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
根据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绘就的宏伟蓝图
会宁县立足县域耕地实际
不断盘活撂荒土地
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
让“撂荒地”变“致富田”
让“一带五色·多彩会宁”的建设步伐更加坚实
夏日晌午,会宁县汉家岔镇的田地里一派热闹景象,工人们正在井然有序地耕地、放苗、补苗。这边望去,随着四轮车的轰鸣声和犁刃的不断翻转,原本杂草丛生的撂荒地“摇身一变”,松软的良田便跃然田野;而在不远处已经整治完毕、播撒了种子的土地里,在微风的吹拂下,希望的嫩芽已然开始生长。
会宁县田来种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 张开亮:
我农场今年流转3000亩撂荒地,1000亩已整理完毕、种植了玉米和葫芦,还有1000亩正在准备种植马铃薯,其余1000亩现在正在整治中。
胡小强是会宁县田来种养殖家庭农场的技术负责人。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后,他第一时间通过电视、手机等方式,及时收听收看了大会。“完善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坚持藏粮于技,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业科技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等一系列有关农业发展的讲话内容,让创业之初的胡小强进一步坚定了信心、找准了发展方向。
会宁县田来种养殖家庭农场技术负责人 胡小强:
我们农场以后的总体发展趋势主要有三点,一是提高机械化程度,从种植、见苗、打药到收割实现机械化;第二个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引进滴灌技术、解决旱地干旱问题;第三点是一膜两用或三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成本。
撂荒土地再次被复耕,在唤醒沉睡耕地资源、为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奠定坚实基础的同时,给当地百姓提供了更多家门口务工的岗位,实现了增产增收“双推进”。
会宁县汉家岔镇大庄村村民 张开信:
我在这儿开四轮车、整改撂荒地,一天300块钱工资。离家近、可以帮家里干农活,家门口有这样的工作,感觉很开心。
会宁县汉家岔镇南湾村庙川组村民 王瑞霞:
以前这儿是荒地,今年张老板种了西葫芦。我供孩子上学有地方打工了,给我们的工资也很好、一天120元,给孩子做饭打工两不误,很好。
粮安则天下安。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坚决扛牢保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耕地面积不减、粮播面积不减、粮食产量不减。复耕复种,既是遏止耕地撂荒现象的有力抓手,也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生产的有效保障。会宁县立足实际,通过“六个一批”办法,全力推进撂荒地整治,切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防止耕地“非粮化”。
会宁县汉家岔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成年: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持续推动撂荒地整治工作,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有效巩固全膜玉米和黑膜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我们将坚决完成撂荒地整治工作,扎实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把荒地变良田,确保应种尽种,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会宁县已完成撂荒地专项整治32.44万亩,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23.96万亩,剩余8.48万亩已复耕,主要用于秋粮种植。同时会宁县还积极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配套完善灌水、输配电、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基础设施,最大限度让荒地真正“活”起来、种下去,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持续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