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功能提升路径

——基于国外的启示与经验借鉴

自然教育是以大自然为载体,引导公众认识自然和尊重自然的有效方式,在提升全社会对自然的认知水平和自然保护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公园作为最大的“自然博物馆”,具有生物多样性最富集、自然景观最独特、生态系统最稳定等特点,是天然的自然教育载体。开展自然教育是国家公园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功能之一。国外国家公园建设较早,相应在自然教育方面的经验也较为丰富。如何充分借鉴国外经验,有效提升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功能,是当前学术界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自然教育功能作为国家公园本体功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其水平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以及生命共同体构建。

以“国家公园”和“自然教育”以及“国家公园”和“环境教育”为篇名进行论文检索,发现国内学者对于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或环境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仅涉及29篇期刊论文文献。

有关国家公园教育方面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环境教育方面,鲜有对自然教育的深入研究。李铁英等从场景化、品牌化、平台化的角度对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功能的提升进行了阐述;赵敏燕等则从管理、规范、人才、设施和保障等方面针对国家公园的环境教育解说系统进行了诠释;胡毛等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例,总结了其开展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实践的3条途径。同时,学者也对中国国家公园的自然教育实践展开了研究,主要涉及武夷山、大熊猫等国家公园。研究内容主要为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体系构建以及实证分析国家公园的功能等。这些研究多以某个国家公园为例,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基于游客和管理者等视角探讨自然教育体系构建及功能提升路径。从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整体出发,对自然教育立法、行业规范以及功能解析、路径选择等研究较少。对于自然教育思想所开展的研究多以中西方自然教育思想对比为主,鲜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地方优秀文化中的自然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挖掘。究其原因,与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从无到有、全民参与度低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因此,本文将介绍国外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成功做法,在剖析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实践现状及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国外自然教育有益经验,提出适合中国国家公园的自然教育功能提升路径。

1、国外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典型做法及经验

目前国家公园管理制度大致可以分为3大类,即以美国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型、以德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地方自治型、以加拿大和日本为代表的综合管理型。但无论在何种管理制度下,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主要以家庭和社区为主,通过建立完善的森林幼儿园、正式教育、自然学校等学习机构,不断倡导全社会参与自然教育,从而提高公众对于自然科学的认知水平和保护自然生态的理念,进而达到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充分地发挥自然教育的功能。

1.1典型做法

1.1.1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国家公园的国家,现已建成了庞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在自然教育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其开展自然教育的主要方式为自然学校、拓展项目,主要模式为“自然+自然学校+拓展项目”。自然教育的典型特点为“远离社区、分类教育”,主要以森林、动植物园、农场、博物馆等场所为主,面向不同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自然教育活动。

黄石国家公园于1872年建立,设立了专门的自然教育实践项目,面对的群体以青少年为主,提供了70多项覆盖全民的研学教育体验课程。美国国家公园局官方网站资料显示,国家公园根据不同年龄学生、家庭客群以及探险爱好者等不同需求游客人群特点开展自然教育,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均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面向不同年龄学生所采取的教育形式及内容有所差异:对幼儿园及小学生往往侧重于自然资源基本感知和认知,主要涉及以课程为基础的自然教育项目,开展参观游玩、职业演讲、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活动;对初中生则侧重于使其主动探索自然问题等;对于高中生、大学生,自然教育则更加倾向于解决自然科学问题以及探知内在机制的学习。面向家庭客群开发的自然教育课程侧重于“强身健体、接触自然”的基础上强化亲子交流和亲子教育方面的内容,对有8~12岁孩子的家庭客群开展“初级守护者”研学课程,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地质学、地热、野生生物、历史、保护)来开展教育工作。面向探险爱好者,则以“黄石国家公园探险日”作为主题课程,由一名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自然学家带领,深入探寻黄石国家公园内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惯、行为特征等,以丰富探险者的专业知识。同时,国家公园根据不同季节,利用人员服务、非人员服务以及项目服务等方式对不同群体开展讲解与教育工作。人员服务主要是由员工进行解说及艺术表演等,而非人员服务主要包括图画展览、印刷品以及网站等媒体性设施。此外,国家公园还针对教师、科研工作者及社区居民分门别类设置了“科研项目”“体验项目”“教师工作坊”等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受众面和针对性。例如,青年保护团项目主要针对15~18岁美国公民,开展学习、工作和公园重建等活动,项目具有挑战性、教育性、趣味性,为参与者提供拓展视野的机会,同时培养其技能。无论是面向何种群体,采用何种形式开展自然教育,其课程均以黄石国家公园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作为教育内容,将传统教育和创新方法进行融合,激发不同群体探索新想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教育活动,从而满足了不同群体接受自然教育的广泛需求,有效地激发了公众亲近自然的兴趣,提升了公众生态保护意识。

1.1.2德国——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

1970年德国建立首个国家公园——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截至2018年,德国共有16个国家公园,其中面积最小的只有约30km2,最大的则为约4500km2。其自然教育实践模式为“森林教育+专题教育”。自然教育的典型特点为“定位森林、网络教育”,主要以森林场所为主,采用展板、体验馆、博物馆等传统方式和网络展示等。

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位于海拔高度从650m到1453m的由片麻岩和花岗岩等结晶岩石构成的古老山区,气候条件凉爽潮湿。低山区的年平均温度为6.5℃,高海拔地区为3.4℃;山谷地区的年降水量约为1000mm,高海拔地区为2500mm。“钍自然真正自然”是其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原则和指导思想。为了让公众深入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增强其生态保护的责任意识,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在传统森林教育的基础上,利用动植物资源,结合气候生态特征以及历史和文化特色等,建立观光信息中心和数字化网络教育平台,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公众接受自然教育提供平台和载体,有效地促进了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普及力度。同时,德国森林学校建设主要是将森林相关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空气、水及生态系统等自然教育内容融入到5-13年级自然、地理、科学、社会等相关课程大纲中,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周边的森林和自然环境,打造“生活即教育”的自然教育理念。此外,森林学校充分结合当地特点,开发不同的模式,主要包括海滩学校、农场学校以及森林日、森林周等。

1.1.3日本——西表石垣国立公园

日本是一个比较注重自然教育的国家,近自然的学习始于每个人的童年。国家公园设立访客中心,为公众提供自然教育。其自然教育采取的实践模式为“自然+家庭+自然学校”。自然教育的典型特点为“扎根社区、文化教育”,主要内容以森林、湿地教育为主,采用体验乡村生活、农业以及畜牧等活动方式,充分吸纳当地文化开展自然教育活动。长野县、鸟取县等县域政府以及东京等城市政府均非常重视森林学校的建立和自然教育的实施。例如,田贯湖自然塾是日本环境省设立的第1家自然学校,访客中心利用互动式的展示使访客观看、触摸、参与体验自然。

根据日本国家公园网站资料,西表石垣国立公园拥有独特的亚热带景观,是各种濒临灭绝物种的生存家园,因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生活方式而闻名。公园设立了西表岛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为游客提供“自然教育计划”,以深化游客对西表猫的了解,促使游客保护西表岛生态环境。自然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参与预防西表猫交通事故的教育活动,以及观赏西表猫的活动路线等;另外,当地中小学生每年都会学习保护西表猫的专题课程,并举办主题为“保护西表猫和稀有动物”的少儿绘画比赛。同时,积极打造“国家公园自然教育计划”,充分吸纳志愿者参与服务。此外,不同民众可以通过自然学校组织开展的修学旅行、生活体验、观察类自然游戏、自然体验项目的讨论和反思,由浅入深、渐进式地学会合理利用自然,达到自然教育的目的,从而加深对自然的认知和理解。

1.2经验总结

1.2.1健全的分类教育体系

国外国家公园大多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激发参与生态保护的兴趣。例如,黄石国家公园根据不同年龄人群特点,专门为幼儿园小朋友、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设计出针对性较强的教育项目;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也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和特征,实施了差异化的自然教育计划,从而满足公众了解自然、感受自然的需求,深化公众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识。

1.2.2完善的网络教育设施

先进科学的设施体系是开展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也是提升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功能的必要载体。例如,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通过现代技术的应用,在传统自然教育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构建数字化教育平台,实现了自然教育的远程化、信息化和科技化;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国家公园,美国推出了电视纪录片《全球绝美国家公园》,由前总统奥巴马担任监制和旁白,推动了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英国广播公司推出的纪录片《黄石公园2009》荣获多项国际大奖,受到了广大公众的喜爱,公众在观看纪录片后对国家公园的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1.2.3特色的文化教育理念

国家公园通过自然环境与特色文化元素相结合,可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自然教育形式和内容,从而提升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功能。美国在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时会根据不同类型国家公园的特色,科学合理地安排体验项目,实现观察点、观察路线、教育区域点线面结合。德国则将与森林相关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空气、水及生态系统等自然教育内容融入到5-13年级相关课程大纲中,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周边的森林和自然环境建设森林学校,打造“生活即教育”的自然教育理念。日本则充分结合当地特色,开展诸如西表猫救助等活动,实施“游客自然教育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物种资源,提升了公众生态保护意识,推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实践现状及现存问题

2.1实践现状

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是伴随着国家公园从试点探索到正式设立全过程而发展的。2015年1月,中国启动国家公园试点工作,所保护的大面积完整生态系统不仅蕴含了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也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内涵。随之各地进行积极探索实践,大力推动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实践。自2017年9月起,国家先后出台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实践工作。首批5个国家公园也陆续开展了涉及自然保护内容的课堂教学、体验教育和科普宣传等活动,对社会公众全面了解国家公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也出台了自然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从制度层面上有力地保障了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功能的发挥。

2.2现存问题

目前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尚存在着社会公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对5个国家公园进行调研发现,当前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工作依然存在着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数字化平台建设不够完善和特色文化融入度不高等问题,具体表现在:1)在内容选择方面未考虑社会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和认知特点,缺乏成体系的针对不同需求和认知特点群体的教育内容,缺乏与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体系之间的融合;2)自然教育设施缺乏、方式陈旧,主要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科普宣传形式,在数字化平台建设方面实践创新不足;3)文化挖掘不够、结合度不高,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的理念尚未充分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民族生态文化,未能深入发掘上述文化中的特质资源,并与自然教育有机结合。

3、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功能提升路径

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工作目前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受众群体、文化融合以及传统与数字结合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借鉴国外经验可以助推国家公园教育功能提升,为更好地促进国家公园建设提供重要的路径选择。

3.1分类构建不同群体进公园的自然教育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的国家公园分类教育管理机制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满足知识需求和提供认知体验,精准实现对不同群体自然教育功能的提升。各级政府部门应从政策设置、资金安排、制度保障等方面,分类构建不同群体进公园的自然教育管理机制,以点带面、以个人带动家庭,充分吸纳中小学生、大学生、高校科研工作者以及志愿者广泛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管理,从而提升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广泛性、高效性。对于中小学而言,可加强国家公园与当地中小学机构之间的教育合作,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内容,将国家公园规划为学生课外实践基地,开展一系列深入体验式教育课程,带动更多的家庭参与国家公园管理建设,培养社会群体从小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教育思想,实现可持续自然教育传承。针对大学生或普通公众,应当全面落实志愿者进公园机制,加强大学生、志愿组织等多方参与度水平,从而不断加强社会群体参与性,挖掘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受众的广泛性,拓宽面对公众开展自然教育的途径。同时,为了更好地提升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功能,应充分鼓励科研人员走进公园,建立国家公园与相关高校、科研单位之间的教育合作长效保障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公园建设的科学性、专业性,推进自然教育各项活动的组织、策划、实施以及培训,全面提升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功能的科普性。

3.2全面构建数字平台进公园的自然教育规划机制

全面打造数字平台进公园的自然教育规划机制有助于为公众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感官体验,全方位、多角度向公众群体宣传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知识,实现历史与现实、静态与动态自然教育的功能。国外经验表明,数字平台建设不仅较好地满足了自然教育需求,也对科学管理国家公园资源具有重要作用。国家公园应充分收集自然、人文等方面的信息,构建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为相结合的理论知识资源数据库;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构建声光电、静态照片、动态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数据库;充分吸引广大公众的参与,构建开放、共享的实践资源数据库,以此完善自然教育数字平台建设,推动自然教育有效开展。此外,还应充分利用数字平台的教育资源优势,将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相关的资源保护理论知识、多媒体资源以及生态保护实践内容,通过主题宣讲活动、直播、开放慕课、纪录片等形式,面向幼儿园、中小学、大学等不同教育机构对象以及社会公众等开展自然教育,助推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在国内外媒介的推广教育实践。

3.3共同构建不同文化进公园的自然教育融合机制

推动融合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地方民族文化进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机制建设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以及加强自然教育与当地民族文化之间的深度融合,用当地民族特色的教育方式实现对于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功能的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以其自身的底蕴性、博大性、包容性深深扎根于华夏民族基因中,而地方民族文化则以其独特性、地域性、兼容性深深融入当地居民内心。上述文化的融合,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功能的发挥,推动当地自然教育的健康发展。借鉴国外经验,可举办寓教于乐、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地方民族文化融入自然教育活动中,更好地激发社会群体对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接受度。位于不同地域的国家公园应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特色,找寻自然生态与人文信息的结合点,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中蕴含的文化知识,不断推进特色文化进公园,并实现其与自然教育的融合发展。同时,还应充分吸收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在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形成不同文化进公园的成果支撑基础。

未来,可以吸取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公园建设中相对成功的经验,立足于中国国情、省情、园情,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体系,全面实现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功能的提升;同时,系统全面总结首批5个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和方法并进一步推广,以全面提升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功能。

摘自:《世界林业研究》2022年第4期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