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小和尚跟师父学武艺,可师父却什么也不教他,只交给他一群小猪,让他放牧。
庙前有一条小河,每天早上小和尚要抱着一头头小猪跳过河,傍晚再抱回来。
小猪一天天在长大,因此小和尚的臂力也在不断地增长,他在不知不觉中练就了卓越的臂力和轻功,这才明白师父的用意。
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在20世纪60年代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先到各家各户向家庭主妇们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请她们支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
两周以后,他们重新找到这些主妇,问能否在她们的前院立一块不太美观的大告示牌,上面写着“谨慎驾驶”。
实验的结果表明,先前在请愿书上签过名的大部分人(55%以上)都会同意立告示牌,而没有签过名的主妇,只有不足17%的人接受了这一要求。
这个实验验证了社会心理学“登门槛效应”的存在。事实上,“登门槛效应”常应用于职场,但是它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也包括孩子们。
为什么你的孩子始终不能如你所愿呢?为什么你越鞭策孩子,反而孩子反而不用功呢?是不是孩子太笨了,又或者他根本不是学习的这块料呢?
其实通通不是,只不过是大人用错了方法。教育孩子千万不要急功近利,应该循序渐进才是。巧用登门槛效应,或许就能达到你所想要的一切。
1、学溜冰
爸爸:闺女,我们周末去学溜冰吧?
女儿:不学,溜冰太难了。
爸爸没否认你,但是第二天下班后,他带回一双长轮子的“怪鞋子”。
女儿:这是什么鞋子?
爸爸:想不想试试?
孩子在巨大的好奇心驱使下,兴奋地穿起这双“怪鞋子”。
爸爸:“怪鞋子”有怪走法,一开始要像鸭子走路,然后……
孩子在爸爸“登门槛效应”的引导下,从需要爸爸搀扶着“鸭子走路”,到自己小心翼翼地“鸭子走路”,最终学会了像天鹅一样滑翔。
2、学英语
小男孩捧起英文单词卡,打了个打哈欠,这被妈妈看在眼里。
男孩:妈妈,我今天不想学英语。
妈妈:为什么呢,宝贝儿?
男孩:因为大脑睡着了……
妈妈:这样吧,那我们听一首歌,看能不能把大脑叫醒?
放完了英文歌,儿子摇头,意思是大脑还睡着,妈妈这时候坐到他身边来。
妈妈:我有个办法!
妈妈激情澎湃地朗读了一首儿子不久前刚学过的英语诗,故意读错了一句。
儿子立即纠正:不对,你错了,应该是……
妈妈:大脑终于醒了?
孩子点头。
妈妈:那我们把刚才的英语诗大声读一遍,庆祝大脑醒了吧!
孩子在妈妈“登门槛效应”的引导下,渐渐进入学习的状态,不再打哈欠了。
3、收拾玩具
女儿:收拾玩具太烦了,如果只玩玩具不收拾就好了。
妈妈:这样好了,如果你收拾一个玩具,第二天就能玩两个玩具,如果你一个也不收拾,第二天只能玩一个玩具。
女儿:太好了,我一个也不要收拾。
第二天,孩子只能玩一个玩具,一开始还好,过了没多久觉得有些乏味。到了晚上,妈妈又来了。
妈妈:试试收拾一个玩具?
孩子点头,左手拎了一个,右手觉得空空的,便又拎多了一个,后来觉得还可以抱多几个,结果没一会工夫,便把全部玩具都收拾好了。
孩子在妈妈“登门槛效应”的引导下,没有任何压力便收拾好了所有玩具。
4、出席钢琴课
小男孩吉米不喜欢上钢琴课,经常以各种理由不出席钢琴课,比如肚子疼或猫咪生病。
老师:真不错,你今天上课很投入,老师希望这个周五还能见到你,好吗?
吉米:好的,老师。
到了周五,吉米如期出席,老师对吉米进行了称赞,紧接着说:老师还希望每个周三都能见到你,好吗?
吉米犹豫了一会,最终回答:好的。
孩子在老师“登门槛效应”的引导下,慢慢地再也没缺课。
5、哄娃入睡
兰兰到了睡觉时间不想上床,总是磨磨蹭蹭的,妈妈见状想出了好办法。
妈妈:兰兰在看什么呀?
兰兰:看月亮。
妈妈:小月亮到时间刷牙了,兰兰刷牙了没?
兰兰:刷牙了。
妈妈:小月亮将拖鞋放在了床边,兰兰放了吗?
兰兰:放好了。
妈妈:小月亮把身子藏进了云朵被子里,兰兰的身体有没有藏进被子哦?
兰兰:马上来。
妈妈:小月亮闭上眼睛听星星说悄悄话哦,兰兰也一起吧?
兰兰点点头,没多久便进入梦乡。
孩子在妈妈“登门槛效应”的引导下,乖乖地一步步上床睡着了。
6、催娃起床
小佩经常会因为早上迟迟不愿起床而迟到被老师批评。
爸爸:咱们明天早上早5分钟起床怎么样?
小佩点头,他觉得早5分钟不会太早,是可以做到的事。
第二天小佩果真比平时早了5分钟,但依然迟到了。
过了几天,爸爸提议继续再接再厉,鼓励小佩再提前15分钟起床。小佩答应了,第二天也做到了,并因为没迟到被老师赞扬。
受到老师称赞的小佩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好一些。
回到家后,小佩主动提议再提前10分钟起床,逐步再也没有迟到了。
孩子在爸爸“登门槛效应”的引导下,养成了准时起床的好习惯。
7、做家务
妈妈:楠楠,帮妈妈做一顿饭吧?
楠楠:太复杂了,我不会。
妈妈:好吧,那你先帮我把黄菜叶摘掉。
楠楠很仔细地把所有黄色的菜叶都摘掉了。
妈妈:干得好,帮菜洗洗身子吧?
楠楠接着把一棵棵菜冲洗干净。
妈妈:把蒜头的小衣服脱掉吧?
楠楠愉快接受了……一顿饭下来,孩子帮了不少忙呢。
楠楠在妈妈“登门槛效应”的引导下,不排斥帮忙做家务了。
8、做好事
老师:同学们听好了,这一周是做好事活动周,别忘记做好事哦!
轩轩:我不做好事,太麻烦了。
老师:那轩轩可以保持佩戴一枚“好事勋章”吗?
轩轩:这个简单。
不知道是因为压力还是因为自我认同提升,轩轩这个一开始跟老师说不做好事的坏脾气小男孩,最后在好事活动周做了三件好事。
他在“登门槛效应”的引导下,先接受了老师的佩戴勋章,后来也不排斥做好事了。
9、提高成绩
爸爸:你已经连续两学期全班倒数第一,这个学期能提前到全班倒数第二吗?
谷歌:这个容易!保证让你满意。
学期结束,谷歌的成绩提前到全班倒数第10。
爸爸:爸爸觉得你的潜力很大,这个学期有信心提前到全班倒数第20吗?
学期结束,谷歌成绩位居全班第10。
爸爸:你看,认真面对就是不一样了!爸爸对你有信心,下次能提前到全班第5吗?
学期结束,谷歌最终得了全班第一。
在爸爸“登门槛效应”的引导下,谷歌因为较小的心理压力和父母的较小期望下,以放松的心态反而能考取更好的成绩。
10、跑步运动
老师:你为什么每次在跑800米时,总是在400米就停了?
凌凌:我觉得我不可能跑完800米,400米我已经感觉不能呼吸了。
老师:好吧,我允许你把800米当两个400米来跑,中间可以休息。
凌凌犹豫着答应了。第一次跑完400米,凌凌感觉很轻松,他休息了片刻,继续第二个400米。
结果出来了,即使中途休息,他的总成绩还是比大半同学都好。在多次的两个400米练习后,后来他没再在中间休息。
在老师“登门槛效应”的引导下,凌凌把跑步分段完成,减少了心理压力,终于战胜了“不可击败”的800米跑。
“登门槛效应”也常被孩子使用
一个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前会先把赛场开车过一遍,在心里制定几个特殊的记号。
比赛的时候,他回忆着之前的记号,把马拉松分成一步一步完成。这个方法公开后,很多马拉松运动员沿用至今。
生活中少不了这样的例子:汤米很喜欢吃牛奶糖,但他已经有好几颗蛀牙,爸爸妈妈一直在控制他的甜食。
这一天,汤米又嘴馋想吃一颗牛奶糖,他说:妈妈,我今天想吃一个冰淇淋,还有一块草莓巧克力!
妈妈:当然不行,儿子。
汤米:那我可以只吃一颗牛奶糖吗?
妈妈:那……好吧。
日常生活中,父母在拒绝了孩子的一个大要求后,往往由于内疚或补偿心态,能更容易答应孩子的一个小要求,“登门槛效应”对父母也是有用的。
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和谐,但也要保持一定的原则,才能不上孩子的“当”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