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作者
成陶理事 陈慧
成都市大邑县潘家街小学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大邑名师、大邑县三入红旗手,成都市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团队成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专委会理事,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理事。
一所新建学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短期内获得社会的认可,学校管理在新建之初就要发挥两个作用:一是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摒弃“常规化、追赶式”的思维,构建适合本校实际的高效运行管理机制;二是着眼师生的发展,着力高效科学治理模式的探寻。
是什么让办学不到四年的潘小迅速赢得社会口碑,成为百姓口中“家门口的好学校”呢?
一次谈话受到的启发
2019年3月底,校长到分管局长办公室汇报工作时,局长问校长:“你认为老百姓认可一所学校,最看重的是什么?”校长回答说:“最看中的是学校的管理,看学校教师是否优秀。”“对,管理出质量!新学校正是突破管理弊端的好机会,你一定要把握住!”这一场对话引发了校长对学校管理深深地思考: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适合潘小发展需求呢?管理不只是一个班子、几套制度的问题,更多的应该是通过学校价值文化、组织结构、运行状态、评价机制等等的科学实施,实现师生的全面成长,达成学校的目标及愿景。
于是,一张关乎学校管理体制的问卷,呈现在每一个潘小教师的面前。
学校的管理制度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层级化管理,另一种是当下创新的扁平化治理。两种体制,各有利弊,如何选择?同时学校发展面临着“四难”:吸引优秀教师难;新来的教师适应工作难;全新组合团队磨合难;在城区众多优秀学校的强势下,社会认同度难。新学校发展等不得、慢不得!我们认识到不能按部就班,必须超常规思维、弯道超车、开好局、起好步。经过全体教师参政议政、审时度势、量体裁衣,大家一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扁平化治理。
一个定位推动的布局
潘小的管理体系并不满足于亮点工作的取得,而是要追求一种全员奋进的治理机制。立足潘小资源优势,围绕走“扁平化治理”的工作定位,学校将师生发展目标任务清单交由若干中心来分解落实,同步规划,搭建了“扁平化”治理的组织架构,形成“五心多点”的全域布局。
设置校务委员会下的五大中心,即行政支持中心、课程与教学中心、学生成长中心、信息科技中心、发展评促中心。
这种全域布局,充分用人所长,形成以五大中心为基点,引领26个项目组的师生发展、家长发展点位。中心内部协同工作,中心之间既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各项目组组长及组员主动挖掘经验、汇聚智慧,在参与学校组织管理中差异化多点共创、多极发展,带来了三个改变:
首先,中层管理职能部门改变。传统的层级式管理,管理部门相对独立,层级较多,信息传递慢,决策滞后。潘小设置五个中心全面覆盖了学校的工作,适应了时代要求。五个中心并非各自为阵,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协调配合。
其次,工作责任岗位设置改变。层级式垂直管理,容易造成学校领导层与普通教师之间交流机会少、沟通渠道不畅、相互之间了解不够深入等问题,不便于很好地人尽其才,智慧共享,也不便调动基层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潘小对一线工作责任岗位建立了26个项目组,每个项目组设置CEO,从副校长到普通教师,人人竞选上岗,自己组阁。项目组组长实行自主选择申报,校长办批复任用,组员由组长物色聘任,做到人岗相适、扬其所长。
最后,学校领导方式改变,实现了领导工作重心下沉。层级式垂直管理,是由校长—副校长—主任—副主任—组长—教师组成,管理更注重执行力,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容易层层衰减、效率不高。只有听得见枪声,才能指挥好战斗!在扁平化治理下,校长和行政人员经常下沉到项目组、参与听课、评课,与一线教师交流切磋,了解现状、听取心声,面临问题,及时指导,不再有越级指挥之嫌。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本质上是一种心灵沟通。因此,只有了解学生,才有教育的发言权,而了解教师才有领导的话语权。扁平化治理去掉多余的中间层屏蔽,让学校管理更加通透,避免了“将帅无能累死三军”的弊端,走向高效优质之路。
四大举措促进的转变
检验一个学校管理质量的标准,最终取決于对教师积极性的调动,让老师感受到“一线的心声和信息”能直达“天听”的尊严感,感受到资源与智慧共享、公平与竞争共存、干部与教师共治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为达此目的,潘小实施了四大举措。
1.制度激励——岗位责任项目化
学校评价强调团队付出与荣誉共享,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综合评估,予以加分肯定或资金奖励。
扁平化治理,本质上是一种依法治校。潘小制定了一系列的学校管理制度,明确各项目组的责、权、利,奖优惩劣,为学校工作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如:建立宽严相济的考勤制度、多劳多得的量化考核制度、激励争先的职称评聘制度、团队考核的整体评价制度、先进教师的多元评价制度……一系列多元评先项目,捕捉教师闪光点,激发教师自豪感。学校将团队考核纳入目标,发挥中心主任、项目组组长主体作用,鼓励多元参与。
学校项目组CEO负责制定项目方案、组织项目推进、开展项目总结,每学期初向校务委员会演说实施方案、推进计划、成果预设,每学期末向全体教师展示成果、交流心得。学校考核组根据日常检查情况和期末展评情况进行量化打分,评出等级,直接与绩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挂钩。责任岗位项目化的实施成果丰硕,教师们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不断增强。
2.文化浸润——全盘工作协同化
为增进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融合,结合学校地处槐子树街,潘小秉承古人“门前一棵槐,家里出人才”的情怀,挖掘槐树寓意生发文化之根,将学生喻为茁壮成长的槐树,提出“育美槐千树,成大方之家”的发展愿景,着力培育精神文化。如:经过专家领导的悉心指导、反复论证,提炼凝聚共识的办学愿景,以愿景彰显精神价值。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以读书丰富精神家园;举行充满仪式感的各类典礼,以典礼展示精神风貌;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活动聚合精神力量。文化需要载体,载体需要活动,活动需要主题。学校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犹如五月的槐花,在槐园里美丽绽放。比如:通过美好故事分享会、“故事里的美好槐园”、编撰《写在诗里的美好故事》等途径,分享学校遇见的美好故事,传播美的种子。根据教师年轻化的特点,学校开展了文艺联欢、快乐抽奖、苔藓微景观制作、共享小镇之旅、“三八”节致最美的你等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共享欢乐,凝聚人心。
3.校本研修——提升技能促发展
“能当大事时同仰,自极清修古与齐。”在潘小,每个教师量身拟定了个人发展规划,描绘自己的职业生涯、三年发展。梦想引领教师成长,扎实开展的系列培训为教师成长插上腾飞的翅膀。借力实小网校、共研体、联盟校等优质资源,夯实教学常规,建设高效课堂,发展学科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练兵活动。如“着眼课堂质效,提升信息素养”“强化常规夯落实,分享经验促提升”“教育论文撰写技巧专题培训”“扎根课堂,提高质量”等相关培训和教研,促使一支优秀的槐香教师队伍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