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立德树人,推动学校德育变革,最重要的是要切实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与素养,如何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小编带来了《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构与实施》,文章在梳理构建教师育德能力基本内容与框架的基础上,基于上海市虹口区部分中小学校的实践探索,以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为切入点,探索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方法与策略。一起来看看吧!

优质回答的标准是什么_领域优质回答经验_优质回答经验领域怎么写

认知的澄清:

教师育德能力内涵与结构的多维分析

01

领域优质回答经验_优质回答的标准是什么_优质回答经验领域怎么写

“育德能力”的内涵分析

基于上述研究,笔者认为,教师的育德能力是一种基于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实践形成的关于道德教育的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不使用特定德育教材而按照社会现在和未来的需要,充分整合教育素材,灵活捕捉教育时机培养新一代思想道德素质的能力。对于教师育德能力的理解,要注意三个问题:

把握育德与德育的关系,“育德”与“德育”是高度关联的两个名词,但也有着明显的区别,育德指培育德性,而德育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育德性的教育活动,是教师育德能力体现的场域。

把握育德的丰富内涵,育德能力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了解、观察学生的能力;捕捉时机教育学生的能力;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转化后进生的能力;发挥学科德育功能的能力;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教师“身教”的能力等。

把握育德的多元主体,从当前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达成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界定看,育德能力不是德育学科教师的专属能力,而应该成为任何教育工作者共同具备的素养。

02

领域优质回答经验_优质回答的标准是什么_优质回答经验领域怎么写

“育德能力”的结构分析

根据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学习与了解,笔者将“育德能力”归纳为:在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德性水平积极成长和发展的能力。从结构来看,“育德能力”可分成育德思想力、育德设计力与育德实施力三个方面:

育德思想力

教师选择与育德目标有关的思想、理念、哲学并以此指导和开展育德工作的能力;

育德设计力

主要是通过校本化途径将育德思想和理念创造性地设计和落实的能力;

育德实施力

主要是指组织开展相关育德活动的能力,包括运用育德资源、创建育德氛围以及把握育德时机的能力等。

优质回答经验领域怎么写_领域优质回答经验_优质回答的标准是什么

“育德能力”的三个指标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则能在实践中促进三个指标的联动作用,最终促进教师育德能力的循环提升(见图1)。

校本的探索:

在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构中提升育德能力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德育研究不断回应本土性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取思想资源,促进了德育研究的本土化建构。从这个角度出发,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也有必要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尽管教师育德能力涵盖自上而下的“思想力”“设计力”“实施力”三个维度,但是其核心是作为一种实践性素养呈现的。从上海市虹口区各学校的实践情况看,这种实践性素养的积累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建构过程能够达成有机统一。

01

指向育德思想力的校本课程建构实践

思想力是指个体为完成某种活动或任务时对各种要素进行分析、重组、整合的各种思维能力的总和。对教师而言,其育德思想力是一种应对复杂德育事务的综合判断力。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元素,不仅能成为教师育德思想力的来源,也能成为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的丰富素材。

如上海市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注重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育德内容,围绕“二十四节气”主题,形成了“解读课标,明确学科育德要求,遵守学科学习规律;以生为本,联系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校情,体现学校的育德特色;通读教材,寻找相关材料中的育德资源;关注教学,挖掘教学手段中的育德因素”的育德资源挖掘的整体思考,体现了学校育德思想力的提升。

如上海市海南中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积极开展浸润式文化熏陶。学校推出了传统文化的“播种计划”,旨在给海南中学的学生种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通过四年“慢养”,静待发芽生长,培植文化自信。在这样的文化育德氛围下,教师注重将学校周边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开发了如《虹口区石库门建筑艺术》《未来上海文学博物馆》等课程,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选择课程,也让学校和教师的育德思想愈加清晰明确。

02

指向育德设计力的校本课程建构实践

本质上来说,育德设计力是一种把设想、规划、计划通过各种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学校或教师在开展育德设计工作时,一方面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与具体要求,另一方面要基于学校实际。

领域优质回答经验_优质回答经验领域怎么写_优质回答的标准是什么

如上海市虹口高级中学开设了《论语》校本课程,把《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素材。学校将课程内容分为九个单元,从了解孔子及其弟子开始,依次向修身处世、经世济民展开,以便学生能较为全面地领悟孔子的道德观念、伦理思想、教育原则和政治主张(见表1)。将《论语》中的思想观念和育德方法引入中学德育工作,既是对受教者的浸润和教育,也是对施教者的渗透和提升,提升了教师的育德能力和育德水平。

03

指向育德实施力的校本课程建构实践

在全员育人的新时代德育体系下,每个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都需要在实践中积淀和培养育德实施力,具体包括运用育德资源、创建育德氛围以及把握育德时机的能力等。

NO.1

在资源的挖掘中提升育德实施能力

德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依赖一定的资源,教师育德实施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有效整合和利用育德资源,建构育德活动开展的支撑体系。对于学校而言,其所生存的现实场域往往就蕴含着丰富的育德资源,这种地域特征带来的文化认同和实践便利地彰显了区域资源在育德资源整合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如上海市霍山学校以犹太难民历史街区“申遗”为契机,开发了校本课程《提篮方舟与犹太文化》,充分挖掘学校周边的乡土历史资源,向学生介绍犹太文化,帮助学生了解犹太民族的宗教、建筑、艺术、教育等内容,提高学生对于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如上海市虹口区中州路第一小学充分发掘学校办学的历史资源,发挥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校、上海市书法特色学校等品牌优势,不仅研发了《翰墨真言》《巧帧工坊》等校本课程,还在民乐、国画及中国象棋等领域不断实践,从琴、棋、书、画全方位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中州路第一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接受两年的琵琶及象棋学习,三至五年级学生进行三年系统的书法学习,在四或五年级期间择机完成古籍装帧课程学习,既凸显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也丰富了学校和教师的育德载体。

NO.2

在资源的挖掘中提升育德实施能力

育德氛围是育德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在温馨、浓郁而又主题明确的育德氛围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能更有效地被调动。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提升育德能力,良好育德氛围的建构是一个重要的思路。

如上海市鲁迅中学充分利用区域的场馆资源优势,本着“资源共享,相互交流,提升能力,服务学生”的原则,与鲁迅纪念馆和左联纪念馆等签订了馆校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和实施了《鲁迅文化课程》。依托场馆课程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感悟中积淀道德素养。

如上海市曲阳第二中学秉持“让阳光教育成就学生的阳光人生”的办学理念,以书法课程为载体,让学生认知汉字的前世今生,品位汉字的独特魅力,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树立阳光般的积极人生观,实现写作教学和培养健全人格的有机结合。

NO.3

在时机的把握中提升育德实施能力

育德时机不仅被视为是影响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也被视为是教师开展育德工作过程中需要把握的重要向度。教师要善于体察学生内心的细微变化,准确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时机,通过适时有效地引导,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有效发展。

如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第一小学开发的《十二个道德好习惯》校本课程,围绕“忠、爱、勤、毅”校训,凸显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方面教育要求。在具体的实施中,学校分年度细化目标,将每个道德好习惯结合具体的情景与时机,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知书达理我能行”“传统文化进家庭,知理明行我成长”“讲述中国故事,争做热爱祖国”等活动,建构起既契合学生身心特点又蕴含道德教育智慧的课程实施模式。

如上海市红旗小学积极尝试探索学科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路径,努力挖掘学科课程中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和学习兴趣。如品社学科《清明节的思念》一课,教师让学生收集与清明节相关的古诗文,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区域的整合:

在校本经验的转化中建构育德指导体系

在当下的教育专业发展能力体系中,育德能力已经被视作一种重要的基础性能力,基于对育德能力重要性的认知,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建构校本课程的同时,也尝试通过针对性的校本培训对教师育德能力进行专门提升。

如上海市继光初级中学在《中华青铜器》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中专门建立了教师工作坊,通过研训共同体的方式,让项目实验教师组成团队,相互学习,互通有无,不仅打造了一门有知名度的特色校本课程,也在互帮互助中提升了育德能力。

优质回答经验领域怎么写_优质回答的标准是什么_领域优质回答经验

学校个体层面的探索经验如何在更高层面上得到整合和推广,这是关涉教师整体育德能力提升的关键问题。近年来的教育变革中,区域教育研究成为一种重要的变革向度,价值和生命力日益彰显,成为生成实践性教育经验的重要范式。从区域教育研究的理念出发,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牵头整合区域内各校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和教师育德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实践性经验,遵循“现状调查—问题梳理—集体研讨—针对性指导—典型案例提炼—区域辐射”的思路建构区域的育德指导体系,统一编制了《虹口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现状问卷调查表》,全面了解各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现状,组织各校研究性、拓展性课程负责人梳理本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学校师资(外聘师资)和重点课程建设情况;面向各校征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目纲要和项目方案》,邀请专家评审,深入学校,进行一对一课程建设指导,并最终形成《虹口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目纲要和项目方案集》,方案集既作为研讨资源,也供各校教师进一步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借鉴素材;在充分调研和搜集素材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转化的方式建构面向全市推广的《基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主题培训课程(见表2),既有效整合了区域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经验,也构筑了教师育德能力提升的整体性支持保障体系,让学校“单兵作战”式的改革尝试得到升华。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不仅丰富着德育的内容,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教育方式。新时代教育中,发掘和关注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能够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但是对教师而言,关注传统优秀文化的德育价值不能仅仅停留在其作为学生德育的有效素材之上,也要在传统文化的课程转化实践中提升自我的育德能力。从上海市虹口区各学校的实践看,笔者认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发展的理想境界。

The End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