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材料人员,常听这样一句话“把材料揉碎了再组织起来”。写作是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过程。需要按照新的形势和要求、立足手头的现有材料、结合客观情况的新变化进行写作,形成符合实际要求的文稿。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对材料揉碎了再重组。那么,揉碎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揉碎?怎么去揉碎?揉碎后什么样?再组织起来有什么标准和要求?
一、揉碎的是什么?
揉碎的是现有的固定成形的材料。包括过去自己写成的材料、从基层收集过来的材料、从外部引进过来的材料等等。具体地说,就是揉碎这些材料当中的概念、判断、推理,从而为形成新的立意、新的理论、新的判断、新的概念打基础。
二、为什么要揉碎?
揉碎是为了重新组织。如果不揉碎的话,就无法进行很好的重新组织。即使勉强地重新组织,也是生硬、固滞的,也是机械、陈旧的。在这个过程中,新的立意开始萌芽,新的思路慢慢形成。材料不揉碎,写作思路就无法摆脱旧有模式、固定思维的束缚。因为那些原来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始终在影响着作者,障碍着新意的萌生。
三、怎么去揉碎?
就是对现有材料中的固定成形的框架、固定成形的表述、固定成形的概念进行破拆、分解,使之化整为零、化大为小、化形为气。揉碎材料的过程中,不应带有任何目的性、动机性,否则就不会把材料真正揉碎。这种揉碎,需要层层分析,从段、句、词角度,对材料进行微观化、显微化,使之被充分领会和理解。这种揉碎,还需要剥离,就是把关键词语从固定词组中剥离出来,打破组织定势,让创新组合成为可能。同时也要注意,对于一些上级权威提法、约定俗成、普遍通用的概念无需破解,也不能自由更改组织,只能准确沿用,但要把握深刻内涵。
四、揉碎后什么样?
揉碎后的材料已经没有立体感了,也没有生机活力了,全部还原成最本原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或者说已经不再是概念、判断和推理,而成为这些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基本元素了,成为组建新文稿的基本元素和构件了。如果用揉面来比方,就是揉成一个最普通的面团,成为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面食形体的基本材料。如果用积木来比方,就是把积木彻底拆解成最简单的模样,不能有任何的组合和组织。经过这样揉碎后的材料,再使用起来就会信手拈来,游刃其中,打破常规,变化多端,生出些许新意来。
五、再组织起来有什么标准和要求?
新的立意是再组织的灵魂。围绕新的立意,搭建新的框架,提炼新的观点,产生新的理念,形成新的概念。这里的新,从内容上说,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构思和衡量。比如:能够体现对上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能够体现对普遍矛盾问题的攻克,能够体现对时代趋势课题的超前把握,能够体现与其他不同的自身特色,能够体现对发展客观规律的成功探索,能够体现异军突起的显赫成绩,等等。特别是新理念、新观点、新概念,是写作创新的标志,成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