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编制大数据建设工作经验做法汇报 破除壁垒,有效信息互联互通。X区机构编制大数据系统共设置X类X个数据项,涵盖了个人基本情况、职务、专业等基本信息,单位职能任务书、科室业务分解表、实绩考核档案卡等信息,覆盖了全区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累计入库X人。同时,赋予区委组织部、人社局、财政局不同的管理权限,各部门各司其职,坚持数据动态维护、实时更新。目前区级各部门人员调配录用、干部选拔任用、人员工资核发、公车改革等均以机构编制大数据系统作为重要依据,强化了机构编制的“源头”地位和实名制管理系统的基础性作用,达到了通过管编制管人员、管经费、提效能的目的。 问需数据,编制使用量体裁衣。每年年初,区编办根据人员出生年月等基本信息,梳理出本年度计划退休人员数。借助大数据系统,通过分析各机关事业单位核定编制、实有人员、人员结构、绩效运行、专业类别,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结合区委中心工作,认真研究拟定调整方案,将最需要使用编制的单位凸显出来,结合单位上报的用编计划,相互印证,科学制定编制使用计划。 有增有减,编制调整有的放矢。有的单位成立于计划经济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能逐步弱化,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针对问题,区编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撤销单位,收回相应事业编制的建议,经区编委会研究后上报市编办审批。 以机关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作为依据,结合实地调研走访的情况,通过比对分析,对于职能弱化的单位,及时收回事业编制,同步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对于旅游、食品等相关事业单位进行强化增强,动态调整机构编制,不断优化,提高效能。 分类预警,编制监管关口前移。实行总量控制,编制使用计划超过当年度拟退休人员数时,实时亮起“红灯”,防止控编减编应减未减。严格个体控制,单位调动人员时,必须首先上报用编申请,区编办对空编情况以及拟调入人员基本情况、原单位编制性质进行初审,保证有编有岗方能调入,组织人社、财政部门在用编计划下达以后才能开具行政介绍信、设置岗位、发放工资,否则“黄灯”亮起,防止个体超编进人。 机构编制大数据系统建立以来,依托数据创新实施了“管编控编”机制,前移了监督关口,丰富了监督手段,拓展了监督领域。截止目前,全区财政供养人员比X年减少X名,重点部门、一线单位新招录人员占比达到X%,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不断优化,全区行政机关运行效能显著提升。 本文档由香当网()用户上传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