g,拌饵投喂,5d为一疗程。 预防改善水环境,降低养殖密度,增加水流量。 13、蛀鳍病 症状病鱼游动失去平衡,在水体上层靠池边活动;肉眼可见病鱼胸鳍、尾鳍破损、分叉,严重者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继发水霉。 病因在鲟鱼开口期或转食期,由于放养密度过大,规格不整齐,个体大、活动强的幼鲟把个体小、活动弱的幼鲟的鳍条当食物咬伤,形成蛀鳍。 危害该病主要发生在稚鲟开口期和幼鲟转食期,易继发水霉引起死亡。 治疗及时挑出患病幼鲟,用3%食盐水消毒10min后,另池单养

13、,以防继发水霉引起死亡。 预防保持鲟苗放养密度合理,同池鱼规格整齐。仔鲟开口期和转食期要少量多次投喂充足适口的饲料。 14、营养性贫血 症状病鱼食欲减退,生长缓慢;肉眼可见体色变淡,鳃丝粉红色,肝、肾颜色变淡。血液学分析显示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至2025g/L),红血球数量减少(至310E5/L或更少),幼红细胞比例增高(由20%增高到40%或更高)。 危害长期食用营养成分较差饲料的中华鲟易显现此症状。直接引起死亡的不多,但由于这种病鱼的组织长期贫血,鱼体免疫力下降,易感染其他疾病。 病因该病系由于饲料的主营养成分、维生素和一些微量元素不平衡,不符合中华鲟的营养需求而引起。 治疗根据中华鲟的规格

14、,改用适合各年龄阶段的专用全价配合饲料。 预防使用某种饲料前必须了解该饲料的营养成分是否符合中华鲟的营养需求。严格控制饲料的储存条件和时间,以防饲料变质。 15、营养性中毒症 症状病鱼拒绝摄食,身体变瘦;肉眼可见病鱼体色灰白,鳃丝粉红色,肝脏由棕黄色变为淡黄色。血液学分析显示血红蛋白含量降低(低于14g/L),红血球数量减少(至2.510E5个/L或更少),幼红细胞比例增高(增高到40%或更高)。 病因该病由变质饲料里的一些毒素(脂质过氧化物、毒枝菌素、细菌内毒素等)被鱼摄入后直接引起。 危害各种规格的中华鲟摄食变质饲料后均产生此病症。长期食用这种饲料可引起10%40%的鱼体死亡。 治疗投喂新鲜饲料,并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解毒药物(如壳聚糖、维生素A、E和C等)。 可编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