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由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主办的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活动获奖名单公布。
活动自启动以来,共有来自全国的1400多个案例报名参评,组委会对案例进行了初选,向社会公布展示了170个入围的教育创新典型案例。最终,经过评委会评议,推选出140个获奖案例。成都市共6个优秀案例获奖。其中,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2项,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1项,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奖2项,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奖1项。
这些优秀的案例,充分体现了成都广大教育工作者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这些典型案例中蕴藏的办学经验和教育规律,希望能对发展中的学校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
成都市教育局
创新“市域统筹”推进城乡义教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2013年以来,成都市着力在教育机会、资源配置、质量水平、管理方式等方面不断深化市域统筹发展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转型升级,加快城乡教育融合发展。
基本做法
统筹构建教育机会的公平均等机制
一是完善经济困难家庭子女“顺利就学”制度。加大教育资助力度,建立和完善的从学前到高等教育“不重不漏满覆盖”的教育资助体系。
二是深化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平等就学”制度。坚持“两为主”并按照“相对就近、划片指定、统筹协调”原则,全市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三是完善特殊儿童“正常就学”制度。实施《成都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方案》,健全成都市特殊教育制度机制,有效保障全市3万名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应进全进”。大力实施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有效促进和确保全市2.5万留守学生健康成长。
四是严格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制度。严格实施《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实施意见》,名优初中90%的学位进行摇号,省级及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统招计划50%合理分配到区域内每一所初中学校。
统筹构建资源配置的动态均衡机制
一是优化校长教师“动态交流”制度。深入系统实施教师“县管校聘”制度,推进“教师自聘、管理自主、经费包干”的“两自一包”改革,破解人权、事权、财权“三权”困局。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和定期注册制度、教师退出教学岗位等教师从业制度。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含副校长)同一学校9年任期制度、区域内教师和骨干教师年交流比例15%制度,建立名校集团内教师交流制度、学区内学科教师“多校任教”制度等。
二是推进经费标准“动态调整”制度。建立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每两年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三是形成建设项目“动态倾斜”制度。市级不断规划和统筹实施倾斜农村的新项目。市级不断规划和实施直接针对农村的项目。
构建质量水平的全域共进机制
一是深化一般学校“优质发展”机制。加紧培育新优质学校,遴选三批共170所学校,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加强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确定66所学校为“领航高中”、“特色高中”、“综合高中”项目试点学校。
二是建立质量提升“评价导向”机制。形成包括5个一级评价指标、20个二级评价指标和31个三级评价指标的《成都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试行)》,将评价范围扩展到全市所有区(市)县。建立起“诊断、改进、考核三结合”的评价结果运用机制。
三是完善区域水平“多维监测”机制。完善《成都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指标体系》、《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监测指标体系》、《成都市区(市)县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指标体系》、《成都市区域教育国际化工作水平监测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对义务教育校际和县域资源均衡配置水平、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区域教育国际化水平开展年度监测、分析并发布公告。
构建管理方式的创新融合机制
一是打破校际壁垒,深化名校集团发展。实行市级统筹规划优质名校集团布点、以区(市)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按照“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名校+农校”方式,覆盖学生近24万名。推动市属3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分别组建名校集团,进入山区、灾区和新区,在城郊结合部、卫星城大力发展优质教育。
二是打破区域壁垒,推进圈层融合发展。在全域成都内推动22个区(市)县以“一对一”为主要方式,“一对二”“四对一”为辅助方式,结成区域教育联盟。推动跨区域学校结对,名校和优质学校跨区域领办、托管学校49所,4万余名农村学生享受到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每年选派优质学校干部40人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校长、副校长三年。
三是打破空间壁垒,促进优质远程发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对近郊、远郊学校的覆盖面。建设全日制远程教学学校118所,受益学生2万余人。在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推进网校远端学校建设。
四是打破行政壁垒,坚持协同创新发展。加强协同创新,协同研究和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动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决策研究中心在成都设立实践基地,与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共建成都教育改革研究基地。推动锦江区、蒲江县等区(市)县主动与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科院、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等国家层面机构建立合作,共同开展实验试点。
主要成效
均衡发展凸显新趋势
校际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持续缩小,全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总指数由2010年的0.41下降到2016年的0.26,城乡教育一体化达成度由78.1%提高到87.6%,中心城区、近郊、远郊三个圈层的差距缩小到1:0.89:0.86。
资源供给呈现新格局
目前,中心城区义务教育优质学校287所,占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80.39%。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达到97.1%,全市示范性普通高中84所,占全市普通高中总数的68%,近郊和远郊就读各类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比例达到87.1%以上。
就近入学进入新常态
从2012年起,全市义务教育“非正常跨区域入学”人数及其比例连年下降,2013年,全市“非正常跨区域入学”人数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生总数的9.1%,较2012年下降7.6个百分点,2014年降至8.3%,2015年降至4.14 %,2016年降至2.84%。
改革创新积聚新活力
近年新增全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学前教育改革实验区、“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示范区等8个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10个试点示范项目为成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全市教育现代化水平达成度95.1%,教育国际化总实现度达到71.6%。
教育评价保持新高度
全市公共服务满意度行业测评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在11 个测评行业中,排名从2012 年第10 名跃升到2013 年的第3 名,2014 、2015年均排名第一,2016年继续保持前列,教育成为成都市靓丽的城市名片和重要的竞争优势。
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
“两自一包”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成都市武侯区政府和教育部门自我革命、简政放权,大力促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在区域层面,把人权、财权、事权下放给中小学幼儿园,推行“教师自聘、管理自主、经费包干(简称‘两自一包’)”管理模式。武侯区推行的“两自一包”管理体制改革,构建起新型政校关系,提高了学校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能力,提升了区域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全国各地纷纷前来考察“武侯经验”。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小学钟樱
创建一所有文化的新学校
金沙小学利用所在区域优势,深度研究金沙遗址之古蜀文化、天府文化,通过教育文化与博物馆文化、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使学校文化在理念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环境创设、课程建设中不断展现出来。近年来,快速发展成“一校三区、两园”的成都市名校集团,拥有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开放包容的文化视角,鲜明的办学特色,创造了教育的奇迹。
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奖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西区学校 胡平
公立学校“三权”自主下现代学校制度改革探索
“两自一包”教育综合改革在学校落地生根三年,通过学校探索实践,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学校经费测算和拨付由“按教师编制、办公经费等多头测算拨付”向“按生包干测算和打包拨付”转变;二是教职工由“编制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三是工资发放由“普惠性绩效工资”向“优质优酬岗位工资”转变。最终形成学校依法民主管理、教师按岗聘用取酬、办学充满活力的学校管理机制。
四川省成都市教科院附属学校 杨霖
中小学品格教育的成都经验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关键词进一步细化,梳理出中小学生应具备的24个品格。《品格教育》教材将“24个品格关键词”确定为品格成长阶梯24种品格培养主题,并从行为表达、品格游戏、美德故事、品格榜样等路径着手课程内容开发。短短5年时间,北京、上海、重庆等13个省市在“成都经验”的影响下实践“品格教育”,超过1500所学校使用《品格教育》教材,数以万计的一线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品格教育的魅力,上百万的学生从中受益。
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奖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华阳中学张晓容
以校为本联动区域推动全省科技教育改革
2014年,成立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室,吸引了校内外有志青年教师的加入。在工作室氛围的带动下,老师们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方向、各个视角的研究。目前,“基于STEAM视野的技能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等视角的研究已经有了多个研究成果,参与研究的科技教师几乎都有相关论文发表或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