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企孙,一个并不为人熟知的名字。直到翻开《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这本书时,我对这位中国当代物理科学宗师还知之甚少。我甚至不知道,那些闪耀于中国历史的响亮名字:“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原子弹之父”王淦昌、“航天之父”赵九章、“光学之父”王大珩……都和他有着莫大的联系。叶企孙用默默耕耘的一生践行了“科学救国”的理想,用坚韧诠释了奋斗不止、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

读《最后的大师》像是一种追寻,仿若置身于历史的时空隧道之中,追寻叶企孙先生的一生和那个时代的足迹。叶企孙,一个对中国科学界贡献巨大的伟大人物,他辉煌而坎坷的一生在大量的采访和史料中跃然纸上。

叶企孙出生于书香门第,是清华学堂的首批学生。1918年,他远渡重洋赴美留学,23岁那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了普朗克常数的精确测定,这是中国人的姓名第一次载入现代世界自然科学学术著作。叶企孙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执教时,全系仅4名学生,叶企孙一人教授所有课程。当时的学生之一王淦昌,后来成为“中国原子弹之父”。当王淦昌回忆起自己从清华大学化学系转到物理系的原因时,他说:“是叶师的为人品德,他对学生的厚爱,他的教学,像磁石吸铁那样把我吸引到物理科学事业中去了。”

读《最后的大师》,更像是一种修行。最令我钦佩的是,叶先生在面对“做科学家还是教育家”这个问题时,他放弃了在国外渐入佳境的科研事业,毅然选择回国执教,因为他深刻地意识到,中国需要一个科学群体,而不能仅靠一个科学家去改换天地。科学家会为国家创造出“国之利器”,而教育家会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他不在乎自己的成就,牺牲了自己的科研,回国致力于教育,一心希望培养出一批人。他就像是一块铺路石,让更多的年轻人站在他的肩膀上。

我想,叶企孙先生的大师风范打动人心之处,正在于他拥有的珍贵初心和高尚人格。通读全书,叶企孙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拳拳爱国之心令人感佩,不禁令人想起前些日子热映的电影《无问西东》中一句经典台词: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

读《最后的大师》,还是一种领悟。叶企孙不计个人之荣光,甘当中华科技腾飞之奠基石。作者之所以称叶企孙为“最后的大师”,除了他的伟大人格和卓绝贡献外,还在于他是世人“最后”知道的大师,更确切地说,他是大师中的大师。以他青年时代的天资完全有能力取得惊人的科研成就,进入世界伟大科学家行列。然而,他选择重回清华园教书育人,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在祖国的土地上播撒科学的种子。他是浮华和喧嚣中真正的大师。

《最后的大师》与其说是传记作品,不如说是历史黄卷。在那满地焦土的战争年代,大师云集,他们为中国的成长书写着不可磨灭的篇章。我们津津乐道于这些大师的辉煌,似乎他们是一骑绝尘,而忘记了真诚的老师必有虔诚的学生。叶企孙毕生传道授业解惑,“两弹一星”的23位功勋科学家中,如王淦昌、钱伟长、李政道、华罗庚等,一半以上的人都与他有师承关系。“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曾称叶企孙是自己永远怀念的恩师,是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为科学在中国生根努力奋斗的开拓者之一。

我认为叶企孙先生最大的贡献在于为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争取了时间,为中国科技人才储备工作奠定基础,将建设新中国的理想和奋斗薪火相传到下一代人手中。这种崇高的精神当下看来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他的传奇不仅仅是关于清华园、关于物理学,更是关于中国的科技腾飞、民族的奋斗力量。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当我静心品读大师的一生,感怀他的人格魅力时常想,这一定不是“最后”,只是用“最后”划上的一个分号,新时代将有无数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继往开来,开启奋斗的新篇章。

科学救国,是叶企孙坚守了一辈子的信念。他和我们这个时代交臂而过,被历史遗忘了近半个世纪,直到世纪之交才重回人们的视野。《最后的大师》如同一段悠悠道来的诉说,讲述着叶企孙和他的时代传奇,它告诉我们,奋斗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不论白天黑夜,星辰永远闪耀。(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龚琬茹)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