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概述
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是学校文化建设个性化解决方案。SIS即School Identity System的英文简称。它包括学校理念文化识别系统(MI)、学校视觉文化识别系统(VI)、学校环境文化识别系统(EI)、学校行为文化识别系统(BI)四个分支系统。
概要:学校理念文化识别系统(MI)是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的核心工程,它对内可以激励全体师生,对外可以展示学校的价值追求。学校理念文化识别系统要依据教育发展趋势和具体的教育政策,结合学校的地域特色、历史沿革、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发展的多种可预期因素进行综合规划。
具体规划内容:
1.核心理念;
2.基本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学校精神、学校使命、学校形象定位、学校发展愿景等;
3.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办学特色、德育理念、办学目标等;
4.治校理念:发展理念、管理理念、用人理念等;
5.口号誓词:校长寄语、教师誓词、学生誓词等。(注:根据学校性质、学校地域文化、学校所在省市教育政策的不同,研究所会确定符合学校的理念文化元素。)
(1)概要:学校视觉文化识别系统(VI)是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最为直观的组成部分。它兼顾学校内部不同的功能需要,以校徽、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涉及教学、办公、指示、公关等100多种应用元素,通过个性化、系统化的视觉方案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得以规范呈现,从而塑造学校良好的视觉形象。
(2)具体规划内容:
1.基本元素系统:校徽、标准字、标准色;
2.应用要素系统:办公、服饰、公关、运输、指示、环境系统等100余个设计元素。
(1)概要:学校环境文化识别系统(EI)是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的基础工程。环境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隐性资源,其主题突出的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生活区文化、活动区文化及个性鲜明的校园人文景观对在校师生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效。学校环境文化建设要以“六化”为指导原则,做到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秩序化、人文化、教育化。
(2)具体规划内容:
1.教学区的环境规划与设计:包括楼宇命名、教室及走廊等的文化设计;
2.办公区的环境规划与设计:包括楼宇命名、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及会议室、接待室等各种功能室)及走廊等的文化设计;
3.生活区、活动区、校园景观区的环境规划与设计:包括景观(雕塑、喷泉、假山、小品、园景小区和绿化带等)、运动场、道路(道路的设计、命名和释义)等的文化设计。
(1)概要:学校行为文化识别系统(BI)是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的保障工程。它以学校理念文化为基点,对内完善学校规章制度,规范学校行为;对外加强学校宣传,开展校外交流活动。学校行为文化识别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应与理念文化保持一致,通过学校的各种行为特征来展现学校的办学风貌,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
(2)具体规划内容:
1.学校规章制度的修订与完善。
2.学校专题活动的组织与策划。
学校理念文化概述
学校理念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有和共享的信念,它可以将学校组织的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汇聚到同一个方向,提升为学校特有的文化,从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具体应包括:
1.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是学校指导教育教学行为及管理经营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是一切办学行为的起点,是学校文化的灵魂。
2.基本理念:
校训:学校提出的对全体人员具有规范、警策与导向作用的行动口号,它往往是学校核心理念的具体写照,能概括出学校的整体价值追求、独特气质及文化底蕴,蕴含师生的道德理想、学术人格和历史责任。
校风 :学校风气的总称,包括领导作风、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学术探索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和办学特色。
教风 :是指教师在治学态度、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等方面形成的良好风气。
学风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养成和遵循的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学风是教风的折射,教风是学风的写照,学风又是学校各项管理和教学工作的缩影。
学校精神 :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下来、为师生认同和信守的价值观念,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对学校全体成员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学校使命 :学校在教育活动中对国家、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学校形象定位 :是对学校总体形象的框架性勾勒,是在学校现实形态和未来趋势的结合点上对办学宗旨所作的高度概括,它界定学校在何种范围内进行规划、实施办学活动。
学校发展愿景等 :是学校对未来理想和长远战略目标所描绘的纲领性蓝图,是学校的发展目标,也是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景。
3.办学理念:
办学宗旨:是学校的办学主张、办学使命,是学校一切办学活动的依据和指导原则。
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它不仅是学校的一个重要标识,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还是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德育理念:是学校对学生行为准则和个人的思想、品德、善恶评价等的道德教育和修养活动等的培养方式。
办学目标:是学校进行学校教育最终期望的目标或结果。
4.治校理念:
发展理念:是指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信念,是学校适合时代要求和自身科学发展的观念与思想的总和。
管理理念:是指学校领导在用人方法、干部考核、教师管理、学生培养及其制度改革等方面的管理核心与灵魂,是把各种优势变成现实的桥梁。充满人性的管理会增强凝聚力,使学校更具有生命力。
用人理念:人才是学校的资本,是学校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科学的用人观是支撑学校管理高效、质量过硬的基石,是加快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5.口号誓词:
校长寄语、教师誓词、学生誓词等。
基本方法和流程
理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学校的“思想”。每个学校就像每个人一样,都有独立的个性,所以近年在学校文化建设里盛传的“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的说法中,品指的是学校品格,个性,想法,观念。
如果具体到文字条文的话,有核心理念、学校定位、学校精神、学校使命、办学思想、学校愿景、校训等等,实际条文名称叫法可能不尽相同用;这些条文首先需要符合学校的真实情况,然后得到师生的认同,在办学活动中应用和遵守执行,并且对办学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从而产生的对学校认同感,自豪感,并由此产生了凝聚力,才是理念文化。
理念文化建设流程:
我们把这些理念条文的拟定,称为理念文化建设,这一步称为“顶层设计”或者“文化梳理”。
有些地方教育局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推进中进行硬性要求,学校要有“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育人目标、办学目标、办学愿景”,并且要上墙展示。这一整套的标语化的东西,做出来让广告公司,贴上墙,就代表学校的办学理念了。你若是问校长,你们学校有办学理念吗?有理念文化吗?他会说有!他指的就是这些标语化的东西。但真正的理念文化建设,远不是这么简单的!
第一步
要做的就是文化梳理,也就是对学校进行一个整体的认识,诊断学校现有的理念框架和办学定位,或者拟定新的理念框架;挖掘地域文化和总结发展特点。
第二步
是根据学校优秀的办学传统,地域历史、人文特点,中传统文化的要求,确立起学校的理念体系。告诉这个学校的校长师生,在遵循国家教育政策,顺应教育规律下,应该是要办什么样的学校;也就是学校秉承什么理念,以什么样的教师团队,去培育出什么样的学生。理念体系便是规划方向,设定目标,预测结果。
第三步
也就是最难的一步,也是走出标语化理念文化建设的关键一步,如果没有事实,那么无论理念体系多么科学,它的作用跟标语无异,它仍然是文字,不会在办学活动中形成文化、观念。所以在这一步,首先要教师队伍理解我们的理念条文,也就是我们的理念体系;明白为什么确定这样的方向,定这样的目标,这样的结果要怎么实现。只有获得(骨干)教师的理解,我们才能把理念推行下去,才能按方向进行,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建设,如将理念融入环境设计中。
所以在理念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里,只有完成第三步,才算是完成了理念文化建设工作,后续通过教学活动的推进,时间沉淀,逐渐产生理念文化。这三步看起来简单,实际操作是非常复杂的,难度也是很高的。
谁来主导实施?
第一步的文化梳理。这一步不算很大,有实力的学校,可以根据我们学校文化建设公司的方法,或者是文化研究专家的方法,由学校自身的人才完成。不过大部分的学校都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且自身梳理避免不了的便是客观性不足,最后结果还是需要第三方的专业机构进行客评价和修正,才能得到客观的观点。
第二步的文化挖掘,体系构建。现在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学校委托学校文化研究专家(教授级)进行顶层设计,这一做法的好处是具有权威性,这是很多地方名校采取的方法,但方案是一字千金,这不是普通学校可以接受的;弊端也很明显,由于某些原因,有些专家方案的个人意志比较强,可能定位有所偏颇,而鉴于专家具有的权威性,即便发现偏颇,也不敢擅自修改,所以这个方法采取的不多。
另外一种就是由文化建设公司主导,文化公司进行文化挖掘,提出理念体系,与校方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进行磋商交流,公司把握客观科学性,校方进行结合学校现实的提出意见,参与修改。
第三步,理念解读。这一步如果是学校自己进行梳理设计,那么解读也只能由学校自身进行解读。如果是由专家进行梳理设计的,最好是由专家与领导层进行沟通后,由专家进行解读;如果专家不便于现场解读,也应该由校长等主要领导消化理解后,再进行解读。
若是由公司主导,学校配合进行梳理的,则可以由公司派遣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解读。
哪些学校做理念建设会比较困难?
虽然关于理念建设有一个具体的表述,但不是每一类学校都能适用的,有些学校进行理念文化建设阻力很大。有两类学校,是不适用的。第一类,校内领导、骨干教师之间矛盾重重的。第二类,学校领导对于办学不能做决策,任何决定要依靠上级教育部门的,或者是上级教育部门对管理权限过高的。
第一类学校,矛盾重重的学校,一个是校内的调查信息不客观,其次意见不统一,方案难以确定。即便是确定以后,具体实施也充满阻碍,实施时间成本高,效果差,导致大家逐渐失去对理念体系的认同感,甚至是打击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第二类学校,学校基本所有决策,由教育部门把持。因此校方只有传声作用,虽然三步都能完成,但是周期漫长,并且失去了客观性,虽然能实施,但是上层部门决定的顶层设计,多不利于学校的提升。
这两类学校,即便是进行理念建设,多是停留在理念体系构建完成,然后进行理念条文标语化上展示,或者后续进行学校环境的文化植入。再后续的文化形成,人为干预已不会有过多的效益,只能依靠时间的沉淀了。
因此,如果是第一类学校,第一步应该要优先解决校内矛盾;如果是第二类学校,应该先争取学校的办学主动权。如此方能更好地进行学校文化建设,进行理念文化的建设。
学校文化理念的建构所遵循的原则
校本性原则
学校文化理念的生成一定是基于学校自身,一定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因此学校文化理念的思考一定是学校主体的思考,那种通过察看其他学校获得只言片语、拼盘式的理念表达不能算是学校文化理念。校本性的原则就要求学校办学主体认真实践,积极反思,寻找属于本校自己的表达的句子,让别人通过学校文化的理念表达,就能够看出这所学校自身的思考与实践。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对学校的文化传统与办学历史作系统的回顾与梳理,结合学校的现实情况及未来走向的设计,系统地思考学校文化理念的凝练。
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原则与校本性原则是相关的,只要每所学校的文化理念是校本的,那自然也就是个性化的,因为每所学校都有所不同。个性化的原则体现的是学校之间的差异性,实质强调的是学校文化理念的独到之处,独到的学校文化理念不是与一般的理念完全对立的怪异理念,而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念与学校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对于“独到”的理解不应绝对化,“独到”不是漫无时空界限的独一无二、空前绝后,而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独到”。
个性化的学校文化理念主要来源于学校领导者对自身办学实践的深刻感悟和科学总结,从实践中认识新规律、提炼新思想,通过对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总结创新而来。独到的学校文化理念也来自于对学校传统的大胆革新,革新的前提是怀疑与反思。世界各国的学校文化理念都可以作为某所学校文化理念产生的基础,或者说是继承与发扬,但传统中总会有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腐成分,大胆地剔除这些陈腐成分,提出新的见解,就能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办学思想。
哲学性原则
哲学体现人类文化的高度,学校是产生文化的地方,因此,学校文化理念需要最深刻、最抽象的概括,这就需要哲学思维。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反思,反思就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思之。哲学的反思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将思想作为反思的对象,一是将构成思想的前提、规则、依据等作为反思的对象,这样就构成了哲学的前提性批判,才是真正的哲学反思。学校文化理念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源于办学实践,当然也包含对于已有思想的反思,还包含对于构成这些思想的前提的反思。
这就要求我们在建构学校文化理念时,首先要具有哲学反思的意识,这种反思的意识要贯穿学校文化理念建构的始终。
对于新办学校而言,需要对实践进行总结与提炼,形成学校的文化理念;对于已有一段办学历史,或者是已有了一些学校文化理念的表达的学校,就需要对已有的学校文化理念进行反思。但这种反思需要对构成已有的思想的前提、规划与依据进行批判,经历思考—提炼—提纯的过程。
简明性原则
尽管学校文化理念需要进行高度的理性概括,需要运用哲学的思维形式——反思,表达的是最深刻、最抽象的概括,但由于学校面对的对象不仅包含学校中的人,还包含社会,所以学校文化理念的建构需要遵循简明性的原则。简明的语句不仅易记易懂,而且易于传播,最为关键的是,简明的语句最易表达学校文化理念的核心内容。比如,某小学的校训为“诚、慎、勤、勇”,寓“诚以待人、慎以待物、勤于励已、勇于处事”之意。反之,繁复冗长的表述只会让人摸不清学校的主要意图。
生成性原则
学校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家庭结构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本身就是变动不居的,因此,学校文化理念也处于动态生成的状态之中。虽然说,学校文化理念体系中基础性的核心理念变化存在滞后性,但当学校在新历史机遇期所制定的新战略与原有理念相抵触时,必须要求学校文化与之相匹配。这就要求学校文化理念要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地丰富其内涵,适度扩大其外延。“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动词之意,所以学校文化理念动态生成也就成为其实然之意了。
互动性原则
学校文化理念设计的互动原则表现在多个方面。从与人的互动角度来看,有与学校中的教师、学生及员工的互动,也有与社区人士、学生家长、教育行政人员、专家学者的互动;从学校发展的时空关系来看,有与学校历史传统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互动,也有与班级、年级及教研组等文化的互动;从与实践的互动角度来看,与学校中的教育活动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及师生员工的实然言行有关。
互动原则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学校文化理念产生的机制,也就是说,学校文化理念的产生不是单凭校长或者几个行政人员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需要对学校历史传统、学校实然文化状态、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及特色发展、学校发展愿景等作系统的反思。学校文化理念的确立,还与当下教育的普适价值,学校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性质、功能和目标的认识有关。互动原则在本质上也会促进学校文化理念的不断生成。
学校文化核心理念的提炼
办学理念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是校长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办学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
学校在提出和提炼办学理念时,一般要经过下列步骤:
1.系统地总结、研究学校的历史与独特文化
2.全面、科学地分析学校目前和将来的环境与条件
3.研究、借鉴其它社会组织的核心理念
4.请学校文化研究、学校管理研究的专家给予必要的指导
5.用深刻、简明、直白的语言科学地表述办学理念
6.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广泛地研讨、深入地论证
7.教职工大会表决通过
8.在实践中检验,并对正文和释义部分进行必要的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