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农业华为眉县那个支付秘抄_农业致富经_致富农业节目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贵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志气,举全省之力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持续打好脱贫攻坚战,探索卓越的“贵州战法”,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展现新时代贵州精神。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人搬出大山,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

2021年5月25日,贵州省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从成立那天起,该局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把感恩之心转化为奋进动力,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第一位的政治任务,认真落实《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贵州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把新国发2号文件的好政策变成一个个项目的落地落实,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民心工程。

战胜贫困谱新篇

贵州曾经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打赢脱贫攻坚战,牵动党中央的心。

2012年,国发〔2012〕2号文件出台,提出贵州要建设成为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

贵州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奏响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最强音。2017年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奋斗目标。

号令一出,全省上下以强烈的感恩之心激发强大的奋进激情,采取一系列精准有力的措施,全面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补齐基本医疗、义务教育、住房安全“三保障”和解决饮水安全短板,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3+1”保障“四场硬仗”,一仗接着一仗打,一个堡垒接着一个堡垒攻,脱贫攻坚连战连胜。

建成农村“组组通”硬化路7.87万公里,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寨通硬化路,惠及1200万农村人口,破解了长期制约贵州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949个、安置住房46.5万套,192万人搬出大山,住进新家,成为新市民。重点发展茶叶、精品水果、生态渔业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建立12位省领导领衔推进机制,每位省领导领衔推进一个农业产业,持续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茶叶、辣椒、李子、蓝莓、太子参、金钗石斛等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持续压缩党政机关6%的行政经费用于支持教育扶贫,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贫困人口全部落实“三重医疗保障”,全省县均至少有一所二级甲等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行政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每个行政村卫生室至少有一名合格村医;共改造农村危房75.1万户,在全国率先开展透风漏雨老旧住房整治30.6万户;升级改造5.1万口小水窖,解决740.9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久久为功,一步跨千年。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全省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出无愧于时代的优异答卷。

巩固拓展“成色”足

时序更替,历史车轮行驶至2021年,脱贫攻坚全胜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征程徐徐开启。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我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打出“组合拳”,织密防止返贫的保障网,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创新建立“六个程序预警、三个抓手监测、四个结合帮扶”机制,率先开发建设防贫监测信息平台、“贵州防贫申报”小程序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有效开展防贫动态监测,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统筹巩固拓展“3+1”保障成果,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推动公共服务升级。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持续完善“五个体系”建设,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实施后续产业项目736个,实现搬迁劳动力就业93.26万人、就业率达93.97%。

促进稳岗就业,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335.6万名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41.6万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就业帮扶车间就业;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90.64万人次。

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力度不减,粤黔双方签订2021年和“十四五”协作协议,广东省向我省投入财政援助资金34.43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506个。共建产业园区88个,引进企业481个。我省农产品、特色手工艺品销售额174.14亿元。40家中央单位继续定点帮扶50个脱贫县,投入帮扶资金6.97亿元,实施帮扶项目364个,帮助我省销售农特产品4.44亿元。

行之有效的行动,让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1407元、同比增长14.52%,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乡村振兴开新局

去年以来,我省紧紧围绕“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实行分类推进,将全省分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县、重点推进县、引领示范县三类统筹推进。探索推进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确定首批50个省级试点、301个市级试点,打造乡村振兴改革创新“试验田”。

发扬攻坚克难精神,全省发起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建设热潮,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全力推动“五大振兴”,持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看产业振兴,发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辣椒、茶叶、猕猴桃等产量居全国前列,全省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看人才振兴,组建10035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选派32175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驻村帮扶,探索实行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三员”选派机制。看文化振兴,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实现全省88个县(市、区)新时代文明中心建设全覆盖;开展“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新增889个村规民约示范村(社区),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看生态振兴,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新(改)建户用卫生厕所25.6万户;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实现“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农村美化绿化美丽呈现,造林213.27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600平方公里。看组织振兴,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拔“五方面人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选优配强农村两委“班子”,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1395个。

如今,贵州大地,村庄美、村民富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今年初,新国发2号文件赋予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战略定位,走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贵州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支撑。

风帆启航再驰骋,大海扬波作和声。新起点,我省踔厉奋发、勇毅笃行,全面启动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产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加强乡村治理“五大行动”,奋力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样板区,努力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思南县:小红薯变身亿元大产业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在铜仁市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田地里,村民翻耕土地,起垄、覆膜,等待栽种;育苗基地,红薯苗长势茂盛,再过一段时间将移栽。

“种了一辈子红薯,没想到这么值钱,现在成了我们增收的大产业!”农户杨胜芝说,去年我家种了2亩地,采挖后全部运到公司,收入5000多元,今年继续种植。

过去,这里家家户户都种植红薯,传统低效的种植方式,村民们收入微薄。靠山吃山,2016年,周寨村成立合作社,通过发展红薯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然而,因红薯品种老、加工工艺落后、市场不畅等因素,合作社亏损。

痛定思痛。当地决定引进龙头企业,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动员说服春晖使者张诚回乡创业,在三道水乡周寨村成立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红薯种苗、技术指导、红薯收购和加工。

龙头引领,按照“党组织主导,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牵头,农户参与”的模式,引进高淀粉型甘薯新品种;建设生产加工厂房,安装国内先进生产线,形成了从红薯选育、种植、淀粉加工、生产粉丝、粉条、粉饼、销售、薯渣烘干利用等全产业链,推动红薯产业从种植、初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发展,提升附加值。

如今,该公司年生产各类酸辣粉1亿余桶,销售淀粉1.3万吨,粉丝粉条6000吨,薯渣1.5万吨,合计销售产值可达3亿元以上。

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快速发展,带动红薯产业蓬勃崛起,2021年,思南县26个乡镇(街道)227个村(社区)种植高淀粉高产量红薯5.024万亩,带动2万余农户增收。

窥一斑而见全豹。近年来,我省把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抓手,加快发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如今,我省农业从单一种植养殖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辣椒、茶叶、猕猴桃等产量居全国前列。林业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建设特色林业产业基地254.77万亩,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2774万亩,林业产业总产值达3700亿元。2021年,全省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56元、增长10.4%。

特色田园乡村:美丽富裕慰乡愁

四月,阳光明媚,行走在凤冈县进化镇临江村秀竹组、三新组,灰瓦白墙的民居耸立,村头巷尾干净整洁,清澈湖水碧波荡漾,茶叶、玫瑰花产业欣欣向荣,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我们村庄环境越来越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临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龚光勇说。

在此之前,临江村秀竹组、三新组垃圾乱堆乱放,污水乱排,环境卫生堪忧。2021年,临江村秀竹、三新村民组成功申报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拉开蝶变的序幕。

凤冈县整合财政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引入社会投入资金,撬动群众自筹资金,修路、改房、改厕、建庭院、建停车场、建治污池、清水沟、安装污水管网,建设菜园、种植花草。

村民杜德禄家里亮堂堂,窗明几净,厕所进了屋,告别几块木板遮挡在猪圈里如厕的时代。“生活环境卫生又干净,住起来就是舒爽。”标德禄说。

在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中,凤冈县通过引企入村、引民入社、引货出山、引客入寨,让乡村变公园、田园变乐园、庭院变花园、农房变客栈,坚持改革引领,激活乡村“新动能”;坚持市场主导,培育乡村“增长极”;坚持农民主体,激发乡村“源动力”,打造全省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

聚焦目标,临江村着力打造“一村多彩”,在巩固发展茶产业基础上,发展玫瑰产业,种植玫瑰1000亩,年产值达400万元,拓宽乡村旅游路径。发展优质稻产业,实行“畜—沼—稻”种植养殖循环模式,种植有机水稻625亩,年产值近300万元,打造“有机三新·水韵稻乡”品牌。

该村实施引企进村、引客入寨,引进培育2家茶叶加工厂、4家大米加工厂、1家玫瑰加工厂,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民宿餐饮,吸引更多游客观光旅游,发展4家民宿,农旅年产值达500万元,带动411户群众增收。

临江村秀竹组、三新组是我省开展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的缩影。2021年,我省探索推进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确定首批50个省级试点,打造乡村振兴改革创新“试验田”。

各示范试点村统筹推进,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展现产业兴、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贵州特色田园乡村现实模样。

如今,一个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美丽展现,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乡风好、村民富的现代农村次第展开。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