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并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设为星标
每天早 07 : 45 按时送达
问答社区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从以前的贴吧到现在的知乎,问答社区可以帮助人们快速的获取满意的解决方案。本文作者通过设计企业内部问答社区的经验,为我们分享了从0到1构建一个产品的想法与过程,希望看后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全文共 3429 字,阅读需要 7 分钟
—————— BEGIN ——————
前段时间,我做了一个问答社区,做的过程中验证了许多以前的想法、还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整体效果和数据都蛮让我惊喜的,自己也有了些启发。
我想用3篇左右的篇幅,记录一下整个思考过程,这三篇没有什么方法论,是按照我的思考路径写的。所以你在看的时候,会感觉好像在听一个人自言自语,看完这几篇你可能就摸清了我的思考和做事习惯。
这是第一篇,先聊聊:我为什么要做社区?我对社区的定位和定义是如何思考的?
我为什么选择做社区
做一个业务问答社区,让用户提问,再让有经验的用户来分享经验和解答问题——看起来确实是个不错的方案。
遇到问题的用户可以在相似问题下,查看和学习其他人分享的经验和解决思路,以此来提升问题的解决效率和优质经验沉淀,未来还可以把这些内容做成案例库。
但是,有了做问答社区的想法之后,我并没有马上去做。
为了防止自己陷入“自嗨”情绪,我重新思考了当下的痛点,以及社区可以带来的价值。
1. 于用户而言
增加了一个解决工作中问题的渠道;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经验分享,而不是1个2个;可以在线上和更多人探讨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突破了线下工作圈的限制;基于问题查找“答案”,学习更精准、高效。
2. 于企业而言
促进了「鼓励交流和分享」的企业文化;让学习更高效:用户通过相互交流分享,既解决他人问题,也可以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既能让用户和用户之间产生直接的知识流通,也能让知识的传递更精准、更高效,让学习更高效;可以更多、更快的暴露业务问题,用户频繁访问某个问题(频率高)或多个用户访问某个问题(热度高),可暴露出大家更关注的问题(工作的难点和痛点),然后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方案;通过社区可以沉淀优秀的业务案例,让优秀的经验可以流动,同时从个性问题中找共性形成方法论;锻炼和培养用户发现问题、拆解问题、基于问题去寻找答案的学习能力。
这些价值看起来值得一试,我初步构想了社区的形态:场景化的问题(话题)+场景还原(话题描述)+用户分享自己的故事/经验(回答)。
我眼里的社区是怎样的
虽然定位是业务问答社区,但我不希望大家都在里面聊方法论。
我希望呈现给用户的社区是:由真实问题+真实经验构建而成的。
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点是:还原。
我希望所有问题都是用户真实遇到的问题,问题下的所有回答,是每一个人的真实经历,而不是升华后的总结。
我希望这个问答社区带给大家的价值是:我带着具体的问题来,看到了N个人针对这个问题的真实经历和处理方法,我受到了启发,工作更有思路了。
对于产品来说,有一个小闭环(社区内),一个大闭环(产品内):
1. 小闭环
我们引导用户「还原式」的分享,其他用户看到这些分享产生了「共鸣」,自己受到了启发,然后去实践。实践后他可能会回到社区来「分享」自己的经历,社区内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身份是循环的。
2. 大闭环
分享者还原个性的经验,学习者从个性中找到共鸣,平台从所有的分享和数据中找到用户的共性问题,提炼成方法论、组织系统化学习。学员可以通过系统化学习再次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激发新的创造力,然后回到社区再分享。
这样看可能有点迷,拆解后看下:
还原:有经验的用户把自己真实故事的发生过程分享出来,比如如何拿下一个客户,把跟客户对接的细节过程还原。共鸣:其他用户在问题+N个故事中找到共鸣(认可故事中的做法)、受到启发,从启发中获得工作灵感。实践:直接复制其他用户的经验,或是在启发中获得工作灵感,激发自己工作的创作力,也许会使项目推进的更加顺利。共性:平台利用数据,从用户的分享中找到共性问题,再提炼、抽象为方法论,根据具体情况组织系统化学习,比如做成课程、或是组织培训。创造:用户学习了优秀的做事、解决问题思路,再加上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学习,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眼界更为开拓,即有可能激发自己的创新思路,提高新价值的发生几率。
我在做的事
我在做的是一个企业内部的学习产品,这款产品的主要用户是企业的员工,早期成立团队做学习平台的目的有两个:
希望通过学习平台承载一些学习资料、课程,从线下学习转移到线上学习,借助产品提升学员的学习效率;希望在产品找到创新点、促进大家的分享和交流,把更多的优质经验留在学习平台上,让信息流转更高效、也要尽量保证用户的学习效果。
学习效率是让用户学的更快,学习效果是让用户学的更好,我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实现这两大价值。
团队在做的事
为了实现上述两大价值,团队做了三件事:
组织专业的知识培训;定期邀请优秀员工进行直播分享;把所有的分享内容和培训资料上传到学习平台。
这三件事,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前面提到的两个目标——提升学习效率和保证学习效果,反而还暴露了三个新的问题:
1. 学习未形成闭环
我们只承担了内容传递的角色,在用户对内容的吸收程度、学后实践效果、后续经验交流等环节是缺失的,也无法保证我们的内容分发后是否对用户产生了实际的价值。
没有闭环的学习行为,是无法保证学习效果的。
2. 个性问题无法被解决
分享者一般是提炼了自己“成功”的方法论,尽量适用于每个人、才让大家都可以拿去用。
实际上,每个人遇到的情况不同、问题不同、影响因素也千差万别。
分享结束后没有后续的答疑通道,大家听了之后有些个性化问题,也难以被解决,分享的效果也难以监测。
3. 更多经验被忽略了
分享一般邀请的都是业绩极其突出的用户,实际上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论。但因为业绩不够突出、或太过于低调,处在我们的「关注」盲区,没有邀请到他们来分享,也就导致很多优秀经验未能沉淀。
想到这些问题,我觉得我们要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问题。
我如何思考团队遇到的问题
在思考如何解决“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问题时,我只思考了一个问题:影响用户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核心因素是什么?也就是解决哪个环节的问题,就可以让学习效率和效果有明显的提升?
我的答案是:提供怎样的学习内容。
对于一个学习平台而言,「学习内容」是影响用户是否愿意来学习最根本的因素;「内容质量」的好坏和「教学方式」是影响用户能否学完、能否理解的关键;产品只是为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已。
就好比一个家:人就像学习内容,房子就像学习平台,没有人的房子(没有内容的产品),即便房子装修的再豪华(功能齐全),也终归只是个房子而已,不能称之为家。
可能有的人会说,你明明是做产品的,即便是“内容驱动”,也不应该是你的职责范畴,你做好产品支持就好了。
这话不对,产品不一定是软件,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内容有三种生产方式:
PGC平台生产内容;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
我们现在做的“官方制作专业的课程”就是PGC,“优秀用户分享经验”相当于PUGC。显然,无论是PGC还是PUGC,解决效率都不够高:它们的制作周期和成本高,用户学习效率会受内容更新周期影响。
除非我们提升做课的效率和用户分享的频次,但执行成本也不低:
做更多的课:需要依靠更多的专业做课人员,但人才的筛选和培养都不是短周期可以实现的——即便招到人,也需要时间熟悉和了解我们的业务。
提升用户分享频次:要么增加分享人数、要么提升每个用户的分享次数。前者需要有人去寻找和挖掘,沟通成本高;后者增加了分享者的分享成本,别忘了,我们的用户都是企业用户,分享并不能直接提升业绩、但还要占用额外的精力。
想到这里,我判断让用户解答用户的问题会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也就第三种我们没有尝试过的内容供应模式——UGC用户生产内容。
最后总结
今天的文章主要是讲了我自己「为什么做社区」和「如何思考社区定位」,还有一些细节没有放在这里,比如:我是如何评估做社区的难点以及资源盘点的?如何构建社区氛围?如何做冷启动?社区内数据指标如何提升?
后面几篇会讲这些,也是“自言自语”式的叙事风格,不讲方法论,还原我做事的过程,非常值得期待。
说了这么多,最想说的一点是:无论我们决定要做什么事,都不要因为它多好而做,一定要想清楚自己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 / END / ——————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