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忆付空庐,那堪忆渐无。
其二
老街重见似当初,乡情酒不如。
酣歌街舞笑盈途,花明照屋除。
今续古,展新图,持杯兴不孤。
经年愁绪豁然舒,春风入旧庐。
规划构思
规划对多个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古城保护更新样本进行深入剖析,并针对永新自身条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保护更新的六大理念:建立全局整体的研究视野、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模式、引入合理多样的业态类型、分区分类整治建筑及环境、延续多元的社会网络、制定客观科学的建设时序。以此为指引,对县域、古城整体、古城核心区三个层次分别制定了各有侧重的规划设计策略,旨在通过古城保护更新延续历史文脉、改善人居环境、重塑古城活力、提振居民信心。
具体构思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深入挖掘永新古城文化特色和传统营城智慧。规划深入总结古人经验,提出了千百年来永新古人营城的六大智慧,从传统智慧中汲取营养,重塑永新城市精神,为古城的保护更新和活力重塑提供历史的启迪。
第二,剖析多个样本并结合自身条件,明确永新古城发展方向。规划将永新古城发展方向确定特色综合型古城,兼具旅游、商业、生活功能,成为宜游、宜业、宜居的特色山水小城,提出了多方参与的小规模渐进式实施路径。
第三,为永新古城保护更新量身打造了四大系统规划策略。包括山水格局融入、空间网络修补、特色风貌重现、功能活力提升。四大策略系统配合,综合发力,共同带动永新古城再生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以禾水河两岸的古城核心区保护提升为启动点,制定了详细的规划设计措施。包括建筑分类整治、业态功能布局、交通系统组织、公共设施布局、绿地景观布局等详细的规划设计措施,制定近期实施的项目库,成为古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第五,分区分类制定古城每个地块的设计指引导则。将古城范围细分为12个地块,分项落实规划策略和具体措施,为古城保护更新和系统优化提升的分步实施提供规划指引。
技术特色与创新点
(一)立足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建立了永新古城山水人文秩序识别与修复的基本法则
1、以永新古城为样本,凝练中国传统的山水营城基本法则
规划将探寻周边山水环境与历史城市的内在关联作为破解中国传统营城密码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深入挖掘传统营城智慧,凝练出永新古城“营城六法”——因山为屏、理水塑城、依势筑城、修文荣城、聚市兴城、立标识城,辨识古城迎山接水的自由形态和人文内涵,在保护更新中加以延续和传承,重塑永新文化精神。
规划进一步总结凝练出中国传统城市“山水定势、山水立形、山水补巧、山水兴文”等普适性的营建法则,提出了挖掘和整体保护古城山水形胜和人文空间格局的系统方法。
永新古城“营城六法”
永新古城顺应山水的营建智慧
2、建立了永新古城保护更新中利用自然资源的规则
规划研究提出了不破坏地形地貌、不伐移老树,滨水两岸新建建筑距离堤岸30m以外,檐口高度不超过9m等规则和正负面清单。此外,规划还倡导古城社区形成新时代的乡俗民约,倡导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能生活,把低碳、绿色理念融入古城保护更新,打造绿色低碳家园。
永新古城建筑高度控制指引
永新古城建筑风貌控制指引
3、制定了永新古城山—水—城秩序修复的规划设计措施
规划充分借鉴古人的智慧,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设计了12条望山通水的廊道,严格控制滨水建筑的高度体量,改善滨水街巷的望山视线。此外,在北门、秀水书院、民主街、南塔、南门、滨江、东门、观音阁等重要历史节点处设计望山亲水空间、游憩路径等,对古城依山就水的自由城垣轮廓进行标识,增强古城内重要空间节点和街巷对山水环境的感知度,强化山水城市意象。
永新山-水-城格局修复示意
规划提出了疏浚历史水系并标识历史信息,修复自然驳岸、湿地、滩涂等,两岸一定区域内严格限制新建设行为,营造连贯的多层次亲水空间,再现渡口、码头、浮桥、阁塔等历史景观意向。规划通过梳理古城交通,将河北岸原来次干路降为支路,利用地形高差将穿越滨水核心区的路段局部下穿,上面盖板组织步行空间,缝合水—城关系。
永新古城滨水堤坝及道路改造设计示意
4、制定了山水特色与古城生态休闲融合的系列举措
规划研究发现,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生态休闲逐步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内容。因此,规划提出“远山目可览,近山行可达”的设计策略,将距离古城5km范围内的山体作为城市郊野公园,适度建设登山步道等少量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营造可进、可游、可赏的郊野游憩空间。
永新古城结合山水形胜的生态休闲空间布局
(二)立足传统城市整体性特征,形成了永新古城保护更新的系统规划技术方法
1、探索了古城传统格局延续的规划技术方法
永新古城传统空间格局要素呈现“碎片化”状态。规划提出修补、强化古城在特定自然人文环境中形成的迎山接水的自由形态、“一横三纵”(禾川东大街、北门街、民主街、幸福路)的街巷骨架及滨水区域的鱼骨状空间秩序,强化主街巷空间和功能,疏通连接主街巷和滨水的小街小巷。
永新古城传统格局修补规划示意
在城市整体功能布局基础上优化古城交通组织,核心区域和景观资源丰富的滨水区域限制机动车通行,强调人的体验。规划结合重要历史地标布局古城公共空间,充分利用现状巷口、民居宅旁闲置地等布局7个口袋花园,引入自然山水和文化主题,因地制宜的形成特色文化场所。如今7个口袋花园成为永新古城最有活力最具艺术气息的地区,为密不透风的古城核心区腾出了驻足、放松、留白的自然空间。
永新古城口袋花园规划布局
2、细化了既有建筑分区分类微更新的规划技术方法
规划针对古城内产权复杂、传统建筑散布、邻里关系延续等特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的要求,制定了建筑保护更新四“不”原则——产权基本不动、肌理基本不改、居民基本不迁、社会网络基本不变。对每栋建筑详细调查评估,以微更新的方式分类制定风貌保护、修复和提升措施。
永新古城核心区既有建筑评估及分类微更新规划措施
3、形成了文化展示线路和重要文化空间塑造的规划技术方法
对于各类历史要素,规划制定了保护和展示利用的具体方案。精心保护和修缮南塔、海天春茶馆、肖家祠堂、红四军军部旧址等体现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建构筑物。注重遗存本体与历史环境整体保护与展示,强调以用促保,让各类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特色标识和历史记忆。重点规划了以幸福路为主体的民俗文化体验带、以民主街为主体的古城记忆展示带、以盛家坪为主体的红色文化展示带及南岸滨水郊野游憩带。
规划进一步以县域为拓展,整体构建区域文化展示网络,将三湾、龙源口、牛田、埠前等区域内重要文化资源、风景区、文化线路、自然山水、开敞空间等有机整合串接,积极联动井冈山,多层次挖掘文化价值、精神内涵。
永新古城文化体验路径
永新县域文化体验路径
(三)立足永新县城的现实条件,探索了普通县城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实施路径
1、立足自身条件,明确古城未来发展目标定位
永新古城历史上文化、教育、商贸长期繁荣,直到1960年代依然保持着特色功能和活力。但是,由于近年来无序的建设,古城传统特色功能和空间被挤占,传统手工艺、老字号等未能融入古城生活和业态之中,人居环境品质差、人文气息锐减、活力严重缺乏。
规划对我国多个古城的功能特征和发展路径进行了比较分析,将永新古城定位为特色综合型古城,通过城市更新改善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地培育文化特色类产业,逐步发展成为集居住、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的城市特色区域。
2、延续古城传统生产生活网络,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业态
规划提出抢救性地保护复兴传统民俗、手工业、商业老字号等文化遗产,融入古城功能布局。规划以古城文化资源为基础,建议培育6大特色产业,并结合既有建筑改造对业态进行了空间落位,鼓励利用各类建筑积极引入文化创意、销售、特色餐饮、酒店民宿等。同时,逐步搭建高品质的创新驱动平台,聚集有创意的各项资源,培育古城的新业态和新品牌,并形成了以展代招、以展代建的新商业模式。
永新古城特色功能构成建议
3、创新了古城保护更新组织实施和运营的路径
针对各专业背对背组织方式带来的沟通成本高、实施效果走样,难以统筹协调等问题,永新古城保护更新以规划为统领,搭建了策划、建筑、景观、运营、文化、艺术等学科“跨界融合”的协作平台,通过大师工作营、设计竞赛、建造节、设计周等组织方式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动了一个个具体项目从规划方案到顺利落地实施。
在规划的引导下,县政府旅投公司和社会资本共同出资成立了运营管理公司,集中整合旅投、城投、住建、街道相关资金。成立了永新文化艺术基金,抢救性保护传统民俗、手工业、商业老字号等遗产。
永新古城保护更新组织模式示意
4、明确了各主体的定位,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
规划提出政府的工作重点要聚焦于古城的公共环境、基础设施提升,改善古城破旧的面貌以提振居民信心,建议引导和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房屋所有者、吸引原有人口返流和外来人口定居,并积极与第三方NGO或专家团体合作,发展社区相关产业,吸引年轻人回社区就业,通过调动“能人”资源吸引艺术家、企业家、自媒体等群体积极参与其中。
规划以查找社区发展的根本问题和诉求为切入点,详细了解古城居民需求,推动建立社区自组织机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自家房屋修缮、建筑外观装饰、街头巷尾的公共空间改造以及特色产业培育等,共同缔造美好家园。政府通过租金减免等政策,吸引外地的永新人返乡创业。
规划实施情况
规划编制完成后,永新县政府与CBC建筑中心联合成立在地化的运营团队具体开展实施运营,一期投入资金1.57亿元,实施重点是市政基础设施提升、街巷环境整治和立面提升、各类建筑保护修复、口袋花园建设、业态植入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一)历史街巷、各类建筑整治实施情况
完成了3条主要历史街巷的保护整治工程。完成了沿街建筑立面提升、街巷铺装更新、街巷小品、指示牌、路灯、设施等建设。整治沿街一进院落的建筑总面积约3.9万㎡。
传统建筑修缮——完成了51栋有保护价值建筑的修缮,共计建筑面积约2.4万㎡,包括文物建筑4栋,其他传统建筑47栋。延续了古城传统风貌特色、完善了建筑内部的设施和功能业态。
现代建筑微整治——完成了古城内650栋普通住宅居民楼的整治、加固,共计建筑面积约19.5万㎡。改善了居住条件,局部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风貌提升,与传统建筑共同形成丰富和谐的整体风貌。
传统建筑保护修缮前后对比
现代建筑微整治前后对比
规划对永新饭店方案的选址及设计要求
永新饭店设计方案及建成后实景(建筑师:齐欣)
(二)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情况
完成了地埋改造供水、雨水、供电、通信、消防管线近5km,新辅设污水、燃气管线近3km。新增街头绿地、口袋公园近600㎡。建设了1个机动车停车场、2个电动车停车场。
2019年南塔周边现状、规划近期方案及规划远期方案
口袋花园实施成效(景观设计师:王向荣)
(三)功能业态、文化活动组织实施情况
按照规划指引,目前古城已引入6类、30余项新业态,包括供销社、非遗馆、艺术工坊、咖啡店、音乐酒吧、茶馆、创意民宿、花艺店、美食餐饮等商业品牌店。入驻文化机构2个,目前古城内共有年轻创客30余人,2021年商业文创经营收入超过500万元。
2021年永新古城举办了中国首个非遗设计周,包含非遗、设计、美食、花艺四大主题板块,举办展览70余场,吸引国内外策展人200位,举办大型文化活动5次,接待游客数量10万人次,旅游收入1200万元。
2020—2022年,古城居民、商家先后发起了元宵节舞龙猜灯谜、劳动节创艺集市、儿童节百名儿童长卷绘古城、端午节包粽子逛古城活动,以及生活节、美学集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以非遗设计周为起点,永新古城持续引入高端设计、文化、艺术从业人群,持续提升相关业态,不断释放市场消费潜力。通过大型事件活动,弘扬当地特色文化、提升空间艺术美感,让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
永新老城多样文化活动
经过近3年的实践,永新古城的人居环境、文化活力有了质的提升。废弃蚊香厂改造的非遗馆里,小朋友会饶有兴致的观看老艺人现场制作竹篾;老厂房改造的剧场里,濒临消失的传统戏剧三角班重新焕发了生机;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古城的普通人看到了家乡的变化,重拾了对美好家园的热爱与信心。
如今的永新古城也成为年轻人追寻历史记忆、体验传统文化、放松疲惫身心的地方,古朴的建筑,繁华的街巷,迷人的店铺,幽静的花园,飘香的咖啡馆,共同构成高低蜿蜒、纵横曲折的迷宫,总有令人心跳的回忆可以眺望,总有不期而遇的爱情肆意荡漾……
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城市报、中国建设报等数十余家媒体全面报道和高度评价了永新保护更新实践。
永新古城保护更新规划实施,激活了一座偏远地区的普通县城,增强了县城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居民的文化自信。
先行先试的永新实践为国家出台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顶层设计和系列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为全国大量普通县城开发建设方式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对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撰稿:王军;审核:张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