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19日,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现场推进会上,曲靖市、临沧市、富民县、江城县、共青团红河州委、云南民族大学6家创建示范单位进行了交流发言。为坚持“系统创建、全域创建、实体创建、引领创建、创新创建”,有形有感有效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本报特推出6家示范单位的创建经验,为全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提供参考。

优质园创建经验交流_优质园创建经验交流_优质园创建经验交流

罗平县振兴小学 供图

曲靖市

高质量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显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曲靖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珠源同心共融·爨乡同行筑梦”为主题,对标对表抓创建,创新方式抓特色,高质量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效。

聚焦主题主线,系统谋划全域创建。一是“一盘棋”谋划。曲靖市先后出台创建实施方案、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等8个引领性文件,构建起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四梁八柱”。二是“一体化”推进。坚持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形成市县乡一体化推进的工作格局。三是“清单化”落实。聚焦国家最新测评指标7个方面21条内容,细化分解重点任务46项,压实各县(市、区)和38家市直部门责任,以“十进十创”为载体,一县一主题、一乡一方案、一单位一示范推进创建工作。

聚焦文化认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一是持续强化思想铸魂。依托182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34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6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5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二是全员开展宣传教育。依托珠源大讲堂、万名党员进党校等平台加强党员干部专题培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成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视觉工程5000余处,促进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全覆盖。三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深入挖掘珠江源文化、爨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使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明证。打造“珠源绣韵”等刺绣品牌,入选非遗项目国家级2项、省级29项,滇剧《爨碑残梦》、报告文学《大道健行》、彝族舞蹈《确哦确比》等分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舞蹈“荷花奖”。

坚持携手并进,全力促进共同富裕。一是强化发展驱动。深入实施奋进新征程推动新跨越系列三年行动,全力构建“3+6+2”现代产业体系,新能源电池、绿色硅光伏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二是强化典型引路。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77个,173家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项目315个,民族地区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三是强化民生保障。打造6个示范先导工程,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全力补齐民生短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实现全覆盖,高中教育质量领跑全省,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曲靖中心医院即将开诊运营,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

实施“三项计划”,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一是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组织开展“石榴红夏(冬)令营”“同心营”“红领巾打卡红色基地”等系列活动,与沿边地区学校共同开展“手拉手心连心”结对交流,有力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二是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全国28个省(区、市)2万余名学生到曲靖就学,多批教师到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等地开展教育帮扶;深化沪滇协作,加大劳务、人才、教育等方面协作力度,各族群众双向流动规模不断扩大。三是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建成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30个,打造珠江源文化体验之旅、红色体验之旅等6大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利用彝族火把节、布依族“三月三”等传统节庆,开展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推动形成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良好局面。

红河州蒙自市“蒙小青”新时代理论宣讲团

共青团红河州委

实施五项品牌工程共建幸福红河

共青团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委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把握州情,把牢“红河好青年·永远跟党走”的政治方向,实施五项品牌工程,形成“汇聚青春力量、共建幸福红河”的工作格局,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实施“政治引领”工程,把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航向。全面融入全州共青团核心工作,贯穿到共青团日常工作,与爱国主义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共同谋划,一体推进。团州委用“互联网+民族团结”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化阐释,推出490余篇(条)文化宣传产品,有效筑牢“红河好青年·永远跟党走”的政治方向。

实施“红青向党”工程,增强各族青少年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在全州创建27个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基地、17个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1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在州内各县中、小学常态化开展“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主题活动。各级共青团、少先队利用节庆日广泛开展“红河少年心向党、民族团结共成长”“石榴籽一家亲”等活动940余场次。红河青年讲师团、红领巾讲解员等青少年宣讲队伍采用“线上与线下、小故事小切口、分类精准群体”等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讲1296场,线上线下覆盖35万余人。2021年,“红色小蜜蜂志愿宣讲队”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称号。

实施“扬帆未来”工程,促进各族青少年健康发展。通过开展“白鹇鸟”青少年志愿活动,服务残疾少数民族群众2914人。通过常态化开展医疗卫生志愿服务边疆行、强边固防暖身暖心行动等,服务各族青少年1.56万人次。打造各族青年就业“链式服务”,举办技能培训132期,惠及3.2万余人。打通创业资金“传输链”,为3300多名边疆青年发放创业贷款3亿余元,间接带动1万余人就业。跟踪服务延伸“终端链”,服务801名各族青年入驻青创平台,实现“网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以“青凝蒙”8个专项行动抓实推进蒙自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县域试点建设。

实施“文化润心”工程,深化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到县乡村开展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一站三进”流动青少年宫活动90余次,1.6万余人参加。成立红河州青少年优秀文化传承发展教育培训基地,扎实开展“一基六站”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州县两级团委利用寒暑假开展“同心营”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活动。组织青联委员捐赠10万元支援迪庆藏族自治州教育、创业就业工作,与新疆2所、西藏10所小学建立结对开展“书信手拉手”活动,促进各民族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共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实施“情暖童心”工程,在关爱帮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体现党的关怀、传递社会温暖、助困助学育人”,围绕民族地区青少年需求,构建“共青团+”公益矩阵队伍体系,稳步推进助学兴教、儿童守护、素质提升、紧急救助、铸魂育人五项计划走深走实。成立以关爱帮扶边疆少数民族青少年成长为目的的红河州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累计筹集款物总价值7391万元,建成希望小学157所、“希望卫生室(院)”5个、希望图书角465个、希望小屋156个,为7919名各族青少年开展免费先心病筛查并对患病儿童免费手术治疗;累计募集发放助学金2600万元,帮扶困难各族学生8000余名。

优质园创建经验交流_优质园创建经验交流_优质园创建经验交流

临沧各族群众欢歌起舞 供图

临沧市

牢记嘱托 做实“收信人”使命担当

近年来,临沧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及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以“收信人”的使命担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聚焦“三强”,民族工作体制机制有新拓展。一是凝心铸魂强思想。实施“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和“三个心向”主题教育,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凝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思想合力。二是创新机制强保障。出台实施了《临沧市全域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的实施意见》《临沧市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十四五”规划》等12个制度文件,创新体制机制,精心谋划创建工作。三是抓实学习强宣教。近年来,共开展宣讲2.5万余场次。

抓实“三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有新成绩。一是全面讲好“故事”。实施“枝繁干壮工程”,讲好“班洪抗英”“班老回归”“滇缅铁路”“班洪四大嫂”等临沧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不断增进“五个认同”。二是全面用好“基地”。建成25个省市级研究基地、教育基地和主题教育馆,建设2个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3个少数民族特色乡镇、69个特色村寨、28个国家传统村落,创建5所云南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学校,3所全国中小学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三是全面学好“回信”。激励感召各族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践行“三好”,各族群众走向现代化步伐有新迈进。提升“三个意识”,促进临沧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一是打造“建设好美丽家园”的富边示范区。2022年,临沧市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排名全省第4位。二是打造“维护好民族团结”的睦边示范廊。推出“1122”创建工作思路,实施“七大工程”,全面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档升级,全市创建工作覆盖率和重点单位场所覆盖率达100%。三是打造“守护好神圣国土”的固边示范带。

聚力“三交”,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有新高度。全面启动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一是开展“阿佤山·阿里山”云台两岸联谊交流,组织开展“石榴红夏(冬)令营”“在临留学生文化交流周”等活动;二是深入实施沪滇协作,每年组织10万余名各族群众到东中部地区就业。建成临翔区玉龙社区等一批“智慧党建+智慧城市+民族团结进步”网格化管理社区;三是围绕临沧“一心两带三区四道八地”文旅发展空间格局,在所有2A级以上旅游景区全覆盖开展创建工作,打造了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旅游线路。通过举办九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十六届沧源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三届中缅边交会等节会活动等,推动了各族人民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优质园创建经验交流_优质园创建经验交流_优质园创建经验交流

江城县少数民族群众在织布 供图

江城县

书写好“中华民族一家亲牢记嘱托兴边疆”的江城答卷

近年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秉持“四个牢记”,团结带领全县各族群众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书写好“中华民族一家亲、牢记嘱托兴边疆”的江城实践答卷,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牢记嘱托,心向中央。把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植入新时代创建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出台《江城县自治条例实施办法》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全面推进“红旗飘飘”工程,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党的声音进万家”活动,组建557支“新时代边境先锋队”,2022年为各族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764件。

牢记信念,凝聚人心。广泛开展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系列活动,发挥江城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江城烈士陵园、山神庙丫口阻击战遗址等红色教育基地作用,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五观”,构建“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建成县、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阵地体系,在城乡公园和村民活动场所建设融入国旗国徽、长城、中国结等中华文化符号;全面普及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实施“童语同音”计划,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等行动。

牢记使命,团结奋斗。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加快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步伐。实现通村、通组、入户道路硬化全覆盖,所有行政村通动力电。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以“江城黄牛”为主导产业,打造茶叶、橡胶、咖啡等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建校舍1.98万平方米,高考综合上线率达99.4%,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建设全面达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参保全覆盖;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牢记法宝,拓展“三交”。始终把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拓展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上深度嵌入的重要法宝。与临沧市沧源、双江、耿马等县签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公约》,会同墨江、镇沅、澜沧、孟连、西盟5个自治县与接边的其他州(市)相关县共建民族团结进步联盟,拓展了共创共建共享的制度基础和群众基础;以产业发展、外出务工、乡村旅游等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6571元、14203元;倡导“我们的节日”,在社区、村寨、小区广泛开展广场舞和民俗民间文化活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富民县

有形有感有效推进全域创建

近年来,富民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同心筑梦·融荣富民”为主题努力推进全域创建工作。2023年1月,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多民族共居县全域创建提供了“富民经验”。

加强党对创建工作的全面领导,夯实创建之“基”。一是高位推进抓创建。富民县委领创县、镇、村三级创建工作机构,在全县机关干部、中小学生、广大居民三个群体中分众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保证有针对、全覆盖。二是规划先行促创建。将创建工作与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谋划、同推进,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有力。三是健全机制保创建。积极争取整合资金投入,确保创建工作能深入、后劲足。

推动创建与重点工作深度融合,把握创建之“要”。一是构建互嵌式融合。创新实施融入主城发展促进经济共荣、融入民生服务促进社会共荣、融入宣传教育促进思想共荣、融入文化传承促进精神共荣、融入联盟共建促进区域共荣、融入人才建设促进机制共荣、融入城镇民族工作促进城乡共荣、融入社会治理促进法治共荣、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环境共荣、融入示范引领促进行业共荣“十融入十共荣”工程,从小事实事平凡事上发力,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二是深化内涵式拓展。联合云南民族大学合作建立教研基地11个,率先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三是严格标准化提质。实施“五个一百”工程,创新协会、社团、网络、家庭等微创建“微细胞”工程,推动创建工作与社会治理、产业发展、文化传承、营商环境、社会事业互融共进,形成以点带面的全域创建格局,有力促进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各方面的深度融合。

聚焦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铸就创建之“魂”。一是宣传教育重成效。编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读本》,在全县843个党组织中开展“学精神·促创建·聚共识·兴富民”活动,76所中小学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主题教育。罗免中心小学不同学段螺旋型滴灌式教育,成为全市全域推广、全省广泛运用的经验。二是引领发展求实效。深入实施“三项计划”,培训外出务工人员1.5万余人次,组织青少年开展交往交流2500余人次,接待游客816万人次。三是文化惠民有质效。建设主题教育馆、一家亲主题公园、民族团结大舞台,举办“开民族团结之花·结乡村振兴之果”专场演出,开展百村万人唱国歌升国旗、“传承精神·续写新篇”万人签名等活动30余项,有形有感有效推进全域创建,切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根铸魂。

优质园创建经验交流_优质园创建经验交流_优质园创建经验交流

听爷爷讲民族团结融合故事 张宇民/摄

云南民族大学

打造面向全国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讲堂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2022年嘱托云南民族大学师生“将各民族一家亲的信念播撒到更多人的心上,当好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希望同学们互学互助,相亲相爱,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团结、国家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云南民族大学牢记殷殷嘱托,在三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的基础上,2019年再获殊荣。2016年、2023年分别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目前是全国唯一获继续命名的高等院校。

高位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将总书记的嘱托纳入“十四五”规划,制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8个文件,设立工作专班、专项经费,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各二级学院具体实施的三级工作机制。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党建、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总结,并纳入各级各类考核指标体系。

深耕细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受国家民委委托编写全国中小学教育读本《“四个共同”史话》,社会读本《故事里的中华民族》;《“多元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等分获国家民委、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民族团结进步育人体系写入《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在全国率先招收“民族团结”方向硕士生,民族学博士点及博士后科研水平排名进入全国前8名;专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研室,开设全校公共必修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为全省三个宗教学院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团队”荣获省级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编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与实践》《世界民族问题概论》等校本教材。

着力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浓厚氛围。建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已接待12万人次;精心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元旦篝火晚会、民族文化风情周等精品活动;开设“云民大思政”、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宣传平台,营造文化氛围;创作歌剧《小河淌水》获五部委大奖;各民族学生混合寝居,广泛开展“结对子”“手拉手”等帮扶联谊活动;深入社区、学校、乡村振兴联系点等开展“双语”理论宣讲等活动。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均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民族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被命名为省级教育基地。

锚准“三个定位”加强科学研究。承担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主持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云南卷》的编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覆盖专题调研报告》获国家民委调研报告一等奖;编定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五位一体’第三方公开排序考核综合评价指数”等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为北京市以及云南7个州(市)编制20余个民族团结专项规划,推动贵州省和昆明中小学校开展的“五旗五徽五认同”主题教育活动受到国家民委肯定;承担宁夏回族自治区、浙江省北仑区以及云南15个州(市)50多个县(区)的创建指导和第三方评估;40余项关于民族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出版《中国共产党民族干部政策研究》等专著6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2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创建全国民族学人类学界最具有影响力的“民族学人类学微电子杂志公众号”,建设了“民族学、人类学(中国)数据库”;打造面向全国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共同体”大讲堂。

本版稿件由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高燕/整理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