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开辟学校优质发展新路径
按照市教委统一部署,2006年——2010年金山区开展了“区素质教育实验校”创建工作,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提升了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加强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培育和特色文化的形成。
在第一轮“区素质教育实验校”创建工作的基础上,我区酝酿启动第二轮创建工作。2011年4月,市教委提出“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以此作为上海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抓手。2012年初,金山区西林中学和石化五小成为市“新优质项目学校”。
在充分研习市项目推进理念、宗旨和策略的基础上,金山区决定开展区“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并于2012年9月出台了《关于开展金山区“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
目标导向,完善机制,挖掘学校优质发展新内涵
金山区“新优质学校”项目推进的目标愿景是:通过创建,总结、宣传、推广一批在教育转型阶段办学实效明显、个性鲜明、有示范价值的典型学校,构建科学的办学育人价值和评价标准,形成良好的区域性学校自我发展机制,实现“让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都优质”的均衡发展目标。
具体目标为:一是以学科素养评价改革为抓手,构建以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价值追求的校本“绿色指标”评价体系;二是以学校章程建设为核心,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三是以专家引领为平台,组建由引领学校和创建学校组建的“创建共同体”,形成区域性学校自我发展机制。
立足校情,与时俱进,提出学校优质发展新原则
在区新优质学校推进过程中,金山区提出了学校优质发展应遵循的如下三项原则:
学校主体原则鼓励学校自愿申报、主动创建,主动设计发展目标,选择发展策略,运用各类资源解决发展的瓶颈问题,形成自我规划、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
项目引领原则充分关注创建过程,结合教育改革趋势和自身实际,确立能带动学校教育改革的实验项目,在实践中反思调整,丰富完善实验项目,形成办学特色。
重点突破原则通过项目引领,主动探寻教育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寻找和确定学校新的生长点,解决发展的瓶颈问题,使创建过程成为学校工作持续改进的过程,促进学校自我超越、健康发展。
顶层设计,策略选择,出台学校优质发展新举措
在“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中,选择了相应的推进策略:
一是组建“创建共同体”,形成互动生态区。把市“新优质项目学校”和复评通过的市(区)第一轮素质教育实验学校作为“引领学校”,其他申报学校为“创建学校”,组建“引领学校+创建学校”的学习共同体,即(A+X)模式。形成“引领学校”、“创建学校”梯度推进的互动格局。
(点评:此策略实现了“新优质学校”与市、区素质教育实验校的无缝对接。)
二是坚持学校主体原则。鼓励全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自愿申报,把“新优质学校”创建过程当作学校向“更优质”目标迈进的过程。坚持“分类推进、以评促建、滚动扩大”的推进原则,不主观筛选。除市(区)素质教育实验校和委托管理学校外,全区只有1所公办小学没有申报创建。
(点评:此策略搭建了平台和构建机制,调动学校创建的积极性。)
三是把“小学学科素养评价改革”作为区域“新优质学校”项目推进的重点,撬动评价杠杆推进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取消小学阶段全区性统一考试,变“单一的分数评价”为“学业素养的综合评价”;以学生为本,研究个性化教育服务;引导学校重点探索“以校为本,追求办学特色。四是汲取市、先行区的经验精华,主动对接市”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的各项工作,实现信息的高度对称,智慧的深度融合。
(点评:此策略关注了所有学校不竭的内驱力提升和不断迈向优质的能力建设。)
加强领导,建立机制,提供学校优质发展新保障
金山区成立组织领导机构,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指导和服务保障。一是成立由教育局局长任组长、教育局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提出创建总体思路,协调整合各方资源,保障项目推进有序开展。二是成立由原教育局局长徐虹任组长,余利惠、朱怡华、张治、顾正卿等市、区专家为成员的专家指导组,确保做到“一校一专家”,主要职责是做好项目咨询论证工作,总结提炼经验。三是成立由区教育督导室、基础教育科、教师进修学院研训室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项目工作小组,主要工作职责是制订创建工作的整体实施方案,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和指导工作等。
同时,建立表彰激励机制,为激活学校办学活力营造良好的空间。一是在师资培训、专家引领、特色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引领学校和创建学校支持与保障。二是开设“新优质学校创建”专网,创办“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简报”,为创建学校搭建交流和展示平台。三是建立专项资金,对创建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四是开展《区域“新优质学校”创建督导助推机制的实践研究》,构建有利于学校发展的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