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读书经验分享_读书心得经验_心得读书经验怎么写

心得读书经验分享_读书心得经验_心得读书经验怎么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只要乌龟先跑一步,阿喀琉斯就追不上乌龟。”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吴国大将吕蒙微笑回应鲁肃的挑衅:“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东晋僧人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苏轼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马哲认为在同一瞬间,飞矢在这一点上,又不在这一点上,不能否认矛盾,把飞矢在某一点上的相对静止绝对化。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的很多哲人都探讨过“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但马克思对运动和静止关系的阐释更为全面,一方面他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正因为承认相对静止,我们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才能区别事物,如果把物质的具体运动形态都看成不可捉摸的东西,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另一方面它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学会提问》一书中还有这样的观点:“我们总是自以为,我们看到的才是真实的世界,其他人都是戴着雾蒙蒙的有色眼镜来看世界。我们最大的偏见可能正是:认为只有我们自己没有偏见,而那些和我们意见不同的人都心怀偏见!”《十三邀》第一季的片头文案的最后一句话:我会再次带着我的偏见出发,等着我的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证。“贴标签”或“偏见”可以提高认识复杂世界的效率,但世界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二元世界,亦有非黑非白的灰色地带。

世界如此丰富多样,我们该如何去认识这个世界?《终身成长》无疑给我们提供了看世界的一种视角,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是学习动机领域的全球领先研究者之一,本书对比研究了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这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人的能力是否可以发展,并由此衍生出许多其他问题。

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具体区分有:对自身评价的准确度不同。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对自己个人能力的评估非好即坏,模模糊糊的评估结果意味着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根本不了解自己。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持开放态度,他们以学习知识为目标,往往能准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不足;对成功的看法不同。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希望在进行任何学习之前,能力就可以自动展现,他们不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让他们极力掩饰不足,最后变成不爱学习的人,他们希望通过成功证明自己很特别,甚至高人一等。对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来说,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而这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实现。对失败的看法不同。在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看来,如果他在某件事中失败了,他就成了失败者,他可能只是尝试修复自己的自尊,而不是从失败中学习并纠正自己的失败。在这里,他们的失败,从一种行为转变成了一种身份。在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看来,即便失败是痛苦的,但它不能对你下定义。它只是一个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且,我们还能从中学习和受益。对努力的看法不同。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只有无能的人才需要努力。如果你需要为某件事付出努力,说明你不擅长做这件事,且会贬低人的价值。如果事情变得具有挑战性---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感觉不到自己聪明且富有天赋的时候,他们就丧失了兴趣。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觉得,天才也需要努力才能成功。他们欣赏天赋,更崇尚努力;脑波不同。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脑波研究室里,当两种思维模式不同的人回答很难的问题并得到反馈的时候,脑波显示,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在被告知答案是对是错的时候注意力非常集中,但他们在得到可以帮助他们学习的信息时没有展现一丝的兴趣。成长型思维模式者高度关注可以提高他们知识水平的信息。对他们来说,享受纯粹学习的快乐才是第一要务。

这两种思维模式延伸到具体领域的表现如下:体育届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成功来源于学习和自我提高,挫折可以给人动力,它是一记警钟,每一项运动都是团队运动,成为体育明星往往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在商业领域,能带领公司走向卓越的领导者往往不是那些能力超常、魅力出众、非常自负且自认为天才的人,而是那些谦虚、勇于不断提问并有能力面对残忍现实的人,他们不忘初心,用巨大的动力和热情去做自己钟爱的事业,对证明自己没有兴趣,也不谈特权。他们关心的是自己、员工和公司的成长,他们重视团队协作,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能营造出包容、和谐、合作、竞争的工作氛围;在人际关系领域,恋爱关系中,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健康长久的两性关系需要呵护和经营,需要经常沟通,彼此磨合,相互支撑,共同迎接困难和挑战。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则认为如果爱情都需要努力,那说明它不属于自己,因此他们相信心有灵犀一点通,当冲突发生时,他们习惯于责备对方的性格缺陷,且认为对方的性格缺陷无法改变,两人之间的问题也无法解决。在社交场合,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更容易害羞,他们不愿意和比自己强的人接触,他们在意他人的评价,害怕自己在交往中出错,更容易焦虑和怀疑自己。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在社交中起初也会害羞,但慢慢会渐入佳境,与人产生良好互动,他们拥抱挑战。在面对校园暴力的时候,我们发现施暴者评判他人,而受害者接受这种评判,这种评判一旦长埋在心里,会导致受害者抑郁甚至自杀,有时就会通过暴力行为爆发。要想阻止校园欺凌,可采取的措施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

作为一名教师,我最关心的是本书第7章的相关内容,本章着重探讨了思维模式和教育的关系。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父母,孩子是他们证明自我价值的“工具”,他们不真正关心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只要求孩子能达到他们期望的成就。拥有成长型思维的父母,无需依靠孩子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会引导孩子做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优秀的他人,会给孩子充足的空间,重视孩子拥有完整的人格,鼓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向着理想目标迈进。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老师,会营造出一种充满评判色彩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以此决定放弃哪个,并会进行自我心理安慰------“笨”学生的智力水平是无法改变的,教不会他们并不是自己的责任。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老师,会尽力创建充满信任、没有评判的学习氛围。他们注重怎么教会学生,让他们拥有学习热情,继而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和技巧,以此缩小与其他学生的学习差距。

成长型思维模式如此重要,那怎么才能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呢?如果你是父母或老师,需要掌握称赞的方法,对的称赞方法,不是夸他们多聪明,而是肯定他们努力的过程。在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要尽可能表现淡定,同时正视失败,对挫折反映出来的问题表现出兴趣,把挫折视为学习的机会。在教学中,要引导孩子对知识深入理解,尽量避免死记硬背,对知识的动态理解过程会使孩子相信能力是可以发展的。最后,作者提到了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四个步骤,一是接受,每个人都是两种思维模式的混合体,如果你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承认它、面对他它、接受它;二是观察,观察自己是什么时候因什么原因具体又是什么引发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你的感觉如何,它对你说了什么,导致你采取了哪些措施?三是命名,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人格取一个名字,用它及时提醒自己;最后是是教育,冷静下来,跟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对话,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并制订计划,踏上改变的旅程。

初次翻看这本书的时候,以为只是一本成功学鸡汤,毕竟其封面都刻印着这样一句话: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成功能被定义,但成功绝不是只有一种“定义”,我本能地产生了抵触心理。虽然作者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拥有者,但我也看到她在“贴标签”,文中大量例证采用的都是各行各业真人的姓名,并言之凿凿说他们是固定型思维者或成长型思维者,这种“贴标签”的做法是否与其书中传递出的理念相违背?印象最深的是本书212页,作者说和她的丈夫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度假两个星期,每个人对他们都非常好。但在假期的最后一天,他们开车去意大利一家很小的家庭式餐厅吃午饭。作者竟然忍不住哭了起来,她对丈夫说:“在法国,当别人对你好的时候,你感觉你自己通过了某种测试。但是在意大利,一开始就没有被测试的感觉。”读到这里,我忍不住噗嗤笑了出来,我在想作者跟法国是有什么仇怨,让她用这种“标签式”的看法评价法国。由此可见,知行合一何其难。另外,本书266000字,充斥不少道理重复的案例,如果能将案例再精简些,相信阅读的体验会更好。

本书在我看来有些小“瑕疵”,但仍获益匪浅,最大的收获是要学会摆脱所谓“自我捆绑”,这个“自我捆绑”指的是个人很容易受到外在评判及标签的牵制,无法真正摆平心态,更不太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如果一个人自我认知不足,这些外在的评价及标签更容易形成一个“框架”,并在这个框架里表现出战战兢兢、患得患失、纠结拧巴的状态,一味的“自我捆绑”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消耗,自我消耗会带来能力的匮乏,加剧焦虑紧张等情绪。再回到读后感的开头,我用大量篇幅讲了古今中外哲人对运动和静止关系的探讨,其实也想告诉大家,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或许可以对应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消除固定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合理性,可惜作者对固定型思维模式只有批评。既然人人都是两种思维模式的混合者,将这两种思维模式绝对对立起来是否科学?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智慧在于印证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既然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意味着个人的能力可以改变提高,贴标签去评判他人未免有失公允,但为了认识事物,贴标签必不可少,就像没有“偏见”可能就是没有“看见”。作为个人,从心所欲不逾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自己擅长做的事,听别人意见,保留自己的判断或许是通往幸福之路的途径。

读书心得经验_心得读书经验怎么写_心得读书经验分享

心得读书经验分享_读书心得经验_心得读书经验怎么写

秋天晚霞

心得读书经验怎么写_读书心得经验_心得读书经验分享

心得读书经验怎么写_读书心得经验_心得读书经验分享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