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力保障,能够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竞争力、释放国内市场巨大潜力。武汉市审计机关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牢把握政治机关属性,统筹融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审计监督工作,积极服务打造“五个中心”建设,聚焦优化营商环境,紧密结合审计监督职责,切实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促进政策落实、项目落地、资金见效,推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市场潜力,服务武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用审计成果体现党史教育的成效。笔者从如何有效发挥审计监督职责的视角,谈谈如何助推优化营商环境。
一、找准功能定位,发挥好审计监督作用
建设一流营商环境需要坚定的信念和高超的智慧。对于审计机关来讲,就是要严格依法审计、秉公用权,坚持原则、敢于碰硬。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对破坏营商环境问题“零容忍”。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破解营商环境中的突出矛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审计机关应牢牢坚持问题导向,反映和揭示营商环境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揭示和查处企业负担重、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监管执法“一刀切”、审批难、审批慢、产权保护不规范、部分政策制定不科学等“堵点”、“痛点”问题,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违规行为,加大对敷衍推责、效率低下、吃拿卡要、“蝇贪蚁腐”等突出问题的查处力度,以敢啃硬骨头、敢拔硬钉子的强烈使命担当精神,推动形成以市场主体期待和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二是坚持成果导向,注重从体制机制层面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深化审计成果开发和利用,发挥审计监督领域广泛、信息资源丰富的特点,从更宏观的视野、更全面的角度深入研究分析营商环境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利用好专项审计(调查)、经济责任审计等各方面各领域的审计结果,统筹分析评价区域内的营商环境情况,着眼于问题背后的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和制度漏洞,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促进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堵塞漏洞,防患未然。正确把握改革发展、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坚持鼓励创新,促进培育发展新动能。
三是坚持目标导向,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作用。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围绕推动建立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审计机关应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切实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明确整改责任,建立整改链条,通过整改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投诉举报机制,加大营商环境受理投诉举报事项转办、跟踪、督办力度,促进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化手段,在法治框架内调整各类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发挥审计典型案例的警示作用,推动制度化建设、规范化运行。结合审计情况,发现好的经验做法,保持包容创新试错的良好心态,以典型引领推动建立营商环境评价长效机制、联合工作机制,构建有效的法治保障。
二、突出审计重点,向关键领域精准发力
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涉及面广、系统性强,要求审计机关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聚焦审批服务、创新创业、企业经营、市场公平、社会服务等领域精准发力。
一是重点关注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将促进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政策跟踪审计的重要内容,聚焦减税降费、金融纾困等政策目标开展审计,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审计纾困政策落实、纾困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纾困贴息贷款使用绩效及企业复工复产等情况,促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政策实效,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和稳定发展。同时关注政府部门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等情况,审计该放的权力是否放出,能取消的是否尽量取消,下放给基层的审批事项,是否在人才、经费、技术、装备等方面予以保障,是否统一审批标准、简化审批手续、规范审批流程,做到“网上办”、“一次办”、破除制约企业和群众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
二是重点关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审计机关的职责。审计机关应致力于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突出重点、精准发力,聚焦市场监督管理等政府部门,运用信息技术清查有无长期拖欠民营企业账款、违反规定超比例预留工程质保金等问题,坚决破除招投标等领域各种不合理门槛,严格禁止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不合理费用,纠正和查处政府部门下属单位、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等乱收费行为。推动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帮助企业减少融资过程中的附加费用,降低融资成本。关注市场监管方式的创新,严查监管渎职失职行为,督促推进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告知承诺+事中事后监管”等新型监管方式,促进提高监管效能,切实减少对企业的干扰。同时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原则,对政府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探索创新、先行先试的做法,落实包容审慎评判要求,依法依规审慎处理,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
三是重点关注政府诚信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在优化营商环境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扮演重要角色、发挥关键作用。审计机关应着重加大政府诚信体系、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关注力度,揭示和查处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行为,坚决纠正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深入开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专项审计,治理“新官不理旧账”等问题,促进建立因政府规划调整、政策变化造成企业合法权益受损的补偿救济机制。审计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情况,推动水、电、气、暖等涉及公用事业,推行应用程序办事、移动支付等,推动家政、养老、托幼和“互联网+教育、医疗”等服务健康发展。加大审计力度,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以宜居环境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主打牌”。
三、坚持科学思维,提高审计监督效能
当前审计工作面临任务繁重与人力不足的突出矛盾,如何集中有限的审计资源实现项目绩效最大化是一项紧迫的课题,这就要求审计机关科学统筹、机动灵活、兼顾各方,提升审计工作整体效能。
一是做好统筹文章,优化组织方式。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纯依赖一两项专项审计(调查),而要以高度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尽可能在所有审计项目中统筹安排,创新组织方式。在财政审计中关注财政资金投入情况、使用绩效、地方配套等情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关注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履行职责情况;在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中关注政策落实、制度衔接、机制创新等情况;在投资审计中关注投资环境、审批服务等情况;在企业审计中关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等情况;在金融审计中关注支持实体经济、金融产品创新与应用等情况。通过综合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审计成果,系统诊断区域营商环境情况,克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
二是做好跟踪文章,持续进行监督。优化营商环境需要以坚持不懈的韧劲持续进行建设,更需要持之以恒发挥审计等监督力量。开展涉企行政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聚焦“对企业不当使用行政强制自由裁量权、对企业作出不合法行政处罚、重复审计、多头检查扰企、未按照要求落实包容审慎执法机制”等四类问题进行专项整治,走访联系企业,听取意见建议,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审计机关应结合年度项目审计计划,以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部署,从细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处着力,把审计监督融入营商环境建设全领域、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紧跟形势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审计思路,审时度势对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等新领域新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聚焦关键点,打好攻坚战。
三是做好整合文章,增强监督合力。优化营商环境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审计监督应协同人大监督、纪检监察、政务督查、巡视巡察等监督力量,打出集约化的监督“组合拳”,拓展监督广度和深度,构建监督体系,发挥监督合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围绕突出问题、风险隐患、案件线索等事项进行沟通协商,补齐审计手段不足短板。推动人大常委会、纪委监委等机关强化对审计成果的运用,利用审计结果开展询问、质询、专题调研、专项整治,扩大审计威慑力。联合开展营商环境领域作风专项整治,紧盯问题整改落实,跟进问效问责,真正做实审计整改工作,以优良的工作作风助推营商环境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