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正在开启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教育现代化既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引擎。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已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水平,正逐步走向世界教育的中心。新的起点上,如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需求,为落后地区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增强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不仅是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消除绝对贫困后,缓解相对贫困、预防脱贫者返贫的关键所在。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跨时空配置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个性化教育教学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工具。通过对落后地区县城和农村学校不同类型的教育科技助学项目的调研,发现信息化工具和手段的介入可以缓解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并通过提高成绩和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此,应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育产品及服务模式,破解落后地区教育发展难题、助力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目标的实现。
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破解师资难题
落后地区特别是刚刚退出贫困县序列的县,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经费有限,教师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导致优质师资引进难、本地优质师资流失率高同时存在。加之本地教师队伍老龄化、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新慢等问题,使得教师供给数量、质量和结构难题长期制约地区教育发展。在“互联网+”全新教育生态加快形成的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跨时空配置教育资源、破解落后地区的师资难题带来了希望。
基于调研,可考虑以下两方面实践:一是开展“双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挑选一批已经引入“双师课堂”项目且师生反馈较好的落后县及农村为试点,引入本省或省外优秀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资源,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以在线直播形式定期服务于落后地区的教育教学实践,逐步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二是以在线教育教学平台为支撑加强与发达地区教育合作。应创造条件和机制,推动落后地区学校与经济、教育发展水平领先地区同级、同类学校展开基于线上的联合教研或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线上教师培训,提升落后地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增强教师自信心与信念感。
以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为抓手,缩小县乡差距
当前,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表现出较大的县城和农村差距,农村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农村信息化教育教学需求。调研中了解到,尽管有不少针对落后地区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帮扶项目,但如平板电脑、直播课程等对网络的速度、稳定性等要求较高。由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仅导致相关软件、平台、工具使用不畅,影响教学效果,还导致很多设备和资源的空置与浪费,这将进一步拉大县城和农村之间的教育差距,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
为此,一是要进一步升级改造落后县的中小学校园网,特别是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教学点的宽带网络条件,使县城和农村均能享有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效畅通的网络条件。二是要着力加强县、校两级基于大数据与云平台的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与中央、省、市公共教育资源平台互联互通,与各帮扶企业和机构的专属教育资源平台有机整合,并通过多媒体智慧教室建设,让优质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得到及时、普遍应用。三是要加强在线教学空间建设,使教师能够使用网络空间高效开展各类教学、管理活动及家校互动;加强在线学习空间建设,优化整合各类在线学习资源,激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探索。
以满足差异化需求为重点,提高帮扶精准度
现有的教育帮扶项目很多,但各落后地区的生态环境、民族文化、语言使用等不同因素都会对当地教育发展产生影响,在后扶贫时期,更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所引发的差异化需求,分类施策。
一是要发挥多主体力量,明确需求。联合政府部门、高校院所、公益组织、企业等多主体力量对落后地区现阶段及长远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做到项目与需求的精准对接。二是要以需求驱动提升供给质量。应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研究开发精准对接需求的教育科技产品,如目前在四川昭觉县全县推广的“人工智能教学普通话”系统,是利用科技精准助力民族地区师生学习普通话、提升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的代表性项目,且具有在其他民族地区推广和复制的可行性。三是要紧密跟踪和评估项目实施效果。应建立和完善包含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在内的项目执行反馈、评估机制,对教育帮扶项目的成本收益、实施效果、推广复制可行性等进行科学评估。
以开源和提效为抓手,建立教育资金投入增长机制
当前,落后地区推广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往往只在建设初期一次性地配备硬件设备,而后期日常运行、购置耗材、维护更新等方面的需求却较难得到满足,相关配套经费缺口较大。调研发现,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触控一体机、智能终端等信息化设备利用率不高,甚至处于闲置状态,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为此,应从“开源”和“提效”两方面入手保障教育资金投入的稳定性、持续性。“开源”方面,要增加转移支付力度,并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流入,对帮扶机构、企业施行税务减免,或对积极推动、参与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主体给予名誉上的奖励。“提效”层面,一是要对已经被纳入教育帮扶资金拨付预算的资金要及时拨付,提高时效性,同时积极整合、统筹使用好各类帮扶资金,优先对教育工作进行资金分配,做好资金使用规划。二是要突出重点投入领域,优先向农村学校倾斜,重点考虑教师补贴、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培训、教育帮扶项目后续保障等方面的投入。
以培训和课程建设为核心,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
调研发现,落后地区师生信息化素养仍较低,主要表现:一是高龄教师存在抵触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的现象。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远远不够。中小学教师较少运用互联网主动搜集教学资源与更新授课方法,也较少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线测试、在线学习空间等现代教学工具和方式,绝大多数直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教学内容或视频,仍处浅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阶段。三是学校对师生信息化素养培养不够重视。例如,学校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内容单一且层次较低。四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匮乏或专业性不够。信息化素养是支撑落后地区教育发展“弯道超车”的基础条件之一。
为此,一是要为落后地区培养一支信息化人才支撑队伍,包括研究、规划、建设、运行、服务、培训等人才,定向增加专职信息技术人员的招聘数量。二是要激励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者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大力推动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改革,加入有助于提高学生兴趣、提升应用能力的教育教学内容,提高信息化设备和资源使用效率,制定课堂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考核、考评制度。三是要加强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专业培训,切实提高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能力,推动教师在教学理念、方式、内容方面的改革、创新与突破。
作者:关成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陈超凡,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讲师、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