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章养成计划#
“如果生命还剩下最后100天,你会做什么?”
网络上有很多关于这样的话题,网友们的回答格外精彩。
19岁的Amber说,会先辞职,让自己自由。
22岁的汤圆说,会每天写一封告别信,然后发给亲朋好友。
58岁的秋奶奶说,会陪家人好好吃一顿饭,好好拥抱告别所有人。
35岁的Siggie说,会化最精致的妆,买张车票,自己一个人去远方独处。
还有人说,什么都不做,就安静地等待死亡......
如果,也仅仅是如果,我们活着,就不会去做这些事,我们总觉得来日方长。
就像《伊万伊里奇之死》这部作品里的旁观者,我们活着的时候,总觉得死亡很遥远,可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我们对生和死缺乏敬畏和珍视。白岩松曾经说过:
“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我们常常被教育如何成为一个“好孩子”、快速“长成懂事的大人模样”,我们学习如何能“更快获得成功”……唯独没有人教过我们,也没深入思考过,该怎样直面死亡。
“如果我整个人生都是错误的呢?我真的活过吗?”
1.你,真的活过吗?
托尔斯泰对伊万伊里奇的一生做了最精炼的总结:
“伊万伊里奇一生的过往经历是最简单最平常,也是最可怕的。”
多像中国人所说的“盖棺定论”啊,古人讲,一个人死了,才能真正评价他这一生。
伊万伊里奇死了,大家在他的尸体面前,感受到的是“该做的都已做完,而且做对了。”但这样的评价,往往是他人给死者的评价,这是真实准确的吗?
死者又是如何评价自己一生的呢?托翁为啥说他的一生是最可怕的呢?
生前最后的时间里,他对一生进行回顾和反思。在人生几个重要的路口,他是出于应该的挟裹做出选择,而并非内心强烈的渴望。
伊万·伊利奇结婚不是因为爱情,他是出于双重考虑:得到这样一位妻子,他为自己做了一件愉快的事;与此同时,他做了身居最高位的人们认为是正确的事。
于是他结婚了。就像现在社会上,结婚只是为了搭伙过日子,为了获得生活中的某种便利,所以让这件神圣而美好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势力缺乏人类最本质的情感。
所以,结婚之后不到一年,他就明白了,夫妻生活,虽然提供了生活上的某种便利,但实际上却是非常复杂而沉重的事情。
伊万伊利奇如何对待这份沉重呢?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也就是过一种体面的、社会所认可的生活,他需要培养出某种态度,就像对待公务那样。
把婚姻生活过得像工作一样,不走心而是走形式,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是这样?
伊里奇生活的可怕,来源于他按部就班地生活,出色完成学业、工作、结婚生子,也经历和度过了中年危机。他一生都在严格履行他所认定的一己之责——身居高位的人们认作职责的一切。
小说多次强调这一句:总体来说,伊万·伊利奇的生活按他的信仰走了下去,而生活也本该如此度过:轻松、愉快,又体面。
从这一点来说,伊万伊里奇可能是我们每个人,我们每个人皆是伊万伊里奇,都在认真地按部就班地生活着,却很少追问,我们真正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生活没有标准答案,而现代社会的我们,大多在追求同样的东西,比如金钱、物质、权力,这是社会标准对成功的定义,就像是一个模具,每个人都想量身定做一个成功的自己。
这样追求来的成功千篇一律,却已不再是你自己,在追求同质化的成功中,我们早已弄丢了自己的灵魂。
真正活过的人,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在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2.人类悲欢从来都不相通
“瞧,他死了,但我没有!”伊万伊里奇死亡后,身边的人竟然都是这种心情吗?
读到这里,真的有些不寒而栗,心被揪着,又像被某个沉重的东西压着,喘不过气的感觉。
这部作品,开篇给我们呈现的是,伊万伊里奇日常工作的环境。
当喜爱伊万伊里奇的同事,当在报纸上看到伊万伊里奇的死讯,同事们开始波澜不惊地讨论谁来继承伊万伊里的工作岗位。
就仿佛伊万伊里奇的死,对于喜爱他的同事们来说,只是腾出了一个岗位罢了。这么以来,他的死,对同事哪怕是平常都很喜欢他的同事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同事们按部就班地开会、工作、打文特牌,当然还要抽出时间,必须去履行祭奠伊万伊里奇这一无聊的仪式。
而对于伊里奇的妻子,她关心的是如何拿到更多的抚恤金,她的悲伤也是流于形式。
“瞧,他死了,但我没有”,是每个旁观者的心声。
托翁在这里呈现给我们的是,面对死者生者几乎异化的心理——面对身边最熟悉的人的死亡,大家内心没有丝毫的悲伤,甚至唤起了一种喜悦之情,“死的是他,而不是我。”
这种孤独在伊万伊利奇死前的几个月有最深刻的体会。
他去看医生,想知道自己的病是否严重,可医生给他的感觉,就像高高在上的法官审判罪人。医生程序化的回答,给他的感觉很糟糕,没有一丝温情体验,仿佛机器人一般没有感情。
伊万伊利奇一开始还把自己的心情与妻子分享,可妻子的反映很平常,言行中给他的感受是,这没什么,别这么矫情。
连他的女儿都抗拒或懒得听他寂寞心情的排遣,一家人急着出去,大家都在按部就班地生活,只有他是个病人,被病情感染生活和心境的人,这是一种无人能懂的寂寞。
伊万伊利奇知道自己要死了,他想要温情和爱,可没有人能给他,他开始恨身边的每个人,抱怨生活的不公平。可这份恨,又加深了内心的孤独。
生活中的我们,遇到挫折,总是想找个能懂的人倾诉,到头来发现能懂的人寥寥无几。
如果我们一味抱怨和恨,就被这种孤独操控,变得更加颓废不堪。
鲁迅先生说“人类悲欢并不相通”,每个人经历、阅历和境界不一样,不在一个位置,很能有相同的感受和体验,也很难真正理解他人。
与其等待别人理解,不如自己多理解自己一些,与其等待更多的爱,不如自己多爱自己一些。
3.爱是最后的救赎
当伊万伊利奇发现自己从前的生活不对劲儿,却已经没有时间给他改正错误,他感到更加的悲伤和绝望。
伊万伊利奇一直活在正确的生活的假象里,实际上面对家庭生活的困境,他是消极逃避的。
妻子怀孕要求他更多的照顾和爱,让他觉得平静的生活被打破,难以接受这样的改变。他消极的态度催生出更多的不快乐因子。
当妻子变得越来越易怒和苛求,伊万·伊利奇便越来越将自己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公务上。他变得更爱公务,也变得比先前更追求功名。
伊万伊利奇很快制定出这种对待夫妻生活的态度。他对家庭生活的要求只是这些便利:家常便饭、女主人、她可以给他的床榻,以及最主要的,是由公众舆论确定的那种外表形式的体面。
其余方面他则寻找宜人的快乐,如果找到了,他会非常感激。如果遇到对抗和抱怨,就会立即躲进自己单独的、由他筑起围栏的公务世界并在其中寻找快乐。
从某一方面来说,伊万伊利奇的消极让他看起来很自私,把妻子当成实现他便利生活的方式和手段,全然不顾她的感情。
在家里寻求不到的快乐,他可以从事业和外面寻找弥补,可妻子呢?不得不承担繁重的家务和生儿育女的责任,这公平吗?他或许真的没有想过。
伊万·伊利奇的生活就这样在结婚后持续了十七年。直到他经历事业的低谷,机遇再次青睐于他,他获得理想的职位和一个更符合他高档人设的家,他的心境仿佛一下子来了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变。
因他心境的转变,他感觉周围一切都变好了,他忘记了仇恨和不快,他开始为家人装饰房子,希望自己的付出给家人带来惊喜。
在与家人分享喜悦,说到自己如何摔跤的,他哈哈大笑,活灵活现地表演他是怎么飞出去、吓坏了装潢匠的。“我这体操家也没白当。换了别人就摔死了,可我就是这里撞了一下。碰的时候疼,但都过去了,只是有块瘀青。”
这是一生中他在家庭里少有的幽默和尽兴。这是爱的力量,他心中的爱第一次被唤醒,他学会付出和给予,同时也体验到更多的美好和爱。
人生难免遇到低谷,逃避痛苦维持表面的体面,真的幸福吗?生活的转机有时候并非一己之力,而是天时地利人和,遇事不抱怨才是真正的体面。
当他获得新的职位,停止抱怨为家人付出,他觉得妻子的态度也改变了,他们是那样的志同道合,在生活中默契一直。
是妻子态度转变,还是伊万伊利奇觉得妻子改变了呢?或者说他的转变催生了妻子的转变呢?这重要吗,重要的是自己的转变让生活变得更好。当他开始承担家庭的责任,他才真正获得快乐,就像他说的,从身上抖掉十五年。
可这样的生活没有维持多久,伊万伊利奇生病了,这让他的心情再次跌入谷底,得不到的爱和理解、无尽的孤独和恨把他拉入深渊,仿佛再无翻身之日。
再次唤醒他内心爱和力量的是格拉西姆和瓦夏,这是他认为理解和同情他的两个人。
格拉西姆愿意日夜陪伴在他身边,只要他需要,格拉西姆都愿意陪伴他,听他说话并理解他。儿子瓦夏虽然不懂如何去爱,却在他濒临死亡的时候,拉着他的手哭泣和伤心。
格拉西姆和瓦夏的举动,像星星之火点燃了他内心的爱,让他在生命的最后,学会给予仅有的爱,也幡然醒悟,从从前的痛苦的心境里走出来,看见光亮,获得新生。
很喜欢一个句话,生活的幸福与否,取决于你看事情的角度。悲观的人把痛苦放大,因此活得更加痛苦,乐观的人把快乐放大,因此活得更加幸福。
真正智慧的人,都懂得发现生活中的爱意,感受爱也给予爱,让爱流动,生命才能生活新鲜。爱是困境中最后的救赎,能超越生死。
4.结语
托尔斯泰先生虽然是俄国批评现实主义作家,但对于死亡,他仍有一种浪漫主义的追求。
在他的《生活的信条》里,讲了一个掌管生死的天使,一时心慈手软放了一个独自带三个孩子的母亲,被贬人间六年了解人性个故事。
经历六年的沉淀,天使找到答案,在离开前,他说了三段话:
“当你的妻子将你们橱柜中仅有的那块面包递到我的手中时, 从她的眼神,我解决了第一道难题。人们的心中,有爱!因为‘爱’,使他们甘愿付出所有。”
“当我见到那位富翁时,我解决了第二个疑惑。人们不知道,自己的下一刻钟会遇上什么!因为〝无知″,使他们无所畏惧。”
“当我见到那两个母亲去世的小女孩时,我清楚的了解了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人,可以仰赖陌生人的帮助而生存! 她们的母亲之所以会求我不要带走她是因为她觉得,没有亲人的照顾这对双胞胎根本没有存活的希望。但她永远不会知道,有个陌生的女人,代替她尽了母亲的义务;有一群人,正帮忙抚育着她的孩子。因为这份‘莫名的感情‘,使得人间充满了温暖。”
生命终有垂暮,人们通常在生命行将收尾之时,才回顾一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即便想明白,也终究有遗憾。
生命的意义,更应该在活着的时候追问清楚,方能不随波逐流,方能活出自己独特幸福的人生。
愿我们都能从作品中照见自我的真心,在闲暇的时光中,拾掇生活的碎片,将平凡的人间烟火过得幸福美满。
今日话题:如果生命只剩100天,你会如何度过呢?
- END -
★作者:爱笑的落微,情感领域优质原创作者,用故事和心理学,与大家一起探讨更幸福和美好的生活,成长和追求更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