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水井坊校区学生进行竖笛训练。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翟婉明指导学生开展实验。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苏培东教授指导学生进行样品数据分析。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学生开展飞机维护实训。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等工作列为专章阐述,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
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四川省教育系统锚定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抓落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锚定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抓落实,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落实,以“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锚定打造一流教师队伍和人才队伍抓落实,以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队伍夯实教育事业发展基础;锚定深化改革抓落实,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锚定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抓落实,以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奋力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四川教育力量。
加强党建和思政工作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今年6月15日,省委教育工委举行发布推广会,为电子科技大学党委“成电担当”等10个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工党支部“五融合五提升”工作法等20个“优秀支部工作法”颁发荣誉证书,给全省高校提供了示范。
四川省高校“党建工作品牌”“优秀支部工作法”推荐评选活动自去年9月启动以来,各高校党委坚持“边探索边实践”,精益求精创建品牌,广泛动员提炼方法,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显著效果,党建工作更加聚焦,为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找到了有效抓手;支部建设更加有力,为加强支部建设找到了有效载体;党员师生更加凝聚,学有榜样、抓有示范的党建工作氛围全面形成。
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定海神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
全省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构建高质量高校党建工作体系,纵深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加强对“党建工作品牌”“优秀支部工作法”的学习和推广应用,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建设好思想概论课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不断深化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转作风、提能力、抓落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学校培养人才,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我省将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持续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培育遴选思政精品项目。加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两支队伍建设,着力配齐配强队伍,做好工作保障。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搭建高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合作平台,项目化、实体化推进,打造高质量思政“金课”。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着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重视和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健全教材管理体系,全面规范教材、教辅及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
全方位发力创新突破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2021年11月2日,在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的大力推动下,在川高校玄武岩纤维、钒钛材料协同科创平台成立。该平台由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教育厅、科技厅等省直部门和有关市(州)、高校、企业等共同建设、运行,着力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从而推动清洁能源就地转化和价值放大。一年来,相关省直部门大力支持,各高校积极行动,各企业全力配合,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研究力量有效加强、科研攻关取得积极进展。
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必须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支撑,这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客观需要。我省将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全方位发力,在办学条件、信息化、国际化、标准化、治理能力等短板上下功夫,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推动教育发展。
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学校布局调整,推进学区制治理改革。推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实施“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促进普职融通。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遴选一批普通高中建设“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学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和联合培养。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计划,大力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初步建立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体系。
以服务创新发展为导向,切实加强学科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开展“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以学科建设为引领,统筹推进专业、课程、师资等软件建设,强基础、优结构,抓重点、补短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动能。加快构建一流学科建设体系,实施四川高等学校一流学科“贡嘎计划”,瞄准国家“卡脖子”技术领域,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快构建一流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体系,开展四川省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工作。持续优化提升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的匹配度,围绕新能源、先进材料、有色金属、智慧电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切实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创新一流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一流本科专业递进培育项目,建设一批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材。加快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建设15所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省级应用型示范高校、50个应用型本科品牌专业、100门应用型本科品牌课程和一批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推进科教融合、产教协同培育创新人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关键领域,完善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
以改善办学条件为抓手,着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主动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优先布局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冷链物流、智慧养老等新兴专业,加快建设康养、家政等民生急需专业,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深化校企合作,推动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建设30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或产业学院。坚持工学结合,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岗课赛证”等人才培养,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放、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建设50个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推动95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实体化运作,做好“1+X”证书制度试点,提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能力。实施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推进全省“空小散弱”中等职业学校整治,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名学校名专业名实训基地、高等职业教育“双高计划”等项目,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优势特色专业(群)。推进职普教育融通,建立普通高中与中职职业学校融通通道,推动建立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与应用型大学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机制,构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融通的育训结合体系。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进科教融汇,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巩固科研经费、科研产出、成果转化“三个倍增”行动成果,持续推进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主动面向、融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好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战略科技人才培养,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玄武岩纤维、钒钛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化改革抓落实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川大学以招生第一志愿率、招生调剂率、就业率、深造率、转专业率、生师比、高级职称教师占比等指标为综合参考,控制专业规模、调减专业数量、提升专业品质。近年来,针对就业形势良好的国际联合办学专业、双学士学位交叉专业以及网络空间安全等新兴战略专业等,学校适度增加招生计划,促进专业内涵式培养由“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如今,川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探索“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推动大学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丰富政策供给、深化教育改革,打造一流教师队伍和人才队伍,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省教育系统昂首阔步踏上建设教育强省的新征程。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变化,深入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持续推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地落实,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推动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新模式。抓好教育评价改革落实落地,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试验区和试点高校建设。深入实施“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在基础学科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上取得突破,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深化义务教育学区制治理改革,进一步加大学区教育资源统筹力度,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深入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围绕“双规范”、“双减”、教育投入、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五项管理”等重点难点问题加大督导力度。
深化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着力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深入推进“优师计划”,加强师范生定向培养,为脱贫县定向培养优秀师资。加强教师精准培训,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加强名师名校长培育,培养教育改革发展带头人,遴选建设一批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和教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区。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加强中小学教师聘用和岗位管理,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工作,实施高校院士后备人选培养计划。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加强教师待遇保障,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着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大力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落实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工作,加快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推动“四川云教”高质量发展,完善44个教学联盟管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以教育数字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确保“学有所教”。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健全省、市、县、街道、社区五级社区教育网络。深入推进“能者为师”“智慧助老”等特色项目,加快建设“四川终身学习在线”平台。(沈教轩 图片由四川省教育厅提供)