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站在岸上往泳池撒尿的人”

知乎公开对他的处罚是“内容均存在明显的自相矛盾,属于伪造经历的行为”,依据《新版社区管理规范于今日试运行》规定进行了封禁处理。

针对知乎对“王路飞”的处罚,有的拍手称赞,认为这等伪造内容的答主扰乱了知乎高质量问答社区的环境。

有些用户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王路飞”与所谓的知乎大神只差了一个匿名,知乎早就成了八卦和段子的集散地了,更多的人则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心态为“王路飞”求情——“他是故意高级黑啊,封了他去哪儿看这么有意思的段子”。

这句话的背后,似有意无意间透露了一个现象:知乎正在从一个专业的知识问答社区变得越来越娱乐化,且用户对此乐此不疲,而知乎对此似乎无力抑或无意阻止。

优质回答的100个经验_提交优质回答_优秀回答

“小而美”变成了“大而杂”

诞生于2011年的知乎在初上线时并未选择开放的策略,坚持“邀请+认证”制度,这种严格的审核环境也保证了这个平台在初创阶段就拥有质量较高的用户群,营造出了一种“小而美”的氛围。其友好、理性和认真社区氛围让其在短短一年间,从一个只在小部分人群中流传的网站变成了国内知名的集求知、分享和社交为一体的 UGC 平台。不仅颠覆了“有事问度娘”的问答生态,甚至还抢了文艺青年集散地豆瓣的风光。

2012年下半年,知乎正式决定“开放”,9 个月时间,知乎的注册用户规模增长了 10 倍,从40万增长到 400 万。时至今日,根据官方公布的 2016 年用户数据,知乎已经拥有6500万名注册用户、1850 万日活。

但伴随开放带来用户数激增的另一面,是知乎此前营造的“小而美”逐渐变成了“大而杂”,在生产键盘侠和“喷子”的中国互联网上,毁掉一个社区,尤其是此前带有“知识分子骄矜”的“高逼格”社区,并不是一件难事,知乎不得不面对用户下沉造成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生态恶化。

2014年4月份,由于恶言相向和被喷,并有对知乎审核机制等的极度不满,以张佳玮为首的大号优质答主们宣布集体离开知乎,一时间成为热议话题。在外界看来,这是知乎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由上而下,公开的自净行为。

而伴随着鱼龙混杂的用户一同涌入的,是大量营销号和炒作号,拥有一定用户规模的知乎俨然也成为了话题和炒作的策源地和重灾区,与微博和贴吧一时无两。2015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蜻蜓FM刷数据”事件中,知乎就成了主要战场,“雷阳”案的发端正是知乎网友的一篇“真相帖”,而让人印象最深的当属2016年“知乎六大V封号事件”。

2016年5月4日,知乎小管家在官方专栏发布了公告,宣布对对严重违反知乎社区管理规范、干扰社区正常秩序的 6 个帐号进行永久封禁处理。据称,封号涉及当时这6位大V在“魏则西”事件的舆论风口,替百度发软文。

值得一提的是,知乎此前还曝出靠编故事欺骗网友捐款的事件,这件事真相大白后,也让知乎陷入了信任危机。“王路飞”这样的用户在利用知乎规则愉快玩耍的同时,娱乐大众,开心自己,尚且属于一件善良的事,那么编造经历、身份、故事来吸引网友围观进而达到营销目的甚至诈骗,则会让整个平台沦丧。

青年人的中产幻想

事实上不仅仅是知乎,“王路飞”出名后,立刻有网友指出网易跟帖中也存在着著名的“分身侠”,“真正的火腥王友”、“动感超人超带感”等著名ID被扒了出来,甚至有细心的网友发现“王路飞”的知乎回答与网易认证用户——“真正的火腥王友”的跟贴内容总是特别吻合,有些内容几乎一字不差,“王路飞”在伪造内容之外,还被扣上了抄袭的帽子。

不可否认,以知乎为代表的的平台成为网友口中的“装逼社区”背后有其文化根源。公众号“坏雷达”在名为《为何总有人在知乎上装逼以及青年人的中产幻想病》做了详细的阐述,在作者Marvin看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活在中产阶级幻想症里,热衷于在各种场合不断强化自己已步入中产的假象。他们流入知乎、微博和朋友圈,就分化成了知乎装逼分子、社交晒图党。而在微博微信得来的社交满足感是短暂的,但在知乎的回复里,自己的人生经验堂而皇之变成一种“知识”,这就大大满足了我们对自我成功的想象。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知乎到底是保证高质量问答还是满足平台大量用户社交需求,就陷入了死循环:要做内容高质量的精英社区,就一定要设置门槛,用优质内容吸引用户后沉淀,最终转化为社交平台,但如此庞大的用户又该如何保证质量?

2016年9月,知乎CEO周源在开放活动中宣布,知乎未来的目标,是要构建一个“知识服务市场”,不仅成为认知盈余的优质信息平台,还要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致力于围绕着“知识供求”建立起一系列市场机制,让知识供应者可以从中获得收益。

如今看来,知乎为达到“知识供求市场”的目标,仍需要加强监管机制,塑造和维护平台优质内容的产出,若再给沉溺“中产幻想”的装逼分子的创作插上“内容付费”翅膀……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